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乳化剂是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和亲油基的功能性食品配料. 无疑,食品制造者希望食品能够在消费者面前展现完好的口味、柔韧性和较长的货架期.然而,食品工程学家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使种类纷繁的配料适应加工的条件,最终形成良好的结合.一般而言,食品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香精、色素和水分等组分.每一种配料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并且通常存在不溶解现象--例如:在油、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在焙烤、冷冻、蒸煮、捏制、搅拌和挤压这些加工过程中,不同种处理方式会导致终产品具有不同的消费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依靠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性物质,维持身体的生理平衡与相对稳定的过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人都出现过因为免疫调节紊乱而产生的不良症状.因此,利用食品中的免疫调节物质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我国保健食品可以申报的18项功能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也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功能之一.该文就食品...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物摄入量增加、能量支出减少和脂肪代谢紊乱造成肥胖和超重的流行。肥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食品中的抗肥胖成分(如甘油二酯和共轭亚油酸)的作用机理,把抗肥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集中于减少能量的摄入(如降低食品的能量密度或减少食物的摄入)或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新陈代谢),将成为食品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基体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食品行业问题频出,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标准物质在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由于食品基质复杂,使得许多食品单纯采用纯品标准品已难以满足校准检测体系要求,需结合基体标准物质进行校准。与纯品标准物质相比,基体标准物质为目标化合物和基体结合,与真实检测样品更一致,可以保障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我国在纯度标准物质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复杂基体方面的研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些差距。本文综述了食品中基体标准物质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食品基体标准物质现状及要求、标准物质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食品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苦味物质的存在会对食品的味感造成较大影响,为提高产品感官品质,部分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进行苦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目前,食品中苦味物质的检测主要集中于感官分析、生物评价、动物评价和仪器评价等方法。本文论述了食品加工过程中苦味物质的来源及国内外对于苦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对食品中苦味物质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利君  尹营  戴丽雪  余丽波  李存  彭涛 《食品与机械》2023,39(1):215-220,227
研究总结了中国基体标准物质研制的技术路线、研制流程,介绍了目前中国类固醇激素基体标准物质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基体标准物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明日叶为我国新食品原料,富含查尔酮类、香豆素类、类黄酮、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活性成分主要为查尔酮类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保护肝脏及胃肠道、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普通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仅较深入研究明日叶查尔酮类活性物质的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还进一步从中分离鉴定多糖、倍半萜等活性成分,并在其农业技术、生物活性评价及功能性食品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综述明日叶近5年在农业种植技术、活性物质提取及鉴定、生物活性、功能性食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知识产权现状,旨在为明日叶的生物活性研究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褐藻是人类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可食性海洋藻类植物,它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褐藻多糖、褐藻多酚、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无机盐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功能性食品中均具有营养物质丰富、应用前景广阔、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褐藻中一些比较常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营养特点,并总结了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鲜味作为五大基本味觉之一,对食品滋味具有重要贡献。食品中的鲜味物质(包括鲜味肽、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复合鲜味剂等)以其营养、安全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食品鲜味科学领域以及鲜味调味品方面的研究热点,为相关食品风味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研究方向。本研究介绍了鲜味物质的发展过程,并对鲜味及鲜味物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鲜味物质的种类进行概述,并对食品中主要的鲜味物质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食品中鲜味物质的发展进行展望,以便于为食品中仪器检测鲜味物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常常具有异常的气味,可能通过气相传质或直接接触迁移至食品中,不但会引发食品感官特性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削弱消费者购买欲望,过量摄入后还会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准确识别和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异味物质,对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以及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挥发性物质气味评估和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运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热脱附、电子鼻等气味分析技术,及其与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仪等结合的联用分析技术,并梳理和展望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发展前景,为有效管控食品接触材料异味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红育 《食品科学》2011,32(21):306-310
军用功能食品的研制与开发逐步走向系列化、营养化、功能化、标准化,并且高新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介绍军用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范围,分析了其抗疲劳、抗辐射、抗缺氧、抗应激等保健功能成分及其军用食品的研究现状,旨在对提高军用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未来食品基础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塑全球食品产业结构。未来食品基础科学将成为食品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将会促进“后动物生物经济”的形成,也带动后工业时代的跨越发展。作者通过分析食品组学、食品感知学、食品合成生物学和食品纳米科学等基础科学问题,讨论未来食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述国内外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研究进展,包括丙烯酰胺毒性、产生机制及其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烘焙类茶食品成为茶叶深加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烘焙类茶食品制作过程中茶与烘焙食品的相互影响,从茶叶的添加形式、茶叶对面团加工特性的影响、茶叶对烘焙食品品质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烘焙类茶食品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食品健康化和功能化是带动食品产业升级的关键。健康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要将以营销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生物技术和食品工程技术的进步给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性,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使产品研发更有针对性,是产业升级的有力工具。同时,移动互联技术也令消费者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愈加对称,从而使产业升级成为必然。本文介绍了最近健康食品研究领域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期。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食品中乳酸菌选择标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波  高红亮  常忠义 《食品科学》2005,26(2):255-259
本文叙述了在功能性食品中乳酸菌应用情况及其选择性的标准包括生活力,对肠胃粘膜的黏附能力,对强酸和高胆汁的忍耐能力、蛋白酶的水解活性以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乳酸菌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已成为造成我国成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高胆固醇血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消胆胺和依泽替米贝,但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降胆固醇功能性食品因能够发挥与药物类似的功效,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的特点,开始逐渐被当作药物的替代品。本文将从胆固醇的代谢入手,探讨胆固醇在机体内的合成、代谢、排泄过程,以及机体自身对胆固醇平衡的调节机制。同时,概括总结具有降胆固醇效果的功能性食品及有效成分,并归纳其降胆固醇机制。  相似文献   

18.
“健康”为全球最重要的食品消费趋势.保健食品产业已成为台湾重要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本文综述台湾保健食品的定义和范围、市场规模、产业运作、产品功效诉求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映红 《食品工业》2012,(3):115-119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有机碱,主要是通过氨基酸的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生物胺的来源、生理及毒害作用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Functional food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with consumers anxiou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an unhealthy lifestyle or aging. In spite of attractive health claims, these products do not have legal or regulatory status in most countries and are regulated through their health claims. Regulation of functional foods by health claims does not address health risk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In this essay regulatory aspects of functional foods are reviewed along with adverse effects published in the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We detail why the lack of an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foods places consumers at 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Our review will assist regulatory agencies, manufacturers and consumer groups to assess the benefits and reduc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