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策略,预测具有来自在天然有机物中发现的子结构的新型副产物的生成。使用量化结构关系程序TOPKAT检验了可能的消毒副产物(DBPs),确认是具有致癌能力的化学品。通过最低可观察的不利影响程度(LCAELs)预测判断每种化合物可能的毒害性。提供了DBPs和LCAELs〈1mg/kg的推定的DBPs.LCAELs〈10mg/kg的被预测致癌的卤化DBPs与一种相似指数结合用于致癌结构的测量。讨论了卤代醌、卤化呋喃和亚硝胺致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天然有机物提取及表征技术近期发展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瑾  马军 《现代化工》2007,27(2):12-16
在阐述天然有机物(NOM)来源和危害的基础上,对NOM的提取、分离和表征技术的近期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综述。介绍了NOM的各种提取和分离方法,对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和产率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以反渗透、大孔树脂和膜分离为核心的工艺为目前最主要的提取分离手段。此外,详细列举了包括光谱、色谱、核磁共振、原子力显微成像等在内的NOM表征方法,对各分析结果所对应的NOM的结构特征和物化性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4.
上海市南汇自来水厂从青草沙水库取水,原水加氯后在输送途中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使得原有处理技术和工艺难以达到上海市的新版地方标准DB31/T 1091—2018,为此,需要进行研究改进DBPs的控制方法和工艺.试验以水厂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活性炭的吸附、多点加氯等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温度与消...  相似文献   

5.
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不仅会增加消毒副产物(DBPs)的数量,影响后续工艺处理,还会和水中的其他物质结合生成毒性更强的物质(有机金属络合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研究NOM的去除对水质安全意义重大。文中介绍了NOM的种类及其危害,根据国内外去除NOM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混凝、吸附、高级氧化、膜处理和离子交换等技术去除NOM的效果及机理,重点阐述了以混凝为核心单元的耦合工艺对NOM去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耦合工艺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今后混凝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飞  舒海民 《净水技术》2006,25(1):34-38
自Rook首次报道饮用水中存在三氯甲烷,有关氯化消毒副产物(CDBPs)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介绍了CDBPs的研究进展,包括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浓度水平、健康风险及控制技术。指出除天然有机化合物外.应关注水源水中的有毒有害有机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太湖流域某水厂原水输送管道沿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变化,并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氯甲烷生成势最高,二氯乙醛生成势最低;总生成势由高到低依次为三卤甲烷类、卤乙酸类、卤乙醛类;氯代副产物生成势的质量浓度约为溴代副产物的6.25倍;除二氯乙酸外的消毒副产物生成势出水相较于进水升高了18.61%~664.22%。此外,预氯化管段中各类副产物生成势及沿程升高比例基本高于未加氯管段,两管段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温度与除一氯二溴甲烷外的三类甲烷类副产物生成势呈正相关;氨氮与各类副产物总生成势呈负相关;DOC与三卤甲烷类副产物生成势呈良好正相关,但与卤乙酸和卤乙醛类副产物生成势相关性不强,因而其可能适宜作为三卤甲烷生成势的指标;管道停留时间与大多数消毒副产物生成势正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9.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本文论述了目前用于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方法与它们的特点,并指出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自来水消毒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消毒过程伴随着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基于已有的实际消毒方法应用案例,统计分析了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氯胺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等消毒方法生成的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三溴甲烷、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等典型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平均水平,并对消毒副产物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水平最低(男性为8.34×10~(-7),即每十亿人中834人有患癌症风险,女性为9.72×10~(-7),即每十亿人中972人有患癌症风险),从健康风险评价的角度分析,次氯酸钠可能是目前较理想的液氯消毒替代品;在我国,南北方自来水中的三卤甲烷健康风险均大于EPA可接受水平(1×10~(-6)),南方(男性平均水平为1.53×10~(-6),女性为1.79×10~(-6))三卤甲烷的健康风险水平比北方(男性平均水平为1.44×10~(-6),女性为1.68×10~(-6))高;夏季(男性平均水平为1.56×10~(-6),女性为1.82×10~(-6))三卤甲烷的健康风险水平大于冬季(男性平均水平为1.10×10~(-6),女性为1.28×10~(-6))。  相似文献   

11.
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对净水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原水中常见蓝绿藻及其胞外分泌物的基本性质为基础,概述了目前净水工艺除藻的一般方法和原理,以及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对净水工艺的影响,指出应特别关注胞外分泌物在净水处理中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及去除方法,采用组合工艺优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的研究应用和吸附机理,阐述了活性炭吸附剂,树脂类吸附剂、壳聚糖类吸附剂和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去除NOM的研究进展.还对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的2个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一是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尤其是高效型、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吸附剂的开发;二是加强生物吸附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氯苯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氯苯酚是饮用水氯化消毒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氯酚类消毒副产物,其强烈的毒性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毒性机理至今仍未被掌握.介绍了应用于对氯苯酚去除的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重点突出了高级氧化技术,并针对现有技术去除对氯苯酚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对氯苯酚处理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氯化消毒及其副产物的控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饮用水中氯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及危害,介绍了目前对氯消毒副产物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卤乙腈是饮用水中典型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因具有很高的慢性细胞毒性和急性遗传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介绍了水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卤乙腈的种类和毒理特性,重点对卤乙腈的生成特点、分析测定及控制方法进行综述。并针对卤乙腈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对其研究主要的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生成机理的前提下,从原水预处理、溴酸盐形成过程控制、溴酸盐形成后消除3个阶段来分析研究控制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的方法。经过探讨和实践表明,采用膜分离技术(控制原水电导率和微生物含量)、加氨、采用新型消毒剂和多种消毒剂组合使用、优化臭氧消毒工艺和活性炭吸附技术等是较为可行的控制途径。饮用水生产企业根据水源特点,生产能力,企业规模、运行成本等条件进行选择尝试,从而实现臭氧、微生物和溴酸盐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采用中试试验装置研究了生物陶粒过滤一微絮凝砂滤一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微污染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在原水UV254为0.047~0.065cm^-1,DOC为2.70~4.10mg/L,TOC为3.50~5.00mg/L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UV254,DOC、TOC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4%、74.1%、69.2%。色-质联机分析结果表明,经组合工艺处理水中有机物由54种降至25种。组合工艺出水中三卤甲烷总含量不及常规工艺出水中该物质含量的五分之一。组合工艺能有效控制和消除水中有机物的污染,提供安全的优质饮用水。  相似文献   

18.
紫外线和化合氯联合消毒在水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某水厂的中试和生产紫外消毒装置为基础,考察了紫外和化合氯联合消毒对生物活性炭出水细菌的杀灭效果,对紫外消毒在该水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480 J/m2的剂量下,生物活性炭出水细菌对数去除率可达2.6 lg,但是紫外无持续杀菌作用。水厂的紫外消毒装置总体效果良好,紫外化合氯消毒后出水细菌总数为0,紫外线消毒长时间运行后灭菌效率有所降低;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氯胺消毒副产物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紫外消毒未增加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9.
紫外吸光值(UV254\)作为有机物替代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金伟 《工业水处理》1997,17(6):30-32
通过对几种水样的紫外吸光度与有机物耗氧量之间的拟合相关方程的探讨表明,紫外吸光度做为有机物的替代指标,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