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建筑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标志性建筑由于拥有综合复杂的空间内涵属性和对城市空间重要的结构性塑造潜力,彰显着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顶端水准与创作实践思潮风向,亦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跨文化建筑实践的重要类型,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形成自我独立语汇、拓展国际影响力、实现话语与身份认同、中西融通交流的重要实践载体。文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引,将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空间-媒介复合性”载体,对其所勾连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典型渠道与共融空间进行梳理,并以“空间表达、主体实践、以及文化认知”三个维度对标志性建筑所构筑的典型通路中的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图景的轮廓与特质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此梳理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力扬 《建筑师》2022,(6):113-118
本文回顾了2022 年1月底至6 月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建造: 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旨在呈现展览的原貌,本文概述了展览的背景和缘起,介绍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策 展思路,并回顾了展览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来自各界的反响和评价。本文将“中国建造”展置于近二十年来一 系列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关系的学术活动的框架内,强调其目标是在立足于“第一代“中国建 筑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体系首次交集的一个世纪之后,审视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跨文化对话,揭示中国 建筑实践中的跨世纪连贯性,并对全球性建筑技术的探索和设计创作中本土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诠 释。文章指出本次展览是对中西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深入扩展性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建 筑文化交流这一宏观话题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3.
《建筑创作》2004,(6):18-18,20
5月21日~22日2004健康住区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住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共同主办,有百余位建筑师参会。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总建筑师胡绍学分别主持,共安排了11个主题报告,内容涉及“健康建筑与健康住区”、“都市自然景观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健康社区设计方法及其在中美的实践”等多方面内容,中美双方建筑师就“健康住区”的设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2004健康住区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4.
开场白主持人:戴春|博士时代建筑编辑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同济大学.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5 1 Werkhart International),《时代建筑》杂志.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报中国楼市》主办.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时代建筑》杂志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职(执)业建筑师论坛”2006年12月2日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举行。主题为“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现实”分为5个分议题:议题1.中国建筑师的职能<建筑生产中的权利义务和职业定位>;议题2.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制度;议题3.中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营;议题4.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状;议题5.国际化挑战——中国建筑师如何面对成熟职业建筑师体制和国际职业化服务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冯仕达?  柳亦春 《建筑师》2022,(5):124-132
本文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大舍主创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以建筑结构、建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 焦点。对谈录凸显了话题及概念的复杂状况,排除了“引进外国概念”与“直接学习”等各种简单思维,并分析建筑师 讨论的具体语境。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柳亦春、坂本一成、1920年代德国对结构是如何理解的?2)如何看待 大舍近十年来项目中结构、建造及氛围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近十五年来中日、中西建筑师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7,(2):143-143
继1999年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的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英文的《建造革命(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等书之后.薛求理先生的又一本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著作《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于2006年底出版。与前几本书不同.薛求理先生将目光集中在近3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海外建筑师涌入国内建筑市场,完成和正在从事大量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薛先生把这些在国内建造的、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经和国内的设计力量合作而完成的建筑作品视为一种“新移植建筑”。客观而言.海外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不仅参与改变了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境内外建筑师的竞争和国内建筑的发展。然而.海外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究竟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是否百利无害?而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的.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海外建筑师引起的关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全球化/民族性”等命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杨 《建筑创作》2006,(7):i0004-i0017
邵韦平——开场致辞前不久.由我院《建筑创作》杂志社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策划完成了“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我们在总结梁思成建筑理论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是“用学贯中西的开创性学术成就对华夏建筑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今天.张老的这本新作《特色取胜》是从“中国建筑师输在哪里”这个角度入手.分析了多层面的开发商和业主的崇外思想。该书指出:正是由于长期轻视建筑理论导致了建筑理论的贫乏.从而造成了建筑设计中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8.
《建筑创作》2009,(6):18-18
合理保护改造再利用既有建筑,是当今国际潮流.也是规划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近两年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开展了专题研究并于近日举办了“中外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专题展览,分别展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利顺德老楼建筑改造”、“天津市意大利风情区工程”、”天津市卫津路改造工程”、“北京影院改造工程”四项院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以及德国、上海、江南等中外既有建筑改造实例。此次专题汇展通过对各项工程案例的重点分析推敲.为广大规划师、建筑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钟翔 《百年建筑》2006,(10):10-10
本刊讯两年一度的亚洲建筑师大会(第12届)9月17日在北京举行。1000余名亚洲著名的建筑师同其他国际建筑大师,围绕“演变中的亚洲城市与建筑”这一主题,共同讨论国际建筑交流与亚洲的机遇、开放的建筑市场与建筑师的责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新技术新材料等议题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其中,城市和建筑面貌的变迁最真实地记录着这一过程。中国当代建筑风格的多样、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长、巨大的建筑市场、不可思议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吸引着中国的学者、建筑师,同样也吸引着国外学者和建筑师的关注和研究。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增多,既包括境外建筑师在国内从事实践,也包括国内外建筑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发现,对于大到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的城市与建筑、或者细如具体的城市与建筑的案例分析,中外学者和建筑师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为此,经过1年多的筹划和准备,特别是经过与国际学界的深入沟通,我们开始了这期最具国际视野的"境外看中国"的专刊。为促进交流,我们特别邀请了朱剑飞教授担任本期客座主编与我们共同构思并组织了这次境外/西方学者论中国专刊。  相似文献   

11.
建筑界有着许多的体系体系的“规则”,其中一条似乎是:建筑艺术更多时候是建筑师的事情。而当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埋头于处理国内蜂拥而至的建筑案子的时候、同样有大批建筑物源源不断地相继被“生产”矗立起来。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谁对建筑的艺术或“建筑意”(梁思成先生根据画意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用以描述“建筑的精神”)或更广泛层面二的建筑文化负责任?尤其在面对中国目前极大的土地开发量的现实下。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国际建筑师的表演舞台。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外交流活动的增多,中国建筑师在境外的实践也有增无减。目前,这种建筑设计实践仍以项目援建为主,并主要集中在亚非地区,除单个建筑外,也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开发项目。在建筑项目的实践之外,也有中国建筑师通过参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朱剑飞 《建筑师》2024,(1):11-15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王雯淼  张燕 《建筑创作》2007,(7):16-16,18
2007年6月7日,第二届中法建筑论坛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举行,此次活动由法国企业国际发展局、法国海外建筑师协会、法国驻华使馆与《建筑创作》杂志社合作主办.研讨会主题为“设想明日新城”。它是自2005年4月”中法建筑论坛”后的第二届。法国建筑设计师对其所负责项目的筹划及构想分别做了讲解.并与中国同行及项目投资商、业主等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黄正骊  王灏 《时代建筑》2013,(5):96-105
位于宁波春晓镇的佚人营造设计的建筑师自宅是事务所在“自由结构”方面探索的第一步。文章通过对话再现了建筑师在自宅建构过程中对结构、材料、空间的思考,揭示了建筑师对中西方建筑结构主义精神的反思,及其在建构新的建筑与结构美学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国外一些优秀建筑师的许多新作品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受过西方建筑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市场上日益崭露头角.中国当代建筑创造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建筑师更注意建筑作品的外在形象.造型特征、空间处理和表皮材料.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好的方面。但是.毋庸讳言地说.在建筑艺术创作领域.那些带有某种明显的创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简讯     
WA海峡两岸青年建筑师“公共空间"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当前,中国建筑界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而海峡两岸建筑界的交流反而不多,使得建筑师尤其是青年建筑师们没有对话的机会。在全社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性化设计的今天,台湾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世界建筑杂志创刊22年来,本着“借他山坚石,攻华夏璞玉”的宗旨,做了大量的中外建筑交流的工作,在专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组织海峡两岸建筑界在建筑设计、科研与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青年建筑师和学者,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空间的塑造问题,挖…  相似文献   

19.
汪原 《建筑师》2009,(2):5-8
针对2008苏州首届“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论文从哲学家与建筑师角色互换是否可能、哲学家与建筑师对话是否可能、建筑现象学是否可能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与会的一些心得以及若干未及展开的话题,提出了哲学家和建筑师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坚信两个学科的联手,必定能构建出人类理想的家园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远东集团-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自1999年设立远东建筑奖以来,以“突破与创新”为主题,鼓励建筑师超越传统基础,追寻不断创新的建筑概念。2007年(第六届)首度跨出台湾,与《时代建筑》杂志合作,于台湾与上海地区分别进行征集,并邀请两岸知名建筑、艺术文化界人士及国际专家共同评审,期能藉此使“远东建筑奖”成为两岸建筑设计的交流对话平台,奖励海峡两岸的优秀建筑人才,进而达成“两岸菁英共筑方圆”交流合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