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南方人嗜豉,北方人嗜酱。”其实,自古以来,豆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南方各省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佳品。 据有关资料介绍,豆豉最早人们把它称之为“幽菽”,因为古代把大豆称作“菽”,“幽菽”就是把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秦代,人们改称“豆豉”,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洗涤、浸渍、蒸煮后冷却,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晒干而成。如制作中加入辣椒,即成辣豆豉,又称辣豆;如制作中加入盐,就称咸豆豉,又称盐豉,什么也不加的称为淡豆豉。 我国制作豆豉历史悠久,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记载:“豉,嗜也,五味调合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者同‘嗜’声。”汉代许慎在《说文》中说:“配盐菽者,乃咸豉也。”这说明在秦、汉时代或更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用豆子经过发酵制作豆豉了。 豆豉最早称为“幽菽”,因为古代把大豆称作“菽”,“幽菽”就是把大豆(也叫黄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到了汉代,改称豆豉。现今豆豉,最早是江西泰和留传下来的,后经人们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的调味品和家常菜肴,  相似文献   

3.
中国豆豉与日本纳豆功能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豆豉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据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豆豉,声同豆豉也”。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在唐代外传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鉴真和尚东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现如今在日本风行的健康食品纳豆就是从我国传入的豆豉的孪生姐妹,严格说是我国细菌型豆豉的孪生姐妹,因为,我国的豆豉可…  相似文献   

4.
豆豉是我国人民日常膳食中最早的调味品之一。它和酒、酱一样,都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最先发明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作用酿造而成的,所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宝贵遗产之一。豆豉在最古的时代叫“幽菽”,因为古代把大豆称作“菽”,据《中国化学史》解说:幽菽是以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之意。至秦朝始改名为“豉”。《中国通史》第二册中记载:“汉代商人樊少翁、王孙大卿赏豉获利多至一万万”。可见豆豉的生产在古时候就已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5.
豆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豉古名“幽菽”。古代称大豆为“菽”,幽是指把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至秦朝始更名为豆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利用微生物酿造的食品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说“糵曲盐豉千瓦,比千乘之家”。《汉书·食货志》载:“长安豉樊少翁,王孙卿为天下高  相似文献   

6.
闲话豆豉     
毛羽扬 《饮食科学》2005,(10):55-55
“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豆豉可谓中国之特产,和酒、酱一样,都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我国人民制作豆豉时间之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许慎《说文解宇》谓“豉为配盐幽菽者,乃咸豉也”。南朝陶弘景说:“豉出襄阳,钱塘者香美而浓。”这也说明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风味独特的豆豉。  相似文献   

7.
豆豉是用黑大豆或黄大豆经蒸熟后发酵制成的,为我国人民膳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调味佳品。豆豉最早称作"幽菽",因为古代人把大豆称作"菽",直到秦代,才改称"豆豉"。  相似文献   

8.
话说豆鼓     
豆豉是用大豆蒸腌加工而成的发酵制品,古称"大苦",又名"大豆豉"、"幽菽"、"康伯"、"纳豆"、"豉"等,始于我国.据<楚辞·招魂>中记载,豆豉在战国时已有酿造.因发酵时微生物的种类不同,豆豉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其风味略有不同,又因加工方法不同其性味也不同.如用青蒿、桑叶同制的性偏寒;用藿香、佩兰、苏叶同制的则性偏温;未用药物制过的,其透发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产豆豉,一般入药是用淡豆豉,而用来调味的则为咸豆豉.  相似文献   

9.
豆豉,也称幽菽、纳豆、豉、大苦。以黄豆、黑豆为主料,有咸豉、淡豉、干豉、鲜豉之分。味鲜而香,以作调料,可供多种菜肴应用。也可配辣椒、姜米制成辣豆豉直接食用。中医认为其味咸、性寒,可解烦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名产有四川的潼川豆豉、广西的黄桃豆豉、阳江姜豉、江西太和豆豉、杭州的五香豆豉等。 做好豆豉类菜肴,首先要学会制作豉汁。豉汁的好坏,直接影响菜肴的质量。做好的豉汁可长久存放随用随取。用它可制成多种豆豉类佳肴。现介绍几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话说豆豉     
豆豉是用大豆蒸腌加工而成的发酵制品,古称“大苦”,又名“大豆鼓”、“幽菽”、“康伯”、“纳豆”、“豉”等,始于我国。据《楚辞·招魂》中记载,豆豉在战国时已有酿造。因发酵时微生物的种类不同,豆豉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其风味略有不同,又因加工方法不同其性味也不同。如用青蒿、桑叶同制的性偏寒;用藿香、佩兰、苏叶同制的则性偏温;未用药物制过的,其透发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产豆豉,一般入药是用淡豆豉,而用来调味的则为成豆豉。 豆豉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  相似文献   

11.
豆豉食话     
豆豉(音chi),古代称幽菽,也叫嗜。菽是豆的古名,而幽又有密闭的意思,遂而得名。豆豉在唐代时开始传入日本,并被当地人称为纳豆,后来又传入了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豆豉产自江西泰和县。《博物志》当中最早记载了豆豉的制作方法,即先以苦酒浸豆,晒干后再用麻油蒸,如此反复地来上三遍,最后加胡椒面拌和而成。不过现在我们做豆豉,通常都是以黄豆或黑豆为原料,  相似文献   

12.
豆豉真鲜     
盐与豉在古代是形影不离的,这两字常常连用:在汉代的《急就篇》上即有“芜荑盐豉”。说到这两者的关系之密切,可从《齐东野语》上看出:宋代有位从江西来的读书人,自认为什么都懂。一天,他要见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得知他来自江西,便问他是否带来了“配盐幽菽”,有的话能否送一点。读书人不知“配盐幽菽”为何物,诗人拿过一本字书,翻至“豉”字,注释为“配盐幽菽”,“菽”是豆的古称,“幽”为密封之意,“配盐幽菽”即将豆子蒸熟,加盐等调料,放在密封的缸里,使其生霉,变成豆豉。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四川烹饪》1996,(1):43-43
豆豉,又称幽菽、香豉,是用蒸煮加工的黑大豆或黄豆(或用少量面粉抹和)加曲霉菌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颗粒状的调味料。按其制作时加盐与否,可以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两种,前者常加入香料、辛辣料等,主要用于调味。其味鲜香,个别品种略带麻辣如永川豆豉。后者在制作上较为简单,常供入药。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咸豆豉的调味作用及淡豆豉的食疗作用。 一、咸豆豉的调味作用。 咸豆豉的名产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三台县所产的“潼川豆豉”、广西昭平县所产的“黄姚豆豉”、四川永川所产的“永川豆豉”,湖南的“浏阳豆豉”、江西的“湖口豆豉”、云南的“易门豆豉”及山东的“临沂豆豉”,这些豆豉在其所在的地方菜系调味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除直接食用外,豆豉用作调味品使用时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不是主要的调味原料,但是在调味中不可缺少。由于豆豉独特的鲜香味道,豆豉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菜品的辅助调料,而且烹调方法多样,可以广泛用于炒、蒸、烧、焖、拌及火锅等调味。就拿川味来说:“咸烧白”要用豆豉芽菜垫底,“麻婆豆腐”亦需豆豉参与,“水煮牛肉”的调料也有豆  相似文献   

14.
    
在烹饪调味料中,豉够得上是个老大哥了。虽然无从考证其创始的确切年份,但从《楚辞》“大苦谓豉”、《古歌》“美豉出鲁门”、《齐民要术》“制豉法”诸文字推算,其至少也在三千岁以上。 豉,俗称豆豉,还有幽菽、康伯、纳豆、大苦等别名,它味咸,性寒,可解烦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味鲜而香,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烹饪菜肴的调味料。 豉,其貌不扬,长得黑不溜湫,是一位十足的“丑姑娘”:但她心地善良,任人笑骂奚落,却依然执着不渝地把美味奉献给世人。这正应了“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句歌词。  相似文献   

15.
1.3豆豉与酱油关于豆豉生产技术的记载,以《要求》较为全面。将豆豉及酱类分章叙述,体现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质的不同。对大豆发酵食品来讲成为两大系,而且各具特点,因而其发展前途各异。如前项所述,从酱发展出了今日广泛为东亚以大豆及麦(麸)为原料所生产的酱油。而豆豉则派生出只用大豆为原料的日本溜酱油和我国福建琯头系酱油和农村生产的豆酱油。在我国农村自产酱油多是将热豆粒制成团,进行採黄,加盐水发酵,  相似文献   

16.
数典忘祖说豆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的种类很多,隋唐时代有咸豉与淡豉之分。成品中含有食盐的叫咸豉,不含食盐的叫淡豉。元朝时又分为在豆豉中加入调味辅料的调味豆豉,和不加调味辅料的素豆豉两类。如元朝鲁元善《农桑衣食摘要》中的做豉法,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配盐瓜菽”、“酒豆豉方”等,现在贵州的麻辣豆豉均属此类。按豆豉中水分含量的高低,可分为于豆豉与水豆豉两种。于豆豉多产于南方,豉粒松散完整,油润光亮;水豆豉发酵时加水分较多,产品含水量较高,豉粒柔软粘连。按参与制曲主要微生物的不同,可分为米曲霉型、毛霉型、根霉型、细菌型四类。利用米曲霉酿造豆豉,是我国最早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豉是一种微生物发酵的豆制品,烹调时可作烧猪肉、羊肉、鱼、鸡、鹅等的调味品,也可作单独作汤。《齐民要求》(下称要求》)中称豆豉为豉,在该书的脯腊、羹(?)、蒸(?)、(月正)腤煎消、菹绿、灸法、素食,作菹藏生菜等有关烹调八篇记载中,共有七十条是用豉作调味品,而用酱作调味品的只有七条,其中也有用酱同时也用豉的。可见在北魏时期豉的应用比酱要广泛得多。现  相似文献   

18.
三豆辣味,为新潮热菜的复合味型之一,以豆瓣酱、老干妈豆豉、黑豆豉三种为主要调料制作而成的调味品,故名“三豆”辣味酱。此味具有色泽深红、味道鲜香、辣而回甜的特点。主要用于各种荤素原料菜肴的制作,以烧、炒、蒸等方法为主。三豆辣味酱的配方:老干妈豆豉250克,豆瓣酱1500克,黑豆豉100克,姜末  相似文献   

19.
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黄豆为原材料制作豆豉,测定了浸泡、蒸煮、曲霉发酵、加盐后豆豉50%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hydrate)及ABTS[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acid)]自由基能力,评价了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大豆经过浸泡、蒸煮后,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变化不大。曲霉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后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持续增大,盐对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有影响,发酵相同时间的豆豉,抗氧化能力随盐含量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豆酱与豆豉都是传统的酿造食品.酱是用大豆与麦为原料酿制的;而鼓则单用豆(多指黑豆)来酿造的.黑豆民间认为是食药兼用的补益食品.用黑豆制豉在本草纲目载有:黑豆豉能解山岚瘴气.近代,日本医学界总结出食用黑豆豉有十大好处:助消化,防疾病,减慢衰老,增强脑力,提高肝脏解毒功能,防治高血压,消除疲劳,预防癌症,减轻酒醉,解除病痛.总之,黑豆豉的营养成分对人体所表现的营养机能和生理调节机能的科学结论,已为人们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