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宇  殷祚炷  周丹 《广东化工》2024,(6):153-155
针对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培养模式单一、优质教学资源匮乏、实验操作技能差、应用思维能力弱化、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功能材料教学团队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以工程应用思维培养、功能材料实验技术方法培养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三大模式,以纳米材料、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催化剂可控合成及污染控制等四大创新研究方向为基石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发现,在此培养模式下能提升学科影响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利于创新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存在的实践操作能力弱、科研敏感性不强以及创新思维缺乏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顶尖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成功改革经验,提出打破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方案,研究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化工为主导并结合林业科学的交叉融合式创新教学新体系,力求突出地方农林院校鲜明的“林”字特色,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化创新能力的高端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3.
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必须进行的重要内容。立足现实,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为例,介绍了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并用培养实践成果说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基于“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核心思想,从师生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通过双主人翁精神内涵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文献阅读训练、科研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方面构建了师生共创模式下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并制定了培养效果评价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运行体系是创新实践平台的主要载体,管理体系是创新实践平台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江西省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平台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基金自主研究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多模式课外实践活动体系三方面构建了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体系,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两方面构建了创新实践平台管理体系,为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归属于实践类学科,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索或开发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方法,在培养环节上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培养模式上相比,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如下: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自主实践或实验培养独立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而本科生主要集中于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提高本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本文拟结合化工学科关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7.
喀什大学现有学科教育(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置、师生专业需求、实际培养条件等方面。为实现高质量培养学科教育(化学)专业研究生的目的,在“学、研、教”三位一体理念指导下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有机融合理论学习、研讨分析和教学实践过程,从“学、研、教”三者结合的维度出发,改进课程设置、深化课程实施、创新培养方式、优化培养条件。该模式弥补了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双向互促,研习与探讨双向结合、实践与思考双向发力,为高质量培养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科教育(化学)专业研究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热点,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的遴选与建设、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创新能力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本文针对新工科专业门类的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体系创新、一流专业建设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提升育人水平的角度,探讨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奔赴、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出适合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新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创新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为今后研究生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化学专业大学生在做创新实验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希望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实施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矿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强化、创新能力过程机制和创新过程反馈机制的构建,形成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提升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成果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实现研究生群体“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以《学科研究热点导读-化学工程与技术》课程为例,结合化工专业与能源、材料等研究热点,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扎实专业能力的研究生。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交互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了解化工前沿,掌握化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碳中和”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政策下,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是至关重要,通过将工程案例应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中,打造新形式下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以长安大学化工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入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激励措施建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姚军 《广州化工》2022,(12):216-218
《现代仪器分析》是药学、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研究生课题研究及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工具学科。本文根据研究生课题所需要仪器分析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了科学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创新体系。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案例讨论、设计型的实践任务等极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融合”四位一体的制药工程专业新工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整体课程体系的优化,强化融合,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突出特色和倡导个性发展,知识、能力、素养协调提升。实现具有海洋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高质量培养,达到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化工专业创新人才。本文面向绿色智慧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剖析当前化工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运行保障出发,梳理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根据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要求,构建了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离不开我国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是食品专业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流课程,对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了解科研思路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学校和专业背景的不同,该课程在开设过程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系统总结和分析了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开设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以期为提高食品专业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对于食品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纳米微粒及化工医药应用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程为例,阐述了该课程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基于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适合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并提出结合院系学科建设、课题组交叉研究方向、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构建混合式内容、混合式学习、混合式课堂相结合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能够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