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水文为水利等工程建设积累、提供各种水文信息和为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要实现水文信息现代化,必须全面实现水文测验自动化、信息采集数字化、数字传输网络化的标准数字化,用水文信息化来适应社会信息化,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水利工作提供更全面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
2010年,水利部建设了新的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旨在为水利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应急视频、语音、水文遥测、广播等通信手段。介绍了水利了星通信平台的构成,提出了水利卫星通信在水文遥测领域的解决方案,结合典型的成功案例,证明了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是水文遥测工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通信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资源水利理论为基础,就21世纪初期水文工作如何适应资源水利发展需要,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快捷的水文服务,探讨了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邓坚 《中国水利》2007,(1):46-5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文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大水文观,立足水利,服务全社会,努力提高支撑能力,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水利信息化的新形势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作为水利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排头兵,水文应该为水利信息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强化水文的公益作用和服务功能,为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支撑,应发挥水文的深度研究和广义功能,为生态建设和现代治水提供丰富的决策和监督信息。  相似文献   

6.
河南水文信息化建设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信息化是近年来水文行业在水文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频繁提及和关注的一个新课题,水文现代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以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服务为特征的水文工作,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网络为纽带,实现水文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处理、存储计算机化,服务网络化是水文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由于信息化所需投资庞大、涉及到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因此信息化的建设、组织、运行管理等诸多环节上的问题都急需进一步探讨,对水文信息化的认识也需要更深入、更具体。  相似文献   

7.
水文是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全面提升首都水文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水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首都水资源调度和水旱灾害防御等工作需求,基于北京市水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北京水务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水文监测站网布局、监测能力、管理机制、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开展探究,提出新时期北京水文规划工作的重点任务,为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水文监测站网体系、提升水文现代化监测水平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这是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科学决策,是顺应环渤海经济区加速崛起的历史机遇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是河北发展理念的又一次提升. 全省水文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一目标的提出,围绕可持续发展水利,按照新时期水文工作"更全"、"更准"、"更快"、"更新"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树立"大水文"理念,努力提高水文情报预报水平,主动拓宽水文服务领域,为提高河北水利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水文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多年来,水文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水文通过对水位、流速、流量、降水量等水文要素的监测和  相似文献   

10.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向水利提出的严峻课题,水文在此历史使命中的角色由过去的“小水文”,即单纯为防汛测报服务,拓展为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调配,为保护水环境服务的“大水文”。如何将自己融入“大水利” 的环境,拓宽服务领域,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做支撑,就是“纸上谈兵”。哈尔滨水文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水文队伍,为实现水文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1995年,哈尔滨水文局制定了 《…  相似文献   

11.
水文部门及时向各级防汛部门和社会发布水情信息,为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由于安全需要,水情信息多放在水文内网中,水文内网与因特网常采用物理隔离,水情信息无法及时利用因特网向各级防汛部门和社会发布。笔者介绍了一种基于串口通信、不使用任何网络协议、比网闸隔离更彻底的内外网数据传输方式,实时将水文内网中的水情数据更新到外网的数据库中,为水情信息的发布提供自动、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向社会提供可靠的水文服务。  相似文献   

12.
长江‘98大洪水中水文测报的作用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东生  陈守荣 《水文水资源》1998,19(4):38-39,29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洪水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对水文测报工作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本文根据1998年水文测报对长江 干支流防洪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水文测报设施现代化,更寻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势服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训 《水利天地》2001,(9):24-25
近几年来,我们对全省水文发展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围绕“适应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扎扎实实做好水文服务工作”这个中心,提出了近一时期水文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站网优化、分级管理、技术先进、精兵高效、站队结合、全面服务”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狠抓站网建设和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文测报手段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水情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和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防汛抗旱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当好耳目和尖兵;积极发展科技咨询和多种经营,进一步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弘扬“严细、求实、团结、奉献…  相似文献   

14.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程中,要做好水文工作,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水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并以此调整水文发展的思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水利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 充分认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全省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  相似文献   

15.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涉及水文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学科的一门先进技术,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文在分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可靠性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总体、仪器、防雷、软件等方面总结了于桥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经验,为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文档案在水文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菁 《山西水利》2010,26(4):23-24
阐述了水文档案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水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的水文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指出必须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提高全员档案意识,从而更好地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为水利工作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7.
水文是水利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是为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提供服务的一门边缘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水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新时代水文功能的不断转变,水文作为水利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跟得上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涉及水文遥测、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学科的一门先进技术,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文在分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可靠性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总体、仪器、防雷、软件等方面总结了于桥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经验,为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古水文题刻对历史典型场次水旱灾害水文复原、长时序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资料价值。本文提出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类体系,基于初步调查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类型丰富、数量较多、有一定的序列性,以记录极端水旱灾害情况为主要特征,对长时序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是重要的水利遗产。建议加强基于水利遗产的古代水文题刻保护修复与展示技术研究,以及基于古代水文题刻的长时序水文序列、研究长时序水文规律特征分析技术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黄河“数字水文”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文信息是整个水利信息中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文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决策与信息服务的方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和变革,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的渗透,为实现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黄河“数字水文”就是借助“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满足现代治黄需要的大型信息系统。“黄河水文”基本架构由信息采集与传输体系,网络平台,信息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挖掘与分析体系,暴雨、洪水预报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与决策体系六大体系构成。其架构策略是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分阶段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