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了目前非遗文创市场并不如人所愿,这是因为各个行业对于这方面多有忽视,而非遗传承人自己也仅仅传承了工艺从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IP概念的兴起为非遗文创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两者的结合能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质量,更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A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为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非遗AR应用发展趋势分析,在阐述非遗文化珍贵价值的基础上,指出AR应用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助推作用,提出强调清晰便捷交互界面、虚实结合交互展示和具身学习交互体验的设计策略,为非遗AR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是其传统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载体,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依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挖掘非遗文化,塑造文创产品独特价值,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体验,带动本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以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非遗文化传承至今,却仍然与人们有着较深的距离感。我们希望用文创文化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并带来活力,让人们在欣赏传统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看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创文化,用文创打破非遗带给人们的距离感。因此我们通过HTML5,CSS3,JavaScript,Bootstrap框架以及Layui框架等技术设计了一个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网站,让大家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还能迅速的找到对应文创商品,将非遗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非遗文化还能够促进文创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引导文创产业走向新的发展趋势,带动文创产业的更新换代,成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在此大背景下,文章探究敦煌文创在当下的发展路径,从“互联网思维+科技化+设计活化+深度体验”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策略的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互联网时代下敦煌文创的现状做出深度剖析,结合一些成功案例研究总结分析,从设计视角和体验视角提出敦煌文创的设计开发策略和趋势。以消费者感受为主,通过设计手段和科技手段的方式让敦煌文创在设计审美、互动体验、情感共鸣等方面有所突破,以使得消费者对文创拥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众对文化需求的增加,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转换成具有传承意义的旅游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更符合新时代下的需求。赣南客家服饰于202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传统服饰记录客家人迁徙历史、生活方式、精神向往,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文章以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元素为切入点,一方面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非遗文化带入大众生活,另一方面在旅游文创产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创产品形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对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增值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结合体验经济时代的背景,针对广东河源客家忠信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忠信花灯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以及创意产品的设计,将忠信花灯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文创品牌的创建和推广过程中达到活化非遗资源、推动忠信花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助力河源城市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文创产业和文创品牌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不仅得到全球多个国家和政府的推动而且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消费者情感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塑造成功的文创品牌,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价值,增强文创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将以消费者情感需求相关理论为依据,从消费者情感需求对文创品牌的品牌定位、产品设计以及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非遗作为沿线居民在受运河塑造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所孕育的璀璨明珠,在当代的生活中出现了意义脱节、生命失活的重要困境。当前面临着新一波的全球化进程,以中国视野为切口的转文化视角提供了一种区别于单一文化观的文化传播新模式,即在平等的互动互鉴中互相重塑及流变。文章以符号学在设计学科中演化的研究范式为路径,以电气化的家具产品为实践案例,尝试了转文化视角下大运河非遗转向当代生活场景的文创产品设计流变。  相似文献   

10.
在分享经济驱动下,反思文创盲盒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文创盲盒社群共创模式设计策略。文章采用SWOT分析文创盲盒发展现况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点;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确认消费者对文创盲盒设计类型的喜好度和分享共创模式的接受度;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最后,依据数据总结,建构文创盲盒社群共创模式,提出设计策略。“分享经济”的绿色价值激发出文创盲盒的有机发展模式,指出文创盲盒社群共创设计策略应重点培养新血共创设计能力、拓展社群文化交流传播力、规范信用和安全监管法规,促进文创盲盒社群共创模式永续发展。在文创盲盒产品创新设计中,指出应结合日常实用性功能、以文化科技驱动盲盒产品互动形式、DIY设计盲盒新鲜感、绿色创新盲盒设计质感等四个设计策略,为文创盲盒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文旅演变发展的背景下,“红旅热”的兴起带动了各地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衍生与创新。文章通过剖析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所具备的条件,利用新型化的形式深度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受众与消费需求的定位方向,进行方法探究,从而推动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构建,使红色文创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创建深入人心,为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振兴和发展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楚器物文化内涵及其艺术风格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探究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在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文献阅读和博物馆实地调研的方法挖掘构成楚器物文化艺术风格的突出艺术特征,对其艺术特征分别从造型特征、色彩特征、纹饰特征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阐明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的主要视觉元素表现。探索将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融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可行性路径。将楚器物文化艺术特征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给产品注入文化灵魂,使产品对其自身地域文化基因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也能在价值转换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产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大众广泛和深入地了解延安木刻版画,促进延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结合符号学理论对延安木刻版画符号进行语构、语义、语用分析,提取延安木刻版画符号,归纳总结延安木刻版画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方法,对延安木刻版画符号应用于文创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实践。通过对延安木刻版画符号的研究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有效保护非遗资源档案,多元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及途径,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本文主要结合非遗数字化的概述,分析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及传播非遗项目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参数化符号学的设计方法,通过解析参数化符号学,分析航天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融入,提出文创产品设计的参数化符号学解读模型,为航天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运用参数化符号学对航天文创产品从语义、语构、语境三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构成法则等角度对航天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参数化符号学对航天文创产品的设计分析,探讨航天文创产品的参数化符号学价值与构成,产品设计的传达过程与编码规则,以促进航天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提升产品内涵价值,推进航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索和总结了青少年研学游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来避免产品的同质化,从而让研学游真正吸引到青少年,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分析研学游产品和青少年用户的特点,系统地总结如何通过IP的重塑、场景的营造、体验的设计、道具的设计这四个步骤进行青少年研学游产品的设计,并以苏州青少年研学游产品设计为例进行分析验证。通过对研学游产品设计实例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创旅游产品的设计研究,总结普遍适用于“IP+文旅”模式下研学游产品的设计方法: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结合地方旅游特色重塑文化IP;有针对性地营造差异化的场景,为实现用户的互动体验提供最合适的空间。这也将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希望所提出的设计思路能为文创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秋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且历史悠久,其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具有深刻意义。文章从设计学和叙事学视角进行切入,对大众喜爱的中秋民俗方式及相关文化属性的品牌体系进行深入研析,以叙事性设计为手段,通过构建品牌形象和文创开发,将中秋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旨在探索弘扬中秋文化本质与价值观的创新路径,构建活态的民俗文化认同架构,为相关创意品牌助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用户情感体验理论为依据,探索黄大仙祈福文化主题产品设计方法与设计应用实践。基于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需求层次,应用情感映射方法分析黄大仙文化元素与用户体验对应关系,分别从图形映射方法探索黄大仙文化元素"形与意的转译",从关联性映射方法探索"过程体验""参与体验"以及"趣味性体验",以及从象征映射方法探索文化故事在文创产品上的叙事性和再现性,探讨黄大仙文化元素视觉化表现形式,以感官体验、行为体验以及情感体验满足用户精神层面对幸福、平安的祈愿,提升产品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继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具有多元沉浸感的元宇宙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科技前沿,为我国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与创新传承带来全新的技术支持,文章主要研究利用元宇宙技术传承京津冀非遗文化。结合经典案例,对元宇宙的核心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从京津冀非遗传承中的问题导向出发,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资料档案存储平台,结合云计算技术优化京津冀非遗项目分类,并通过京津冀非遗项目元宇宙展示空间设计的技术优势和形式思考,以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多角度的视觉呈现及活态传承策略。基于元宇宙三大核心技术的多感官设计,是构建京津冀非遗文化新时代传承的有效路径。元宇宙虚拟设计的综合运用更能激发互动和情感共鸣,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将进一步加速非遗文化“破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乐器之一,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而旷远,被视为太古遗音。它的遗存被赋予了一种灵力,既是文人雅士对追求文化、崇尚内在的表征,也是使人在历史文脉中获得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方式之一。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传承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旨在探究兰考古琴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寻兰考古琴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策略,并合理利用古法制作技艺与泡桐材质塑造兰考古琴艺术品牌,推动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兰考古琴艺术介入乡村全面振兴的非遗现代化传承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