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破片战斗部对武装直升机目标的威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破片战斗部对武装直升机的威力,提出了一种将目标舱段等效划分为几何/结构舱段、要害舱段和非要害舱段3种类型的易损性模型,针对不同的舱段类型制定了不同的毁伤评估准则和毁伤概率计算方法.引入基于THOR方程的射击线仿真,考虑了空气阻力导致的破片着靶点漂移效应,以及破片对多层舱段的穿透破坏作用.利用对起爆位置均匀抽样仿真...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可控离散杆式破片的可控原理,并针对可控离散杆式破片的两种破坏机制进行了毁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飞行半径内,可控离散杆式破片能够以相似的角度平行排布,对目标进行类似”切割”效果的破坏,造成目标的结构毁伤;功能毁伤方式要求破片的速度较高,一般较难达到。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面复杂电子装备易遭受破片毁伤这一特点,且为有效解决复杂装备战场抢修研究战场损伤数据缺乏的问题,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完善了地面目标破片损伤概率模型,提出了地面复杂电子装备几何模型描述方法、战斗部起爆规律、战斗部破片仿真方法及目标损伤仿真方法,并开发了某型装备损伤仿真平台,验证了破片毁伤地面目标仿真方法有效性,研究成果将为破片毁伤研究及地面装备战损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毁伤评估方法不能有针对性地计算出装甲目标各部件的毁伤问题,对现有毁伤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并提出一种预制破片弹对装甲目标的毁伤计算模型.根据战斗部相关参数计算出预制破片的速度和运动轨迹,结合装甲目标的部件分布及其防护性能,得出破片对装甲目标各个部件的毁伤情况,综合评估得到装甲目标的毁伤情况.该模型过程数据丰富、通用型强,可为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破片型反直升机火箭弹特性和直升机目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反直升机火箭弹的破片参数,建立了火箭弹对直升机毁伤概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对直升机的毁伤概率,为反直升机火箭弹总体结构设计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战争中,卫星等空间目标对战争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武器化是未来战争发展的趋势,研究动能破片对空间目标防护结构的毁伤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软件AUTODYN-2D的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PH)方法对破片超高速碰撞多层靶板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破片的形状、质量、冲击速度和角度对破片毁伤能力的影响规律,为高效毁伤空间目标的破片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对反舰导弹的毁伤效应,通过破片对导弹目标侵彻破坏,建立导弹多层等效靶概念,并用铝合金多层等效靶作为"桥梁",建立破片对导弹目标侵彻能力的内在等效关系,从而将破片对导弹部件侵彻能力的研究转化为可定量描述的破片对导弹多层靶的侵彻能力研究.其实例以无线电近炸引信为模型,在确定相关炸点条件下,研究弹丸爆炸产生的破片对目标的条件毁伤概率.  相似文献   

8.
破片杀伤型战斗部对典型雷达目标的毁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破片杀伤型战斗部毁伤典型相控阵雷达目标三维演示的必要性,详细建立了破片杀伤型战斗部破片对典型地面相控阵雷达目标的毁伤计算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三维毁伤演示程序.演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直观地对破片战斗部的毁伤效果进行评估,其程序核心可以作为计算导弹毁伤概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破片形状对复合靶抗侵彻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列弹道实验,研究了双层钢/铝爆炸复合靶在不同形状破片侵彻作用下的毁伤机理和抗侵彻性能。实验采用14.5 mm滑膛枪发射直径6 mm的钢质球形破片和边长4.2 mm的钢质立方体破片。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形状破片侵彻下靶板的毁伤机理和破坏模式,讨论了破片形状、动能及靶板厚度分布等因素对复合靶抗侵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球形破片和立方体破片的侵彻作用下,钢面板发生剪切冲塞破坏,铝背板发生延性扩孔破坏;复合靶板抗立方体破片侵彻性能优于抗球形破片侵彻性能;在球形破片的侵彻作用下,当靶板厚度一定时,复合靶板的抗侵彻性能随钢面板与铝背板厚度比的增大而提高,对于立方体破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半穿甲反舰导弹战斗部可穿透水面舰船甲板后在其内部爆炸,依靠装药的爆炸冲击波和壳体的爆炸破片对目标造成致命性打击。分析了半穿甲反舰导弹战斗部爆炸破片对舰船目标的侵彻过程及毁伤机理;根据莫特公式、格尼方程、破片衰减公式和侵彻公式等,理论计算了七种典型的反舰导弹战斗部破片对水面舰船结构的穿甲效应,获得了战斗部破片质量、初速度、终点速度、打击动能和穿甲厚度等参数,对比分析了各类导弹的战斗部毁伤特性。  相似文献   

11.
完全利用实验对巡航导弹进行毁伤评估存在许多不足,文中基于射击线技术和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部件水平巡航导弹易损性分析模型,对目标三维描述、杀伤场描述、弹目交汇处理、部件毁伤准则确定、关键部件及目标毁伤概率计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利用Visual C++/OpenGL平台开发了巡航导弹目标易损性仿真评估系统,并对破片战斗部打击下某巡航导弹目标的易损性进行了仿真评估,得到了命中弹体破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巡航导弹目标易损性分析与毁伤评估、反导战斗部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考虑人体结构的复杂性、非均质性,提出了建立具有解剖学结构的人体组织几何模型及其相应的损伤评估算法。利用CVH数据集,应用Photoshop和Matlab建立了基本单位为2mm的立方体、包含123种人体主要组织器官,约652万个单元的高分辨率人体易损性模型。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常规枪弹破片不同速度下侵彻人体形成典型瞬时空腔模型,提出了基于解剖学的损伤评估算法SDI、CDI和NISS。运用HVAssess人体易损性计算程序,获得了典型杀伤元侵彻人体时,各器官的损伤情况,并绘制了损伤分布图。结果表明具有解剖学结构人体易损性模型可用于枪弹、破片侵彻下人体损伤评估,评估结果可为轻武器弹药杀伤效能评价和人体防护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战斗部最佳起爆延时的计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战斗部最佳起爆延时,通过巧妙地建立坐标系,提出一种考虑破片速度指数衰减的计算模型.对共面交会条件下战斗部最佳起爆延时进行计算,得到了战斗部最佳起爆延时随弹目交会角的变化规律,及威力半径为9m时战斗部的作用范围.结果表明,随着弹目交会角的增加,最佳起爆延时存在一个极大值,且战斗部的作用范围趋近于战斗部威力半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美军标MIL-STD-2105C"非核弹药的危险性评估试验"建立的7种易损性试验方法,对典型固体推进剂进行了易损性试验,得到了典型固体推进剂在不同刺激下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推进剂对于刺激源具有选择性,相同配方推进剂在不同刺激源下响应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15.
装甲间隙效应对长杆弹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S-DYNA 3D软件对弹丸正、斜侵彻单层靶及等厚度双层间隙靶板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剩余动能的角度分析了弹丸的侵彻能力,进而得到装甲间隙对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弹丸垂直或小倾角侵彻装甲时,单层板的抗弹性能优于等厚度间隙靶,垂直侵彻时,间隙大小不影响装甲抗弹性能,斜侵彻时,间隙大小与弹长的比值影响抗弹性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弱点相关性的网络安全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网络安全性分析不但要考虑单个弱点的利用攻击,而且还需要考虑多个弱点的组合利用攻击。其常用分析方法是攻击图方法,但是攻击图方法通常存在指数级状态爆炸问题。为此,引入了弱点相关矩阵和弱点相关图的概念,给出了弱点相关图生成算法并举例说明其在网络系统安全性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弱点相关图具有网络系统弱点数的多项式状态,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网络系统,便于系统管理员使用,有助于改善网络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刚性尖头弹侵彻贯穿金属薄靶板耗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刚性尖头弹侵彻贯穿金属薄靶板的过程和耗能机理,由能量守恒建立了刚性尖头弹垂直入射金属薄靶板花瓣型穿孔最小穿透能量的无量纲表达式.基于铝合金及纯铝靶板弹道极限试验数据,得到一个计算金属靶板花瓣型穿孔弹道极限速度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并与低碳钢靶板弹道极限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分析讨论了弹体初始速度对剩余速度和靶板耗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我导弹对抗生存能力和我拦截弹药摧毁来袭导弹的毁伤概率,以巡航导弹发动机舱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巡航导弹的易损性和毁伤效应研究.在建立巡航导弹发动机舱模拟等效靶的基础上,利用模拟战斗部对巡航导弹发动机舱模拟等效靶进行了冲击毁伤作用实验,研究了发动机舱在破片与冲击波耦合作用下的毁伤模式,分析了其毁伤机理,得到了其在破片与冲击波耦合作用下的毁伤判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打击带盖板和隔板双层反应装甲的目标,对反应装甲起爆后各金属板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金属板的飞散对射流造成的干扰。通过理论分析金属板的运动,建立反应装甲的运动模型,然后用LS-DYNA进行仿真得到了各金属板速度-时间曲线和位移-时间曲线,并进一步分析了金属板的运动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针对实战中聚能战斗部侵彻坦克披挂的反应装甲的法线角一般在60°以上,得到此时反应装甲的作用场时间约为600 μs,则串联战斗部后级延迟时间应大于600 μs才能避免飞板对后级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