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以“金课”建设标准为参考,从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完善课程建设,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2.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当前高校工科的热门专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落实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高校既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迎合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有效开放实践过程,同时结合项目式教学法、电子信息创新大赛、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动“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模式的深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针对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了基于OBE-CDIO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该实践教学体系根据OBE模式明确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根据CDIO理念改进了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结合OBE-CDIO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与新工科建设的总体思路相对应,在新形势下积极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高等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综合培养工科专业实践型人才,高校的传统工科教育急需改革创新。以深化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为核心思想,基于智能水下机器人平台,面向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学生将完成基于水下视觉跟踪的导向性任务,使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教学平台结合前沿研究和实际工程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志趣、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研究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新工科对仪器类行业的需求,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培养要求,依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创造了基于产出教育(OBE)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结合集教学与实验于一体的智慧教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工程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案和效果与新工科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本文在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对国内外电工学系列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研究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以促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新工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软件工程也成为近几年十分热门的课程。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我校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以双导师作为支撑,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毕业后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学生更加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工程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案和效果与新工科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本文在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对国内外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非电类理工科专业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研究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以促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新工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现有物联网教学模式存在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提出一种项目化的物联网教学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然后介绍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并以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系统为例说明了项目化教学的具体方法。该教学模式把工程项目案例与物联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全面了解物联网体系架构、锻炼项目开发能力,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联网研发人才。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工程实践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研究目的,开展以竞技模式实施工程实践课程的探索,在实验平台软硬件集成开发、竞技规则设计以及评价体系打造等多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课程实施效果显示了,以竞技模式开展课程实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开展了“自动化系统集成综合设计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系列化工程项目为载体,创建了产教融合的协作式工程实践环境、“四阶段+五维度”逐层递进式实训模式,构建了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表明,通过对传统实践教学的突破和创新,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促进了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很大。文章结合化工行业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及行业特色,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的建设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建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并给出了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13.
洪琴 《电子世界》2014,(16):360-360
物联网已经从概念走向应用,面对物联网全面应用时代的到来,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物联网人才是各高校共同的话题。本文主要从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团队组建、和教学思维转变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此外,深度学习算法的提出提高了算法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使IT技术与行业的结合更加高效。电子商务和智能物流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金融、新零售、新制造理念的发展,纵观以上变化,计算机专业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随着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提出,如何更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理念,加强多学科合作,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工程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提出计算机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应从“新概念、新素质、新知识、新方法”四个方面入手,通过现有计算机专业的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针对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其旨在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但由于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系统性的明确规划,且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与工程专业的具体实践需求相匹配,无法保证学生实习效果。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改革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时代新工科人才需求特点和电工学课程特点,分析非电专业学生的电类实践需求,提出构建电工学课程为核心的电工电子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改革、构建教学资源体系和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我校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加、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构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具有行业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工科优势的地方高校来说是重要的转型发展机遇。我校自动化专业根据新工科特征、结合本专业特色、区域经济及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2018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方向;其次以技术促教学内容交叉融合,将目标培养分解为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又通过以课程模块知识为载体来达成;第三以学生志趣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最后构建层层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本文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对自动化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并实践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1433"培养模式,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下电子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递进式"新框架,由课内基础实验扩展到电子技术实践实训,最后让学生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得到锻炼.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充分激发...  相似文献   

20.
徐向美  康凤 《电子质量》2024,(1):120-124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物联网通信技术”课程为例,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课程建设,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重点,对“物联网通信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改革,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探索并建立了符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