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其次应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掌握“立德”的教育法则,把握“育人”的教育规律,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美育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美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宗传玉 《湖南包装》2022,(3):177-179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正大力推进“三教”改革。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金课建设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打造动漫制作技术专业“金课”建设的路径,旨在通过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动漫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迫使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三教”改革,重新定义、重新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也将促进高职学院进一步统筹规划,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体系与教学机制,增强高职教学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功能。高职学校要把“1+X”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等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做到高职学校的课证融合、书证融通,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培训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模式的优化策略,从而实现对化工技术人才的更好培育。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诞生和发展与所在城市息息相关.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生融合,有利于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大学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策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沈阳市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提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日常教学中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推动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以“三寓三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探索印刷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改革创新之路,包括结合人才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内容;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创新教学实施方式;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机制。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高职院校包装类专业为例,探索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育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从构建“党建+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路径等方面提出构建二者合力育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贇 《绿色包装》2023,(2):38-41
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中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就业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才强国和就业优先战略。针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就业育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聚合校内外资源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在构建设计学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工作机制、考核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教育形式,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文基于战疫背景,以艺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主题融合教学实践为例,转变传统艺课堂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育人形式,深入挖掘艺课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如何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高校艺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性探索,践行"课程思政+战疫艺课堂"教育教学新形式,厚植艺术专业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三维建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工业设计活动的必备技能,同时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工业设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三维建模”课程思政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教师、教材、教法为突破口,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增强,思政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明显,探索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思路,为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在育人方向、形式以及育人功能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为课程思政背景下推动第二课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形成铸魂育人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能。当前长治学院在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方面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标准化育人品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但也出现认知定位倾向化、育人功能低效化、活动目标不明确、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需要提高对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确保正确导向;明确育人目标,形成育人合力;建立评价机制,落实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唐乐尧 《上海包装》2024,(2):217-219
美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中,要将美育贯穿始终,推进“立美育人”。基于美育范式,剖析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缺失的问题,从立德育美、特长美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旨在全面提升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叶靖宇 《中国标准化》2023,(18):204-206
“双高建设”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指明了方向,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推动落实五育并举是落实建设规划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采用标准化课程思路,客观审视“美育理念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标度不清晰”“美育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不全面”“美育课程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导向不明确”等关键问题。实施“强化认知标准——把美育理念融入教学顶层设计”“优化课程标准——把审美能力提升立为核心指向”“促成协同标准——构建审美趣味培养‘大美育’环境”等改进方略。以美促学、以美助教、融美入专,践行“大工至美”的育人旨归。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承载着重要的育人职能,是存储、传播、衍生、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设具有高职校园特色文化的平台;同时,新颖且有创意的图书馆文化是校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建设具订自身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健康、高尚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把优良传统变成自身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胡铭 《湖南包装》2023,(6):191-193+205
文章探讨互联网+视域下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认为除了在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上融入湖湘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挥校园媒体作用、强化学生网络行为管理、组建专业的网络工作队伍和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评价体系5个方面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思政教育中,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阐述了五位一体“西迁精神”铸魂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体系架构与实践路径,并提出了图书馆未来开展文化育人的方向与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魏俊儒 《包装工程》2022,(S1):413-415
目的 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理念,与时代深度契合。将“课程思政”与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有利于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目的。方法 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高校中国画课程入手,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专业教学与思政融合度不高,专业教师个人思政意识浅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结论 提出了强化中国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增强中国画课程思政互动体验、注重经典作品解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健全中国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综合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和当前帮困育人体系存在的不足,探讨实现经济资助、心理辅导、就业支持“三结合”的途径,使高职院校的帮困真正达到“助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在全媒体时代的新形式下,高校面向大学生的“立德树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具备的全员、全息、全程、全效四个维度的教育优势,并针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提出了“以本为本”“以人育人”“以心比心”“以全建全”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杜娟 《中国科技博览》2012,(25):217-218
高职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学生职业化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依托团支部文化建设的高职育人过程中,需要彰显高职特色,创新育人载体,借助朋辈力量,树立典型案例,突破时间地域限制,抓好关键队伍,切实有效实现团支部文化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