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天山污水处理厂为例,具体介绍了生物滤池加离子换风除臭技术原理及其在污泥深度脱水机房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NH3、H2S、臭气浓度均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要求,有效改善脱水机房室内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无锡市城北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机房除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采用了主动式反应性粒子除臭技术,应用柔性布气装置输送浓度可控的反应性粒子新风至车间内进行主动除臭,同时将臭气收集后进行粒子除臭处理。检测结果显示,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污泥脱水机房内的恶臭治理难题,显著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是广州市最大规模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对1、2期污泥脱水车间除臭系统改造,采用高能离子除臭工艺进行室内除臭,彻底解决了臭气污染问题,使污泥脱水车间完全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天津市张贵庄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中,针对各臭气产生单元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了不同除臭系统,如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了全过程除臭工艺,污泥浓缩脱水机房采用了离子除臭工艺,污泥处置中心采用了生物滤池工艺,均发挥了各处理工艺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经检测,厂区周界下风向无组织排放恶臭、氨、硫化氢浓度最高点均达到了天津市地方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2/—059—95)。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天山污水厂污泥深度工程设计中,针对臭气的特点和浓度的高低,采用多种除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污泥调理池、污泥浓缩机及污泥隔膜压滤机等高浓度臭气区采用封闭加罩、负压收集处理的方式,臭气处理量约18 950 m~3/h;对臭气低浓度区域(如深度脱水机房)室内大空间采用离子送风除臭的方法,送排风比为1∶1.19,确保整个空间为负压状态,臭气不外逸。工程自投建运行后,除臭效果显著,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东莞运河樟村水质净化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污染河道水质净化厂,其污泥处理采用重力浓缩/机械脱水工艺.一期工程于2004年春季投入生产运行后,污泥处理系统存在浓缩池浓缩效果不佳、浓缩池未设计放空系统、污泥脱水机脱水能力不足、泥饼含水率不能达标和污泥脱水机房操作环境恶劣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增加浓缩池加药和放空系统、增加机械浓缩机和离心脱水机系统以及增加脱水机房除臭系统等技改方案.2005年-2006年实施改造后,有效解决了污泥处理系统处理能力不足和泥饼含水率不能达标等问题,改善了厂区员工的生产操作环境和厂区环境,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多个污水处理厂的调研发现,鼓风机房、空压机房及变配电室等散热型厂房和污泥浓缩脱水机房、粗格栅及细格栅等臭气集中散发的厂房通风系统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某些典型厂房内通风设计的要点,包括通风系统形式、通风量及气流组织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厂房通风设计方法各异。散热型厂房以排除室内余热为主,且通风换气量受地域影响较大;臭气散发厂房应密切结合除臭系统设计,与工艺处理方式密切相关;其余以排除余热、余湿为主的厂房,通风量一般较小,应充分考虑厂房的建筑布置。  相似文献   

8.
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的臭气污染源,确定了该污水厂除臭工程的范围(生物絮凝反应沉淀池的进水端和出水槽、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及内容(降低H2S、NH3和臭气浓度)。针对主要污染源,经方案比选确定了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方法,介绍了该除臭工程的设计及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方法可使该污水厂的H2S和NH3指标达到厂界排放要求,但对臭气浓度的去除效果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田建军 《建厂科技交流》2007,34(3):39-41,59
1工程概述 中石化海南实华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内污水处理场、污泥浓缩脱水机房位于海南西北部洋浦半岛上的洋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其北面为原油罐区、污水处理的预留地;西面靠海边;东面为成品油灌区。污水处理场占地10.5万砰。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炼油厂内含油污水及生活、生产污水5万t,其中污泥脱水机房内两台污泥浓缩脱水机担负着全场含油污泥及生活、生产污泥的处理工作。污泥浓缩脱水机由江苏无锡市中达分离机械厂提供。  相似文献   

10.
分析地下式污水厂各区域臭气分布及逸散情况,对除臭技术进行比较分析。针对地下污水厂不同区域的臭气情况和工艺要求,选用微生物除臭和离子除臭两种除臭技术,现场感受和实际测量结果表明通风除臭系统效果显著。为地下污水厂的通风除臭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某畜禽屠宰污水厂产生恶臭气体的主要污染源为格栅井、细格栅及隔油沉淀池、气浮机、水解酸化池、污泥池、脱水机房等,对这些构筑物进行了加盖封闭,对臭气分散收集后采用生物除臭法处理,达到了较好的除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霍州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设计采用离子除臭技术,经离子除臭设备处理后排放的气体浓度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的要求,主要臭气源得到有效控制,除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车间臭气处理的难点和重点及应对措施,介绍了广州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车间通风除臭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设计。试运行效果显示,污泥干化车间臭气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臭气排放水平远高于目前国内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猎德污水厂一二期泥系统除臭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建污水处理厂不同情况对污泥浓缩池采用加高盖臭气收集方案,对脱水间采用重点区域强化抽吸的臭气收集方案,并采用洗涤-生物滤床联合除臭工艺对收集的臭气进行处理;对污泥码头采用喷洒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工艺进行除臭。工程实施后,除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下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和通风系统在传统设计中未能统筹考虑而导致空气环境失控的问题,通过简要分析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空间空气环境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初始浓度标准及臭气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多个地下污水处理厂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地下污水处理厂通风与除臭系统相结合的环境控制策略及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惠 《中国市政工程》2023,(4):47-50+108
以上海市某污水泵站为研究对象,对污水截流泵房的格栅井、集水池和污水出水压力井进行除臭设计,采用离子氧除臭工艺,除臭系统由离子送风系统和臭气集中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设计规模为27 000 m3/h,通风换气次数为12次/h。结果表明,污水泵站经过除臭处理后,泵站运行过程中厂界的氨、硫化氢和臭气监测浓度满足DB 31/1025—2016《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限值要求,有效降低臭气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且除臭工艺具有流程短和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可为类似的污水泵站除臭系统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污泥堆肥厂臭气的产生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污泥堆肥厂产生的臭气成分复杂,主要为氮化物、硫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不同的物料和堆肥条件对恶臭物质的产生量影响较大。污泥堆肥过程中氨的释放浓度较高,为臭气的主要成分,但其臭气阈值相对较高;而有机硫化物的释放浓度虽然较低,但其臭气阈值很低,对臭气的总贡献较大,也应是恶臭控制和处理的目标污染物。在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堆肥条件等措施控制臭气的产生和释放,同时对厂区产生的臭气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在各臭气处理方法中,生物除臭法适合处理低浓度、大流量的臭气,在堆肥气体除臭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地埋式污水厂——广州市石井净水厂通风除臭设计为实例,对预处理区、生化区楼板下池面空间、二沉池、污泥干化等区域的臭气收集后经生物除臭装置处理,然后经不低于15 m排放塔高空排放;预处理区和污泥干化等区域送风系统采用氧离子送风系统;生化区楼板上大空间及运泥车通道的通风经活性炭吸附后高空排放。设计需重点考虑通风、除臭、空调及防排烟等系统划分和计算,臭气收集与管线布置,以及地下空间气流组织等难点。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运营,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运行效果较好,满足各项标准。最后对该项目需要注意的设计细节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依托现场实验测试,采用二阶正交数值仿真实验,以脱水机房为例,分析了温度、湿度及排风量对地下污水厂H_2S和NH_3浓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结合污染水平和排风能耗的综合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脱水机房H_2S和NH_3浓度受温度和排风量交互效应影响显著(p0.05)。在20℃时脱水机房内H_2S和NH_3浓度最低,比35℃时污染水平降低2.5倍,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在2.7次换气次数下综合评价指标较小,K值为4.5。对于处理量为10万t/d的污水厂,换气次数低于2.7次脱水机房的恶臭浓度偏高,高于2.7次排风能耗过大,取2.7次换气次数范围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南京某生活垃圾转运站臭气治理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情况。针对该转运站的臭气源位置和臭气产生特点,在不同区域采用植物液喷淋除臭技术、离子风除臭技术和生物滤池除臭技术对恶臭气体进行治理。该项目臭气处理规模为130 000 m~3/h,经处理后生物滤池排放气体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规定的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中的新扩改建二级标准,厂房工作区环境满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