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7)
文章试图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说明舞台光色与人的情绪、情感、精神之间在神经运动方式上的对应关系,论证舞台光色以其"节奏的运动"来表现人们内心"运动的节奏"这个美学秘密,并分别说明舞台光色所具有的写实、写意、抽象的艺术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在油画艺术中,色彩语言是一种表现方式。目前它已经成为美学范围内审美元素之一。这种语言通过个人风格、表现手法、不同审美思潮以及绘画流派等载体展示出来。笔者就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解读安藤忠雄建筑的禅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曼瑾 《山西建筑》2009,35(32):36-37
从材料质感、结构形态和场所精神三方面解读了安藤忠雄建筑的禅意美,指出安藤忠雄的建筑所传达出的素朴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与禅宗的思想高度契合,彰显了深厚的日本禅宗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将油画元素融入室内装饰设计、室内景观设计等,以形成多样的室内空间界面,是近些比较常见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与手段.究其原因,油画风格与室内空间的结合,既可丰富室内空间内容、创新室内景观、深化室内空间意向,又可凸显室内空间设计风格、传达室内空间的艺术性,满足空间使用者的艺术需求、创新性需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城市景观已然成为人们生活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情境下,城市油画逐渐成为油画的主要题材之一。对已有城市油画作品进行梳理,可以将其绘画主体细分为建筑景观、城市居民物质及精神活动、城市环境等类型,大大丰富了油画创作视角。进一步对城市油画内在精神意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城市油画创作者不仅通过油画作品描绘城市生存状态,直观反映我国城市化进程,同时也通过作品表达对城市生存环境的体验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由此可见,城市油画不仅具有艺术性价值,而且具有社会性价值,其在记录城市历史、表达城市发展问题与困惑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由王振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21年6月出版了《城市油画创作的风格与形式》一书,该书充分融合新时代城市油画创作语境,结合批判性视角对城市油画创作展开论述,可为当代中国城市油画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方向与思路,同时也可为广大城市油画受众提供指导,提升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互补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2)
意象油画是在中国独特文化艺术背景之下诞生的新的艺术体系,除了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美学价值,意象油画创作过程中画家的抽象思维必不可少。抽象思维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合,以及抽象思维在意象油画创作中的实际运用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可松 《建筑结构》2022,(23):186-187
<正>在现代的建筑与室内场景空间中,画作的运用逐渐成为一种室内装饰以及风格审美的趋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画作的选择并且可以将画作装饰在不同的空间中进行场景化设计。油画的运用与装饰是现代建筑室内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建筑空间中通过油画的运用可以形成具有视觉符号比较强的图像感,同时也将油画运用在不同的场景空间中形成新的视觉化美学,运用油画的方式营造出丰富且多元的建筑室内空间。  相似文献   

9.
游文雅 《城市建筑》2022,(15):170-172
油画与建筑的“通感”具体表现为:建筑主题与油画情感意象的“通感式”传递;建筑空间与油画肌理美感的“通感式”传递;建筑程式与油画纹饰符号的“通感式”传递。以克里姆特油画装饰性造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通感”分析,探析油画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在突出建筑主题方面,设计者应挖掘与运用“简而变”的笔触,结合“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融合“意象化”表现形式;在延伸建筑空间方面,设计者应结合具象与抽象画面,并对点、线、面进行综合运用;在构建建筑设计程式化体系方面,设计者应融合纹饰符号与造型特性,以纹饰为视角挖掘画作中装饰性造型。  相似文献   

10.
王丽君  孙迪 《华中建筑》2011,29(11):145-148
该文通过元素的强化与诗意的问询、“平民化”的隐喻特征与意蕴的营造、“物化思想”的精神探询与暗示三部分举例阐释装置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分析装置艺术家在视觉意象的表达与阐释自身思维中“化物游心”涵义的传达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创作者与观者的情感互动.  相似文献   

11.
李嘉  陈丹阳 《城市住宅》2021,28(8):183-184
材料既是室内空间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室内空间美学的重要载体.以金属丝网这一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金属丝网材料在现代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功能、应用及美学表现,探究材料本身赋予室内空间的美学表现及应用价值,并提出金属丝网材料在室内空间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作为情感物化的载体,通过建筑空间独特的表现性,强调其精神性。文章基于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情感的物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影响,分析情感物化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关联性及其表现策略,旨在为城市建筑寻找更加情感化、人性化的空间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
中国油画的创作群体以自己的绘画方式表达自我情感,随着时代的变化,情感表达方式更加丰富。笔者从卡通的起源及在其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发展入手,对卡通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存在价值进行探讨,并对卡通在中国油画创作中呈现出的视觉美、表现技法,以及对表达人的情感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卡通形象对中国油画创作的介入,能丰富油画创作的表达方式,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特征与画家的内心思考。  相似文献   

14.
空间三境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物境、情境、意境”,不仅表达了诗画的创作境界,也传达了空间设计意识上层层递进的规律。当代设计师利用“物境”、“情境”、“意境”,可以营造出诗意的室内空间。首先设计师通过技术手段在空间中利用物质条件,有效地组织物镜;在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利用物境这个载体去营造一种让人触景生情的情境;进而让人产生联想,与人们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一种意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2)
表现性油画于1905年产生于德国,表现派要求在主观感情的作用下,使客观现实变形夸张,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真实。表现派把绘画作为表达纯粹感情、内心戏剧的工具,强调自我感觉的绝对性,否认理性,把直觉看做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他们希望借助艺术品宣泄心中的愤懑和激情,力求表现出当代人的内心矛盾。文章试图从表现主义绘画的概念、表现主义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西方表现性油画的特征,进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  相似文献   

16.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的本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的内在蕴涵。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自觉的审美取向,充分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版画艺术中。中国建筑艺术善于运用符号表达赋予建筑无限的内涵和意义;而版画中的意象表现则是作者有意识地根据抽象的情感观念,创作出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论是建筑还是版画,意象手法的运用都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理念和表现语言上也在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0)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信息,在油画中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是油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在油画中传达着艺术的心跳。当代中国油画艺术需要利用色彩对形体进行塑造,或者表达创作者内心的观念和情感。而色彩元素融入当代油画创作更是充分展现了油画的艺术性特征。文章从色彩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基本特征入手,全面阐述了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色彩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建筑,尤其是集聚各类先锋设计理念的文化类建筑在形态上处处散发着美学意蕴,使建筑形态设计不仅体现了空间性、视觉传达、形式性、参与性等美学特征,更通过别具一格的形态设计凸显建筑之美,使建筑成为艺术品。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是现代建筑集设计艺术和美学意蕴于一体的综合建筑,耳目一新的建筑形态营造了建筑空间、感官体验和美学的交融,成功突破了艺术中心与公共课讲的固有定义。阿那亚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实践性、创意性与表现性较强的设计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以各种视觉元素为媒介,将设计目的分为"为什么设计""传达什么""传达效果如何",并通过视觉语言与信息传媒的深度融合,将传达信息以可视化方式进行传递,来建构兼具传媒与视觉美学属性的艺术作品.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建筑设计不再是停留于视觉层面的结构与形式的美学呈现,也不再是为了适应基本建筑规范的安全性设计,而是在结构安全与形式之美的基础上,以强调用户对建筑产品的体验与情感为重点,设计出具有灵魂与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使之不再是冰冷冷的建筑.显然.视觉传达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