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南民间舞蹈指的是采茶戏、东河戏、狮舞、龙舞等赣南地区的民俗舞蹈,为了让赣南民间舞蹈更好的传承发展,将赣南民间舞蹈知识编入赣南高等舞蹈教育教材成为当务之急。文章描述了赣南地区民间舞蹈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赣南地区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设想;阐述了赣南民间舞蹈教材有助于突出高校办学特色与促进客家文化发展,有助于打造地方特色教材与创作区域文化剧目,有助于完善舞蹈教育教材与多元教材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客家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艺术化地处理了建筑、人、山水之间的环境关系,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其呈现出来的环境生态观、建筑美学观和美育价值,深深影响着新时代赣南客家城乡规划与建设。基于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生产技艺、村落风貌和社会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独特性,赣南客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景观更新应继承其已有的生态理念、艺术形式与文化特征;通过研究客家传统村落布局、规划和建筑环境理念等内在多元的美育价值,完善客家公共建筑设计和新农村建设生态理念,探讨有利于客家居民身心健康、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构建客家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赣南采茶戏与台湾歌仔戏有着密切的渊源。赣南采茶戏在成型之初,除在江西流传外,其中一支流入福建漳州,成为锦歌形成的重要因素,后又被带入台湾与当地民间小调结合成"歌仔戏"。针对赣南采茶戏与台湾歌仔戏同出一源这一历史现象,对两种剧种从剧目内容及艺术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剧种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主线,赣南采茶戏重"喜",台湾歌仔戏重"悲"。并从客观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中探究形成这两种情感主线的原因,从而揭示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赣南民俗体育已逐步成为城乡人民活跃文化、娱乐生活、抒发喜悦之情的一种娱乐方式。通过对赣南民俗文化的根源、赣南地域舞蹈语汇的把握,艺术性地去挖掘代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广场舞融合,将传统客家民俗体育的形体、动作、音乐、队阵、服饰、道具等元素融入广场舞进行合理改进与创意,在保持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特色的基础上设计与创编赣南客家特色广场舞的表现形式,将吸引更多当地人的关注与参与,这不仅丰富了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与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私学"在历史上是与"官学"相对的一个文化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赣南被称为"客家摇篮",在赣南客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私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赣南客家私学之所以能兴起并得到发展,与赣南客家人的自然生存环境、南迁的中原世家大族门风传统、科举制以及宗族兴旺观念等影响密不可分。从宋代开始,赣南客家私学进入兴盛时期,书院发达,人才辈出。但到了清末,传统书院开始衰落,被迫转型,赣南客家私学不可避免走向了消亡。不过,赣南客家古代私学的影响并没有随之消亡,仍在后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7.
滨江景观是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滨江形象设计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概述和赣南客家古城的环境分析,指出赣南客家城市滨江景观出现的问题,呼吁当代赣州滨江景观要融生态环境与客家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效应的共享性。建议做好沿赣江、章江、贡江的三江两岸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细部设计,并选择赣南客家古城滨江局部进行个案分析与探讨,力求营造具有客家人文特色的生态景观和人性化、艺术化的和谐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赣南客家传统灯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但在市场经济和娱乐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呈现出"青黄不接""举步维艰"的局面。通过对该地区传统灯彩造型现状的整体透析,发现其存在"样式保守,设计意识不足""功能单一,缺乏市场意识"等问题。在黑格尔的事物自我进化观下,对该地区传统灯彩造型的艺术特征、分类及审美进行"再认识";同时,从文化和设计的角度提出赣南客家传统灯彩造型的发展,既要作观念转变,又要合理满足市场需求;并阐明了灯彩造型不能脱离当下社会公共文化和民俗生活需求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以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赣南地区客家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着重阐述了赣南民俗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繁荣,赣南客家灯彩艺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近十年间,赣南客家灯彩艺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灯彩的民俗、舞蹈、音乐及造型方面,并形成了一些代表性成果。但从研究的领域、方法及深度来看,当前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研究领域狭窄、研究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通过对赣南客家灯彩艺术近十年间成果的纵横梳理,我们发现在赣南客家灯彩艺术的造物观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人文、艺术、建筑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闽、粤、赣地区客家民居及其典型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其建筑造型、环境构成等方面的美学特征.结合历史背景,介绍客家民系文化和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内涵,并对客家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做了相关探讨.在长期的碾转迁徙过程中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显示出以儒为本的耕读文化、祖先崇拜的寻根.  相似文献   

12.
客家妇女作为客家民系的一个重要群体,为家庭和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客家女性在家庭结构中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女性之间的关系更加引人注目。分别从母女、姐妹、婆媳、妯娌之间关系入手,分析了客家女性的人文性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具有自身特色。当前,明确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厘清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将弘扬客家传统优秀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客家地区的特色资源,以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来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赣州市拥有赣州宋城、赣南客家围屋、瑞金红都、红军长征策源地以及风水文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申报文化遗产的活动,推动赣州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实现赣州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赣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申遗"角度,提出了整合赣州文化资源的思路和开发赣州文化资源的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赣南客家文化数字化资源库设计与实现中的技术,并详尽叙述了文化物品信息分类管理的有效方法,以及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存储、检索、传递中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系统科学地认知传统村落文化是这类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区域的、动态的视角,应用类型学、文化的梳理与解读、空间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多民系多民族的民居类型特征、文化折射与表达的作用路径,探究多民系文化交融和折射下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所折射的建筑符号与建筑元素的空间表达。系统梳理得出多民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形式、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凝练出景区周边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景观资源,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赣南地区的区位优势赣南(江西南部)是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位于赣江上游。她作为红色中国的发祥地和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地理、人口、教育、资源和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其得天厚地的区位优势。1.地理优势。赣南作为京九铁路的主要站点,她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市,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优势显著。2.人口优势和生源优势。赣南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现辖章贡区和南康、瑞金二市及赣县、兴国…  相似文献   

18.
首先通过对闽西北地区客家传统器物的梳理,从客家传统器物造型的类型和基本形式语言等方面分析客 家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强调以人为本、使用功能至上的设计原则以及格心成物、师承古法审美品 格造物观的生成与发展。其次,分析论述自然生态与具体的造物形式呈现之间的关系及具体造物事象物态表达中 地域性的呈现。再次,总结归纳客家传统造物设计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的赣州,曾是世界客家人瞩目的焦点,衍播四海的客家乡亲在第19届世客会期间相聚赣州,展示其举世无双的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摇篮的赣州,在悠悠岁月长河中,为客家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前提和发展条件。同样的,客家文化在成长、发展中也为赣州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客家旅游文化资源,为赣州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加速赣州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会馆作为客家人的议事之地,集中体现出了客家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意识,显现出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