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针对城市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建筑物的应急评估方法及对策进行阐述和研究,认为:震后建筑物的应急评估结果应根据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和建筑应急危险等级综合判定,并制作不同颜色的安全警示牌张贴于受灾建筑上,同时规定限定人员进入的权限。震后建筑应急危险等级包括可以使用(绿色)、限制使用(黄色)和危险(红色)3个等级。随后,对建立震后建筑物的应急评估体系和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指出震后如何迅速高效地搜救、诊治伤员,以减少人员伤亡是地震医疗应急救援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分析国内医疗应急救援现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震后医疗应急救援区划体系和医疗组织(机构)体系的层次、组成等问题,旨在提高震后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3.
唐坤  滕晓敏 《工程质量》2011,(12):61-62
为解决灾民的应急居住问题,需要对震后房屋建筑进行应急评估。本文指出应急评估适用的震型,给出各类结构的检查要点,对不同地震破坏等级的建筑物粘贴相应的标签,区分出能及时利用的房屋建筑。  相似文献   

4.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快速有效地判定震后建筑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损建筑对人员的二次伤害,在地震应急期内需开展震后建筑安全性评估工作。这对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震害调查和应急评估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应急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美国、新西兰、欧洲与日本等震后建筑应急评估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并从适用结构类型、有无定量计算、评估人员资质和评估结论等几个方面,对国外技术标准进行了对比,归纳了可借鉴的国外经验,结合正在编制的应急评估标准,从评估目标、评估时效、评估深度和评估人员等四个方面,对我国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的研究和标准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应急基本理论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应急的概念地震应急(救援),是指为了应付突发的破坏性地震事件一尽可能地保护和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人员伤亡和重大次生灾害威胁,维护社会稳定,而各级政府所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预警应急防范、震后应急指挥与救灾抢险以及震后恢复重建等应急反应行动,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地震应急救援是一项半军事化行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是全社会性的行为。从社会角度,地震应急可以减少灾区损失,是人道主义的体现;震后尽快实施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结构的恢复重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震灾区房屋应急评估与震害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同济大学对四川灾区在四个城市(县城)对重要建筑开展房屋应急评估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所评估房屋的受损破坏情况,初步分析了房屋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并对如何开展震后房屋应急评估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应急供水是震后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和抗震救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构建应急供水体系并实施防灾保障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具有两道防线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的基本思想,进一步对城市应急供水体系的构成、应急供水防灾目标、防灾关键管网布局以及防灾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应急供水保障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付星星 《四川建材》2014,(3):170-171
介绍了Google Earth的主要功能,提出将其应用到道路的应急抢通工作中,并且初步介绍了其在震后道路应急抢通工作中的判识,震后灾区道路受损情况和主要道路震害的情况,实现震后道路抢通信息的动态管理方面的初步应用。Google Earth的应用可以避免震后道路应急抢通的盲目性,极大的提高道路应急抢通工作的效率,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准确识别及定位我国村镇震后灾情集中汇聚的"脆弱区域",从震后初期村镇灾情特征空间分布入手,以应急救援生命抢救黄金期(72h)原则,以人口救援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导方向,以易损性构成原理为依据,构建村镇震后初期的应急救援决策模型,通过改进的基于免疫谱聚类Nystr?m算法对易损性量化数值进行聚类并划分等级,结合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空间展布,绘制震后初期村镇应急救援决策网格图,以此提高村镇震后应急救援决策和指挥的准确性,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的震后修复补强,应根据其破坏程度、施工条件、修复费用、修复目标等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研究其修复和加固技术,对我国抗震加固及震后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阪神震后建筑物的修复方法和实例介绍,为我国抗震加固和震后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后陕南建筑物破坏特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震后汉中地区建筑物震害现象调查,归纳了各类建筑物的破坏特征,并结合建筑物结构形式、地形地质条件对震害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可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希望能为震后恢复重建和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室内的应急避险·地震时在学校。正在室内上课时如果发生地震.同学们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不要回到教室去;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相似文献   

13.
正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7.4级地震发生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第一时间组建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震区,全面开展震后灾害应急评估工作。为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地震安全应急评估工作,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编制了《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屋建筑地震安全应急评估工作要求》,下发《震后房屋  相似文献   

14.
地震后迅速对地震现场的建筑结构进行较为准确的安全评定对于灾后的应急救援和损失评估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地震现场建筑物的损伤鉴定主要由专家依据经验给出给出判定结果。这样的评估方法难免会因为鉴定者对建筑结构损伤程度的主观理解不同而导致鉴定结果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损伤指数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震后安全性鉴定的新方法。通过对2片剪力墙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记录下每级控制位移下的损伤照片,计算出对应的损伤指数,建立构件典型损伤现象和损伤指数的对应关系,给出损伤图集;从而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进行损伤鉴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大陆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在震后有数量巨大的灾民需要安置。应急建筑作为受灾群众在灾后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庇护场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应急建筑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并分析一部分重要的应急建筑案例,归纳总结出当代应急建筑主要采用的技术特点,提出针对我国震后地区实际情况的应急建筑技术策略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震害长期威胁着我国城乡人居安全,也阻碍着城乡发展建设。然而当前我国在应急城乡规划领域研究基础薄弱,现实状况亟待改善。因此,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进行震害防御和城乡安全建设研究成为我国需要长期进行的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四川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两次震后重建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城乡规划实践经验,首创了大量符合灾区各地重建规律的规划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尚未形成针对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理论研究的缺乏会导致实践的困惑,反映在我国当前应急城乡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配套滞后等诸多方面。论文以四川两次地震震后重建规划实践过程及其经验为研究基础,从系统理论及方法角度对震后重建规划进行研究,建立了"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系统分析-理论模型-案例实证"的技术路线。论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实施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论文从系统论角度回顾了震后重建规划全过程,认识到震后重建规划是在特定时空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协同配合,是一个典型的系统问题。而震后特定时空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或称体系。而震后重建环境的动态变化性,使得要素与环境、系统与环境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都无时不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互,这就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因此,论文将震后重建规划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性特征初步分析震后重建规划过程的构成要素,可发现组织管理和工程技术是其两大主要系统,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而系统工程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体系工程的高级阶段,因此需要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2)论文运用全面系统干预(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TSI)方法论的系统隐喻工具(System Metaphor)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隐喻判识模型。目的是通过该模型获得对体系内部构成及其特征属性的认识,以此围绕其隐喻及特征匹配相应的体系工程方法论及方法工具。本研究通过系统隐喻模型进一步解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认识到震后重建体系的两个核心组成系统-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以及其子系统和要素构成,兼具硬系统和软系统的双重特征,需要以硬系统结合软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体系工程为主导,建立了软硬系统整合的多元方法论来进行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研究。3)在整合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集成的理论模型。首先,本研究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重构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三维结构,据此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系统集成的概念模型。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对概念模型中的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两个主要维度进行逻辑细化,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聚焦研究震后重建规划逻辑模型中的技术集成维度,系统梳理了生命周期、学科支撑和规划体系三类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思维模型(ERTPM),提供了技术集成操作层面的基本思路和技术集成框架。而对于组织集成维度,论文借鉴了并行工程(CE)的原理及方法路径,建立了应急并行城乡规划管理模型(ECUPMM)。组织管理集成模型提供了技术集成的环境,是技术集成实现的路径。组织管理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组织系统,技术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技术系统。据此,论文通过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模型建构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综合集成框架。4)论文以四川汶川和芦山两次震后重建规划过程中的规划技术应用为实证研究基础,从实践中剥离出震后重建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技术,以我国学科分类标准为依据进行凝练表达,初步遴选出21项规划技术。研究进一步通过Delphi法对规划技术进行重要性和相关性分析,将其分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两大类,其中专用技术又依据震后重建规划的编制类型,分为了安置规划专用技术、总体规划专用技术、专项规划专用技术和详细规划专用技术4类,形成了技术集成的模块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集成,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关键技术集成的操作模型。具体到应用层面,将操作模型细化为安置规划技术集成方案、总体规划技术集成方案、专项规划技术集成方案、详细规划技术集成方案的具体应用。本研究首次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理论框架,建立了一系列方法模型和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震后重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的灾区灾后重建提供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3)
大地震过后,国家、地方政府及业主开展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迫切需要识别量大、面广的剪切型建筑结构的地震损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剪切型建筑结构地震损伤的整体识别方法:采用时频分析和分形维数刻画实现快速的损伤判定和定位,为进一步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提供子结构划分依据;再采用基于扩展Kalman滤波和无迹Kalman滤波的非线性系统识别方法分别识别线性和非线性子结构,结合双参数损伤指标,识别结构的地震损伤程度和破坏等级,为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整体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损伤位置,识别的地震损伤程度和破坏等级非常接近模拟的真实值。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土地利用率的不断增加,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的各种建筑物愈来愈多,因而软基震陷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6年唐山地震时,天津沿海地区的房屋普遍产生震陷。通过对14幢建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震后复测资料分析表明,建筑物在震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震陷。建筑物震前  相似文献   

19.
莫振林  王海洋  祖德权  汪凯  兰杰  康景文 《建筑结构》2021,51(11):124-128,135
通过对"8.8九寨沟地震"震后8栋山地建筑沉降倾斜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震后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方法,采用弹簧支座模拟分析倾斜后建筑变形并计算千斤顶顶升力,采用剪力墙体内顶升并分析不同阶段墙体受力情况,运用一种简易的单向抗侧装置抵抗水平荷载并限制墙体平面外错位.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山地建筑物震后纠倾加固可保障安全、缩短工期、得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莫振林  王海洋  祖德权  汪凯  兰杰  康景文 《建筑结构》2021,51(11):124-128,135
通过对"8.8九寨沟地震"震后8栋山地建筑沉降倾斜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震后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方法,采用弹簧支座模拟分析倾斜后建筑变形并计算千斤顶顶升力,采用剪力墙体内顶升并分析不同阶段墙体受力情况,运用一种简易的单向抗侧装置抵抗水平荷载并限制墙体平面外错位.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山地建筑物震后纠倾加固可保障安全、缩短工期、得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