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东营组埋藏较浅,储层中的烃类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储层孔隙中自由烃、矿物表面吸附烃和矿物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气相色谱、色质资料对比分析揭示,在未遭到生物降解井段,同一油砂样品中3种相态的烃类组成特征具有相似性,但某些指标存在差异.相似性主要反映在γ蜡烷含量高(γ蜡烷指数为0.28~0.81),姥/植比相对较低(0.21~0.51),表明生烃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形成于强还原性的盐湖沉积环境.差异性则表现为自由烃的饱和烃主峰碳数相对较低(在C22—C24之间),包裹烃的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成熟度指标为0.25~0.35.在遭到生物降解井段,包裹烃的正构烷烃分布基本完整,但自由烃和吸附烃的正构烷烃基本消失,反映储层中的油气是不同期次充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断裂及盐岩发育,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在分析文留地区古近系现今地层水化学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水氘、氧同位素测试资料确定地层水来源。结合文留地区构造以及水动力特征,深入研究文留地区古近系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油气富集、分布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解剖文218-文245井典型剖面,进一步分析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地层水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文留地区地层水以原生沉积水为主,局部曾经受到古大气水下渗影响,反映其地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成藏、保存。纵向上,文留地区水化学可以分为(古)大气水下渗淡化带、越流泄水浓缩带、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断层越流淡化带和末端越流浓缩带等5个水化学垂向分带;平面上,文东滚动背斜带和文东地堑带为两侧凹陷离心流的共同指向区,地层水在越流过程中不断浓缩,矿化度、氯离子浓度增加,矿化度、氯离子浓度高值区与油气富集区有一致性。文留地区断裂连通性好,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Magra提出的泥岩压实曲线法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泥岩压实曲线反映地层间断的6种形态模式和东濮凹陷泥岩压实曲线的形态特征的分析,论述了该方法在东濮凹陷的适用性。选择东濮凹陷100余口井的泥岩压实曲线应用该方法计算了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结果与盆地模拟拟合的结果相近,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白庙构造油气源与成藏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白庙构造是东濮凹陷南部地区的一个含油环、凝析油的富气构造。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该构造不同部位的原油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构造低部位(底部和翼部)的原油来源于沙河街组三段2亚段。这类原油奥利烷、γ-蜡烷、C30重排藿烷和C29Ts等生物标志物含量相对较高,Ts/Tm比值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高,以及甾烷C29ββ/(αα+ββ)和20S/(R+S)指标高。构造高部位的原油则来源于沙河街组三段3,4亚段甚至沙河街组四段,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与低部位的原油正好相反,具有早期生烃的特征,甾烷异构化指标C29ββ/(αα+ββ)和20S/(R+S)比值低。  相似文献   

5.
东濮凹陷西斜坡油藏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濮凹陷西斜坡原油分为I类轻质稀油、Ⅱ类中质稀油和Ⅲ类中质稠油三种类型。Ⅰ类轻质稀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主要来自近洼柳屯、海通集洼陷沙三3。4亚段高成熟烃源岩;胡一庆主体油田的Ⅱ类中质稀油一方面来自柳屯、海通集洼陷。另一方面是本身源岩自生自储所致;胡19块、马寨油田Ⅲ类中质稠油来自马寨洼陷低熟烃源岩,柳屯洼陷高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对胡19块贡献不大。西斜坡油气以近距离、短距离运移为主。因此明确了下步勘探和挖潜的主要方向在生油气洼陷的周边、主断裂带两侧和柏措的二台阶.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文留盐下煤成气聚集系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4亚段盐下气源单一,石炭—二叠纪系煤系气源边界条件清楚,该区勘探程度高,对天然气成藏条件、成藏历史、气藏特征的认识深刻,可以有依据地推算最终可探明储量;利用盆地模拟方法计算出刻度区的煤系生气量,进而推算出天然气聚集系数为7.3%~7.6%.  相似文献   

7.
对比了东濮凹陷与东营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总结出造成两凹陷在油气资源量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东濮凹陷浅层成藏条件不及东营凹陷优越,有小规模成藏的可能,而且成藏控制因素极为复杂,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有:烃源岩的丰度和品质较差,生成的烃类中天然气所占比例大,不易保存;大量生烃和圈闭定型于东营组沉积期末,油气大量散失;新近纪因生烃量小、断层活动弱,缺乏油气向浅层运移的动力和通道,不利于浅层成藏.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平衡剖面与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构造演化史,并对其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认为东濮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控制,其演化过程可分成6个阶段;东濮凹陷南宽北窄的构造特征主要是拉张量南大北小造成的;东濮凹陷滑脱面深度不大,基底沉降南部普遍大于北部;西洼南部,滑脱面深度较大,构造幅度大,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10.
以油气藏气油比统计、热压模拟实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相态分布及相态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充注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由浅至深依次出现液态烃、含凝析油的气态烃和气态烃,但不同地区油气相态的分布区间、区分度及不同时期的充注特征均具有明显差异.油气相态演化主要受源岩有机质类型、生烃演化阶段与运聚过程中温压环境控制.深层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成气,中浅层天然气主要为油溶天然气出溶气.油气来源有"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种类型,相应的相态演化有"早油相晚气相"、"早混相晚气相"、"侧向多期油相"和"垂向多期油相"4种形式,从而造成不同洼陷的油气充注模式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存在常规原油和生物降解油。选取新参数β-胡萝卜烷/(2×C29藿烷)、伽马蜡烷/(2×C29藿烷),三环萜烷系列参数(2×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2×C19)/(C28+C29)三环萜烷以及/菲,结合C29 4-甲基甾烷及碳同位素特征等,将该区原油划分为Ⅰ、Ⅱ、Ⅲ和Ⅳ等4类,烃源岩划分为A、B1和B2等3类。Ⅰ类原油来自青东凹陷中北部深洼的沙三下亚段成熟烃源岩,Ⅱ类原油来自凹陷南部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Ⅲ类原油来自中北部洼陷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Ⅳ类原油来自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而青东8井原油应有青东凹陷南部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惠民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富油气单元。系统研究惠民凹陷临南洼陷20个原油样品和4个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熟度、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建立油-岩关系,筛选有效参数运用交会图和聚类统计划分原油类型和进行油源对比。研究区原油已进入成熟阶段,生油母质的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沼相-淡水湖相,具有陆相湖盆混合型母质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原油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和较低的胶质及沥青质含量,正构烷烃为"平台式"双峰形态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4-甲基甾烷含量较高。研究区内不同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可按地区分为南带和北带。相比南带的原油,北带原油样品中4-甲基甾烷/C29R、Ts/Tm比值较低,而C29降藿烷/C29降新藿烷、1,2,7-/1,2,6-三甲基萘、菲/∑甲基菲较高。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有机质丰度较低;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其中,沙三下亚段和中亚段是临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区原油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临南洼陷沙三、沙四段原油来自沙三下、中亚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地层油气藏成藏阶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程度的逐步深入,地层油气藏在勘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成藏阶段的确定和划分对于地层油气藏成藏机理深入研究和成藏模式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同源情况下,通过对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类型油藏原油与烃源区源岩成熟度的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地层油气藏油气成熟度高,相对成藏时间晚;而次级构造带不同类型油藏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分析表明,地层油气藏成藏时间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在综合考虑东营凹陷成藏地质要素历史演化的基础上,探讨并明确了与盆地构造—充填史相对应的地层油气藏成藏阶段模式,将其划分为多幕断陷期成藏准备、坳陷早期成藏高峰和坳陷后期油气保存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盐湖相油气聚集是全球,特别是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一个有特色的石油地质现象。为丰富发展这一领域研究,文章报道了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的烃源岩和原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盐湖相烃源岩的成烃和成藏特征,也为区域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典型盐湖相烃源岩发育在凹陷北部,主要层位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简称沙四上亚段),岩性为页岩,发育“双层”结构(下层为有机质和粘土,上层为黄铁矿和方解石),生油具有早生与早排的特点。盐湖相油气聚集呈现出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共同发育的特征,其中常规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差异富集”的特点,而非常规页岩和致密油气藏的发育也与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关系密切,反映了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建议下步区域勘探围绕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这两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区展开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这些认识可供其他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东潜山周缘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厚度变化大,岩-电标志难于寻找,地层对比划分难度大。以区域地质背景为出发点,在标准地震反射界面的环山引入、古生物地层分析、地震不整合分析等基础上,综合应用岩性、电性等识别方法,进行了界面的准确识别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探索了适合环山地区“标准界面引入-多因素约束”的等时地层分析和对比方法。研究区沙河街组发育完整,发育了大致和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等地层单元相对应的6个三级层序。博东潜山的发育对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的地层发育特征影响最大,而对沙河街组二段上部及其上覆地层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应用岩心和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储层岩石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指出东营凹陷北部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等构成,储层经历了较强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和长石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 700~3 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低孔低渗(孔隙度平均为11.3%,渗透率平均为23.12×10-3 μm2)储层。储层中低孔低渗主要受控于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但溶蚀成岩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900~3 200 m深度段,有机酸对砂岩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25%,渗透率达到1 000×10-3 μm2)。显然,发现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实际地质条件下煤的半开放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刻画了该区煤岩不同温压介质条件下生排烃特征及潜力。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具有极高的生烃潜力,最高产烃量达254 mg/g,其中气态烃总产率220 mL/g,液态烃最高产率为145.8 mg/g;(2)煤成油的演化呈峰形尖锐的单峰特征,生油高峰在325 ℃(Ro=1.08%),生成的液态烃类近40%排出煤体;(3)煤成气的演化呈多阶段性逐渐增大的特征,其中325~450 ℃和500~550 ℃2个区间气态烃类快速增加,前者主要缘于液态烃的大量裂解,后者是煤芳香结构进一步稠合生烃演化产生;(4)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既生油又生气,其煤成油潜力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相当,煤成气潜力与鄂尔多斯石炭—二叠系煤相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采用烃源岩评价、生烃热模拟实验和盆地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和强度,并探讨其成藏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显微组成中富氢的壳质组、基质镜质体含量高(>10%),烃源岩具有较高生油潜力,成烃演化过程以多阶段性、生气带宽为特征;石炭系—二叠系在燕山期埋藏深度小,Ro在0.6%~0.8%,生气量较小,在喜马拉雅期呈差异化的热演化特征,凹陷西部至西斜坡地区生气强度整体较低,为(1~20)×108 m3/km2,东部深洼带烃源岩埋深大、演化程度高、生气量大,生气强度达(60~110)×108 m3/km2。已有勘探成果分析显示,生气强度大于40×108 m3/km2的区域才能形成天然气富集,前梨园洼陷带生气强度在(60~110)×108 m3/km2,具备形成原生煤成气藏和古生新储煤成气藏的有利条件,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