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易飞片无起爆药雷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简易飞片无起爆药雷管的设计原理和主要性能,叙述了飞片发生装置的结构和功能,得出用“飞片”和敏化黑索今可取代起爆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熊苏  张立  李雪交  黄麟 《爆破》2013,30(1):100-103
参照工业炸药水下爆炸能量的测试原理,结合欧洲工业雷管起爆能力标准,对比我国工业雷管起爆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引出水下测试雷管起爆能力的方法.实验采用自行设计的水池和测试系统,根据所得出的峰值压力Pm、衰减时间常数θ、气泡脉动周期tb,计算出雷管的冲击波能和气泡能,来评价工业雷管起爆能力.数据重现性好,且实验系统可重复使用,可作为我国工业雷管起爆能力的评价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工程爆破》2022,(3):52-55
综述了国内外工业雷管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介绍了无起爆药雷管、冲击片雷管、磁电雷管和电子雷管的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应用领域 ,详述了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系统的构成、各元件功能、起爆网路以及国外的主要生产厂商。同时 ,对工业雷管的发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工业雷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述了国内外工业雷管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介绍了无起爆药雷管、冲击片雷管、磁电雷管和电子雷管的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应用领域 ,详述了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系统的构成、各元件功能、起爆网路以及国外的主要生产厂商。同时 ,对工业雷管的发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飞片雷管中飞片起爆炸药的传爆过程,建立了飞片与炸药碰撞产生冲能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较全面地分析了飞片在炸药中激起冲能的影响因素,指出了提高冲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下爆炸测试法在各因素下简易飞片式无起爆药雷管的冲击波峰值压力,并对飞片式无起爆药雷管的起爆在各因素下呈现的规律给予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工业雷管轴向飞片速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结合近年来飞片速度研究现状,提出了工业雷管轴向飞片速度新的理论方程。工业雷管爆轰过程简化为一维物理模型,运用“装药参数贡献法”推导的理论公式,其计算与实验值符合较好,所以,在计算工业雷管轴飞片速度时,考虑装药条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文中论述了无起爆药灼热桥丝式雷管的DDT传播过程,采用黑索今为雷管装药,以装药连续爆速测试获取雷管DDT过程信息,8#无起爆药雷管的引爆能低于#6有起爆药工业雷管的引爆能。  相似文献   

9.
现行民爆器材中普遍使用的雷管是有起爆药雷管,K*K无起爆药雷管是在现有雷管基础上的一次创新.该文介绍了K*K无起爆药雷管的结构与传爆过程,测试了其点火延迟时间、侧向与轴向爆炸后能量输出情况,提出了作导爆管雷管使用时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与有起爆药雷管相比,无起爆药雷管轴向输出能量没有明显变化,侧向输出能量明显减少.K*K无起爆药雷管输出能量正向强于反向,爆破网络中无起爆药的导爆管雷管捆扎连接只可使用正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测试》2016,(2):83-87
针对目前国内油气井下电雷管含敏感药而导致的诸多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冲击片雷管的结构、起爆机理以及实际应用环境,开展专用于油气井下的冲击片雷管起爆技术研究。根据冲击片雷管的起爆要求,对可提供5 000 V直流电的脉冲功率源进行原理分析及结构设计;建立冲击片雷管起爆回路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响雷管起爆的两个重要元器件储能电容和开关管的相关参数及特性并对器件的选择提出建议。测试实验表明:该起爆系统能适应油气井下的高温环境,并能达到冲击片雷管的起爆要求,可为今后国内冲击片雷管在民用领域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飞片式无起爆药电雷管在矿山使用中经常出现不能引爆三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的问题。试验证明,飞片式无起爆药电雷管铅板穿孔值约为10 mm,虽然大于8~#有起爆药电雷管的铅板穿孔值(约为9 mm),但实际起爆能力低于8~#有起爆药电雷管,甚至低于6~#有起爆药电雷管。对此,笔者利用加大飞片式无起爆药雷管管壳直径和增加底部装药量的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2.
李峰 《爆破器材》2021,50(2):58-64
将导爆管雷管用于逐孔起爆网路设计中,结合雷管段别设置和延期误差,确定出25 ms(MS2)、50 ms(MS3)作为炮孔的最佳延期时间;利用正态分布概率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该延期时间能够提高地震波干扰降振的概率,避免多孔齐发、后排先爆现象的发生;结合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发了台阶爆破逐孔起爆网路设计系统,实现延时爆破网路设计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经实践表明:该系统设计的起爆网路,爆后岩石块度均匀,大块率低,爆破振动明显降低,无飞石、滚石侵限的发生,爆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雷管输出威力的非动态测量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西武  周彬 《爆破器材》1998,27(2):21-23
文章对测定雷管输出威力的非动态方法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应进行标准炸药装药标准化,雷管-惰性介质界面能量传递规律的研究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测试方法等看法。  相似文献   

14.
余德运  杨军  赵翔 《爆破器材》2012,41(5):26-28
运用可靠性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支撑拆除爆破中2种常用的捆串联起爆网路:导爆管雷管捆串联起爆网路和导爆管反射四通捆串联起爆网路的可靠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随着结点阶数的增加,导爆管雷管捆串联单式加强起爆网路的可靠度不断降低,但导爆管雷管反射四通捆串联复式交叉起爆网路的可靠度降至0.9522以后,不再降低,而是保持不变。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了3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雷管拒爆或捆绑雷管脚线被炸断,可能会导致导爆管雷管捆串联起爆网路传爆中断,但不会影响导爆管反射四通捆串联起爆网路的传爆。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子雷管应用于小断面爆破中发生拒爆的现象,通过水下环境模拟起爆网络中电子雷管受冲击的情况,对比分析两种典型电子雷管抗冲击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起爆网络中,当电子雷管受冲击作用时,随着冲击强度的增加,损伤模式依次表现为雷管暂时失效拒爆、电子引火元件结构损坏拒爆和殉爆;且不同工艺技术的产品受损程度差异较大。电子控制模块发生冲击失电,会导致引火药头点火能量不足,从而引起暂时失效拒爆。不同种类电子雷管及电子控制模块产品抗冲击性能差异较大。本试验中,A、B样品最大抗冲击强度分别为100.74 MPa和54.21 MPa;A、B样品的电子控制模块最大抗冲击强度分别为181.36 MPa和54.21 MPa。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设计的试验装置及方法适合对电子雷管和电子控制模块产品的抗冲击性能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逐孔起爆网路各炮孔孔内雷管起爆时间计算公式,并通过计算机编程设计,快捷方便地计算出了在既定延时导爆管雷管组合下各孔的起爆时间,并清楚地显示出点燃阵面;计算出了不同段别导爆管雷管在不同组合情况下的各炮孔孔底起爆时间。据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延时时间,从而选择合理的雷管组合和联网方式,实现使用导爆管雷管实现不同延时时间的逐孔起爆,为导爆管雷管起爆网路逐孔起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I-kon数码雷管在露天煤矿抛掷爆破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日  冯宁 《爆破器材》2009,38(4):28-29
介绍了I-kon数码雷管起爆系统,并与高精度导爆管雷管起爆系统在抛掷爆破中使用情况作了对比,预期I-kon数码雷管今后在国内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工程爆破》2022,(2):57-66
为了疏通航道需将万吨沉船进行爆破切割后打捞。根据施工环境和船体结构,采用矩形截面TNT药块作用于结构面实施爆破切割。文中介绍了确定切割方案、选择布药点、合理设计药量、TNT药块的组合加工及起爆网路的敷设,最后爆破拆除沉船取得圆满成功。此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兰小平 《工程爆破》2019,25(2):57-66
为了获取数码电子雷管逐孔起爆网路的最佳延时时间,改善爆破效果,结合甘肃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乡榆树沟大理岩矿山的石灰岩开采工程,通过调整孔间、排间的延时时间,进行了5次爆破试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爆破孔网参数和单耗等参数均不变的情况下,孔间延时时间由原来25 ms调整为20 ms,每米孔距延时3~4 ms;排间延时时间由原来的75~110 ms调整为45 ms,每米排距延时9 ms,取得了较好的爆破效果,提高了矿山挖装效率和采场平整度,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可借鉴的数据和经验支撑。但相关爆破理论研究表明,排间延时时间受排数影响,孔和排间延时时间不可能无限制缩小,延时时间缩小和增大都存在一个临界值,超过这个临界值将会造成爆破事故,临界值的变化规律与岩石性质、结构和炸药性能等各种条件有关,有待于爆破同行们根据矿山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工程爆破》2022,(3):30-34
介绍了爆破拆除一薄壁钢筋混凝土水塔的实例。针对薄壁这一特点 ,利用分析法计算爆破切口长度。定向口采用组合形式 ,以增大爆高。从炸药能量主要用于介质的剪切、破碎的角度 ,计算单孔装药量。这些见解可供类似结构的爆破拆除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