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Catofin反应器物料管系进行了优化设计,用止推支架将反应器物料管系分为反应炉出料管段、反应器进料管段、反应器出料管段及蒸汽发生器进料管段等4个独立膨胀的管段,分别对各个管段设置的膨胀节和支吊架、管道布置进行了方案对比,保证整个管系处于最佳受力状态.用应力分析软件CAESARⅡ对物料管系进行应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管系的二次应力最大值为许用值的64.6%,说明该设计方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在高温作用下甲苯和C9A发生歧化和烷基转移反应,生成目的产品苯和二甲苯,通过调整甲苯和C9A的比例可以实现苯和二甲苯产品的分布.二甲苯异构化反应通过环烷烃中间体将乙苯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二甲苯,可以从混合二甲苯中获取最高产率的对二甲苯.介绍了相关积分法优化控制技术在芳烃联合装置歧化反应器和异构化反应器上的成功应用.项目设置两个优化器,组成两组在线优化系统,分别对甲苯歧化反应器、二甲苯异构化反应器进行在线优化操作.通过完善基础控制、解决数据传输问题、建立优化控制界面和切换逻辑等实施手段,不仅改善了反应器的控制效果,而且提高了产品收率,减少了能耗,降低了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放射线仪表在聚乙烯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结块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γ射线仪表在聚乙烯气相流化床反应器中结块检测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结块检测模型,分析了基于变介质密度下结块检测的不同情况.比较了常用的两种放射源对结块检测的影响,介绍了放射线仪表对气相流化床反应器中结块检测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气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期国内外有关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气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搅拌釜生物反应器、生物滴滤塔、生物滤床等多种反应器结构及其去除有机废气的效果;分析了硅油、十六烷、十四烷等多种非水相介质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中应用的优缺点;阐述了有机废气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质机理。最后对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前景及改进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脂肪醇系聚氧乙烯醚和/或聚氧丙烯醚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气-液接触反应器(普利斯反应器)的开发和应用,从反应工程上,克服了传统的釜式反应器的不足,提高了反应的安全性和产物的质量。碱土金属型等新型乙(丙)氧基化反应催化剂的开发,使在现有的釜式反应器中也可能获得窄分布的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6.
甲醇-大豆油二组分物系临界参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甲醇-大豆油二组分物系的临界参数采用 Lyderson 基团贡献法和 Prausnitz 混合规则进行计算,计算临界温度的平均误差为2%结合甲醇-大豆油二组分物系临界参数的计算结果,对由甲醇和大豆油制生物柴油的管式反应器中的流体相态进行了分析。管式反应器沿轴向依次分为扩散区、互溶区和分相区;反应温度影响甲醇和大豆油混合状况和相态的轴向分布,进而影响生物柴油收率;反应压力影响物系的密度和油脂在甲醇中的溶解度,从而影响相态的轴向分布和生物柴油收率;利用管式反应器制生物柴油较适宜的操作条件在物系的临界点附近。  相似文献   

7.
张松光 《石化技术》2018,(11):19-20
Catofin工艺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铬系催化剂作用下完成丙烷脱氢反应获得丙烯。反应器内置隔热耐火材料,一方面保护反应器金属构件避免氧化还原气氛交替进行导致的高速腐蚀;另一方面形成耐高温架构,支撑催化剂载体、填料等。反应器用耐材的结构和性能是丙烷脱氢装置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在装置检修过程中对耐材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应对措施,利用氧化物的热力学数据及相关原理分析了耐材的损毁机理。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宏尺度反应器模型,并对流化床反应器的几种典型模型(全混流模型、两相和三相模型以及小室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全混流模型过于简化,不能反映反应器内非理想的流动和混合状态;而两相、三相模型可以满足一般的工业生产要求,但是将气泡相和乳胶相假设为全混流或平推流,同样偏离实际,且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形象直观的小室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反应器内的流动和混合过程,计算过程较为简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一、简介化工一厂制苯装置是一九七六年由西德林德公司引进,一九七八年八月建成投产的。HPG加氢及PYROTOL脱烷基工艺均系美国空气产品公司胡德利分部的专利。反应器R0602及R0602系脱烷基部分关键设备。绝热衬里的制造与维修亦是专利的重要部份。 PYROTOL脱烷基反应器R-0602及R0602均系固定床绝热式反应器,从上部进料,下部出料,反应器外壳用一种耐热钢  相似文献   

10.
针对50 kt/a渣油临氢热裂化中型反应器,应用欧拉-欧拉模型,运用CFD模拟方法,对比了浆态床的普通鼓泡反应器、强制外循环反应器、内环流反应器和外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性能,得到了这4种反应器内气浆两相流体的流体力学规律。通过对比4种反应器内气浆两相流体的表观速度、流动方向和体积分数分布等流场信息,初步确定强制外循环反应器和外环流反应器更适合渣油临氢热裂化反应的反应器形式。  相似文献   

11.
自循环复合环流反应器脱除H_2S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由两个环流反应器串联构成的复合环流反应器,物流以气液混相和纯液相的压差为推动力在两个环流反应器间实现自循环。研究了在复合环流反应器中,用络合铁催化剂液相催化氧化脱除H2S的吸收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及吸收-再生反应联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H2S吸收速率受本征反应速率和气液传质速率的共同影响,总体积吸收系数随空塔气速的增加先增大后维持不变,随Fe3+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入口H2S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催化剂再生宏观反应速率受氧的溶解速率和本征反应速率的共同影响,随空塔气速和Fe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复合环流反应器的脱硫率可稳定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重油悬浮床加氢常用的鼓泡床和环流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选用欧拉两相流模型和RNG k ε 湍流模型对其在重油 氢气实际操作体系和工况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考察不同表观气速下(001~01 m/s)2种反应器内整体气含率、气含率和液速径向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2种反应器内均形成了液相循环流动,但环流反应器的流动特性优于鼓泡床反应器,因此在模拟工况下环流反应器更适合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  相似文献   

13.
流化床甲烷临氧CO_2自热重整制合成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井强山  楼辉  莫流业  郑小明 《石油化工》2004,33(11):1020-1023
采用分步浸渍方法,制备了高分散的Ni/MgO-SiO2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器中对该催化剂用于甲烷临氧CO2自热重整制合成气反应进行了评价。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在两种反应器中均表现出接近热力学平衡的初活性;随着空速的变化及反应时间的延长,催化剂的活性在两种反应器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采用TEM测试手段对反应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流化床反应器对反应过程、消除积碳及控制活性组分晶粒烧结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固定床反应器相比,流化床反应器是适合甲烷临氧CO2自热重整制合成气的反应器。  相似文献   

14.
渣油两段悬浮床加氢裂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因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器中存在着分别以加氢反应和裂化反应为主要反应的两个分段,即加氢段和裂化段,所以提出了两段悬浮床加氢裂化的概念。让原料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两个反应,适当提高加氢段的温度,降低裂化段的温度;或者让原料在较小的高温反应器中实现加氢,在较大的反应器中实现裂化。在裂化段前可注入适当的抑焦剂。探讨了两段悬浮床加氢裂化提高渣油的转化率,降低甲苯不溶物产率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基于E-R机理的C5活性烯烃与甲醇醚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应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建立了绝热固定床液相反应器、外循环反应器和混相床三种不同形式醚化反应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来源、不同浓度的C5烯烃原料与三种不同反应器形式之间的适应性研究。首先采用三种不同组成的C5轻汽油在不同反应器内的醚化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C5活性烯烃浓度10%-60%的醚化原料在三种不同反应器内与甲醇发生醚化反应时的烯烃转化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组成与反应器形式之间存在明显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与L-H模型相比较微观动力学在反应器的设计模拟工作中有更广的适用范围.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和温度范围内都能得到比较良好的模拟效果.因此在反应器设计放大中用微观动力学模型来表征相对于L-H模型更有优势,可以缩短反应器设计周期,减少放大级数,加大放大倍数.以部分氧化制合成气为体系讨论了微观动力学的表征手段,并给出了反应器结合的计算方法等,探讨了它的可行性,该研究为反应器的开发铺设了一条可行、高效的新路.  相似文献   

17.
A reactive C5 olefins and methanol etherification kinetic model based on E-R mechanism was established and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reactors including the adiabatic fixed-bed liquid reactor, the external loop reactor and the mixedphase reactor were constructed by Aspen Plus. The adaptability of reactive C5 olefins to these reactors was studied and simulated using various gasoline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olefins content. After the theoretical model was validated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etherification of three C5 light cut fractions from different gasoline sources in different reactors, the simulated isoamylene conversion with reactive C5 olefin contents increasing from 10% to 60% was studied in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reactors for etherification with methanol, respectively.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adaptability of the feedstock composition to the reactor type to achieve a high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18.
周俊波  王奎升 《石油机械》2002,30(10):31-33
介绍了一种集预干燥、脱氧以及吸附剂再生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催化反应器的两种结构设计。它具有结构简单 ,使用安全可靠 ,不消耗能源等优点。同时 ,论述了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中主要参数的确定。该产品经过 5年多的现场使用 ,效果良好 ,安全可靠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Liquefaction of Akabira coal with a sufficient amount of tetralin was conducted in a 27 cm3 batch reactor and two types of continuous reactors - a 5000 cm3stirred tank reactor and a 800 cm3 tube reactor. These reactors were mainly operated at 673°K and 5.4 MPa. The batch reactor was heated at different rates from 4°K/nrin to 150°K/min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heating rate on the conversion of coal to benzene solubles. Conversions in the continuous reactors were measured together with the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s of coal particles.

In the batch reactor, change of the conversion with time differed appreciably depending on the heating rate even when other operating variables were the same. With increasing heating rate the conversion during heating period decreased while the apparent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increased. Using the kinetic data together with the observed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particles, the conversion in the continuous reactor was predicted. From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the observed convers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versions in a continuous reactor can b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kinetic data obtained in a batch reactor with the same heating rate.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s To study the character of the conversion of individual groups of hydrocarbons during the catalytic reforming process,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semiworks unit consisting of two reac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with intermediate sampling over the length of the catalyst bed.It was shown that six-member naphthenic hydrocarbons are already almost practically converted in the first reactor, and five-member hydrocarbons, in the first two reactors, Paraffinic hydrocarbons are subject to dehydrocyclization in all three reactors. The highest yield of hydrocracking products is observed in the third reactor.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5, pp. 5–9, May, 1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