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建设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进入城市更新阶段。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背景,并对国内部分城市的城市更新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目前城市更新项目存在的空间、资金两大难题,进一步提出通过构建公共服务生活圈、塑造商业活力空间、重振文化精神空间、引入产业空间等方式来创造和重构新的城市空间场景,将城市更新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创新融合,以此拓宽城市更新项目筹资渠道,以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从而有力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更新实质上是城市理想、城市艺术和城市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的核心不是形式的新或旧,而在于理念的新或旧,在于内在的和谐与理性。"城市更新是每一座城市的历史必然,城市自出现之后就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因为城市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系统,城市的发展反映出推动城市形态、社会、环境和经济转型的过程。城市更新是城市外部和内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城市在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地建设过程中,发展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在城市空间环境和社会的各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6,(6)
上海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空间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更新成为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上海的城市更新表现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特殊的政治地缘造就了上海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建筑师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师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于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建筑的品质和价值观。不受文化约束的"自由"设计,最直接地导致抽象地改造城市的状态,而上海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境外建筑师的广泛参与和建筑实验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设计方法,激发了文化在碰撞和冲突过程中的创新性元素,充分发挥了文化重塑城市空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耀之 《城乡建设》2021,(17):66-70
一、城市公共绿色空间更新 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是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广义的西方城市更新行动是从二战后的"城市重建"开始,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发展为如今的"城市更新".尽管中国的城市更新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在趋势上与西方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包括由物质环境单一维度的改造转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维度更新,从大规模的改造重建转向小规模的渐进式更新,逐渐走向更为有机、多方参与的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治理为视角,城市更新的多元主体是城市更新复杂性的根源,而多元主体的产生与空间对象的属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约束了城市更新的推动主体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更新是当前我国城市用地进入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发展主要手段,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1994—2019年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构建城市更新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国内对于城市更新的研究已进入成熟期,由物质空间的更新研究逐步向制度设计、组织结构等转化,从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项目逐步向以城市单元为主的微更新转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更新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的梳理,总结归纳了上海城市更新的阶段性发展脉络。在政府、市场及社会三方合作的更新机制下,上海的城市更新历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城市空间、权力、资本、社会以及各方关系等不同维度的映射。通过挖掘各个阶段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背后的促进性因素,进而厘清城市更新在每个阶段的特征、操作机制以及空间应对模式。同时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特征,并对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朱凌  鲍帆 《华中建筑》2010,28(7):139-140
在城市更新中,由于大规模资本注入,传统城市空间进行全面商业性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也被取代。这是目前城市更新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这种资本与记忆产生冲突的现象,如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等。该文通过分析对城市空间的变迁因素,对比其传统价值与城市更新后的转换价值,认为应当在传统城市空间中将鼓励原住民驻留和自主经营城市空间,适当调节外来商业置换的比例,取得资本和记忆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应用"城市政体"理论,对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动态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引起更新策略、法令及实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城市更新领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政体",可分为"管制型"、"增长型"和"服务型"3个阶段。台北市城市更新由早期"政府主导"模式演变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是其内在动力,并通过城市更新实践在城市空间上得以体现。认为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多元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尤其应重视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后工业社会,多种类型重大事件的举办通常关联着系统性城市更新战略目标。城市更新情境下重大事件空间后续利用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将空间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长期目标是将空间融入城市社会结构。在融入城市社会结构的城市更新目标引导下,本文提出重大事件空间后续利用注重社会生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社会休闲功能、社会混合功能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林忠德 《居业》2021,(6):21-23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及阻碍城市发展而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理念替换阻碍发展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的硬件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空间、文化、视觉、游憩环境等更新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由于其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等缘故,需要成百上千的组织来参与协作, 因此需要研究全过程开发的组织行为。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组织行为出发,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理论, 探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的组织行为机理。 研究表明: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加强边缘节点(咨询方等)与中心节点的关系,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管理效率;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不同组织间的耦合作用应对中心节点加以调节,从而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绩效。 同时揭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组织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合理利用和开发地下空间,将多种功能有序地安排在地下空间,组成地下综合体系统,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短缺矛盾的方法之一,也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城市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体一般都具有工程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建造难度大及协同要求高的特点,如何科学组织施工仍是工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西安市幸福林带建设工程实例,对城市大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重量"而"轻质"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了诸如景观视廊受阻、风貌破败等大量问题。对此,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城市修补专项规划,以修复及更新城市建成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对城市环境整体效应的统筹考虑,故在城市实际修补过程中,城市局部地块的品质提升反而对城市整体品质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CN)和城市场景要素深度学习数据集,对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大规模且高颗粒度的精确识别,同时与空间数据叠加,对复杂建成环境中的景观问题进行精确分析,并基于分析成果辅助后续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逐层递进地对城市复杂建成环境进行精细化修补。选择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作为案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城市修补等规划领域的前瞻性应用。  相似文献   

14.
The use of 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s—LBSNs—for diagnosing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cities is evolving at a fast pace. However,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s for informing urban regeneration at a fine-grain neighborhood scale through LBSNs is still by and large an unchartered territory, which this research seeks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bridges the knowledge gap by proposing a method to identify urban opportunity space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that involves pre-processing,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single and overlapped LBSN data. A two-fold perspective—people-based and place-based—is adopted. Data from four LBSNs—Foursquare, Twitter, Google Places and Airbnb—represent the people-based approach as it offers an insight into individual preferences, use and activities. The place-based approach is provided by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Local unexpected nuances were gathered by the interlinking of data from different LBSNs, and opportunity place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well as potential itineraries to boost urban liveliness and connectivity at both intra and inter- neighborhood scales. Findings show that overlapping data from various LBSNs enriches the analysis that would previously have relied on a single source.  相似文献   

15.
公共空间是承载社会生活、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公共空间建设,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是新时期上海实现发展转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从公共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估分析入手,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袖珍广场、活力街巷、文艺复兴、街区更新等规划设想和举措,探索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urban construction to inventory development, landscape architects have begun to explore an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mode with gradual, small-scal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the len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roject elaborated i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veryday landscape,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urban spatial quality in public space, and discusses the ways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s engage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Taking Dashilanr neighborhood as the testing ground, this project experimented on a public space microregeneration framework and an innova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 based on pop-up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current spatial problems in Dashilanr neighborhood, the project team proposed a regeneration framework of 5 strategies for public space: activity implantation, traffic improvement, greening promotion,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event and industry planning. As a test to the framework,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feedback, interactive experienc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other functions were integrated into temporary urban space installations in the pop-up spaces. Combin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is project paid atten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propagation effects and discipline boundaries, so as to compile the Dashilanr Micro-Regeneration Handbook, which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sample for the inventory planning of Beijing’s old city.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和设计策略指向了生态结构与格局的合理建构,也是城市水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技术性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体系提出了蓝绿空间耦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对应的多尺度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体系与空间模式:宏观尺度上重点关注全域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中观尺度上着重城镇集中建设区蓝绿空间网络构建并指向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提升,微观尺度上重点关注详细设计层面对水体及水岸蓝绿空间的设计引导。同时,基于蓝绿空间规划与建设管控的目标,对蓝绿空间包括水面率控制、蓝线控制和连通度指标控制在内的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构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复兴中的公共空间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晶 《山西建筑》2009,35(5):19-20
介绍了城市复兴产生的背景、目标和途径,对目前城市复兴中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建设的实践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城市复兴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从而使城市复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的线网定量化生成数学模型,模型在考虑提高轨道交通客流分担竞争力的基础上,以线网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目标,以线网拓扑关系、节点和区间重复度、线路条件、客流平衡、换乘条件、线网规模、舒适度水平为约束;提出以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客流集散点为基础的确定线网搜索范围和搜索方向的策略,合理把握线路的走向边界;由于该问题属于NP-Hard问题,对于大型网络搜索空间大,难以求解,文章基于模拟退火框架设计邻域搜索算法求解方法。以X市为例,计算得到该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线网各线路走向,通过与X市既有规划线网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本模型生成的规划线网,在满足主客流走廊和城市发展主轴方向的客流需求下,具有规模小、线网利用率高的特点,从而验证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