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叙述了为万家寨水库调节,开展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及控制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最高水位不超过318 m运用等,改变三门峡水库桃汛期来水过程和水库运用的边界条件,提出,加强水情分析、提高预报精度、优化水库实时调度等措施,可实现桃汛洪水入库前不弃水,洪水过程中少弃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汛期分期定量分析方法在汤河水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库汛期具有确定性、随机性、过渡性的变化特征,结合汤河水库汛期洪水变化规律,在分析数理统计法、模糊集合分析法、层次聚类法的基本原理及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分别应用3种方法研究了汤河水库汛期分期规律.综合考虑3种方法分析结果及该水库原有汛期分期方案,确定汤河水库优化汛期分期方案为:6月1日~7月20日为前汛期;7月21日~8月20日为主汛期;8月21日~9月10日为后汛期.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2年后,潼关高程急剧抬升。水库修建前,潼关河床基本处于冲淤平衡或微淤状态。经分析,潼关河床高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在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期,非汛期、汛期运行水位及上游来水条件是潼关高程上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跨流域引水环境下水库汛期水位实时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探讨了水库汛期的控制运用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时运行,基于措施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跨流域引水与水库汛期水位实时控制间的关系,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该措施行之有效,为指导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时运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鉴于传统汛期分期方法较少考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问题,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汛期分期,以张家庄水库为例,统计分析了研究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研究区汛期为6~9月,并以1962~2008年介休市降水量(P)、平均气温(T)、日照时数(SD)等气象因子的年数据序列为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得到研究区气候评价综合指标,再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及Yamamoto法对比分析,检测到研究区气候突变年为1988年,以此突变年为分界点,采用PCA-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汛期分期,并分析了不同主汛期对水库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突变对汛期分期结果有一定影响,气候突变年后较整个时间序列得到的主汛期少11d,在水库调度过程中可有效改善水库下游水资源利用条件,缓解水库供水压力。  相似文献   

6.
三峡电站调峰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峡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水库的基本调度规则和电站的运行特点,提出了汛期和非汛期调峰能力分析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7.
白盆珠水库汛期蓄水运用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白盆珠水库工程的基本概况,对白盆珠水库汛期蓄水运用进行了全面的风险分析,为选择合理的拦蓄水位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分形分析方法在水库汛期分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参数选取问题,对可能影响分期结果的切割水平以及时间尺度范围进行了参数优选,并以崖羊山水库的汛期分期为例,利用分形分析方法获得了该水库的汛期分期结果,经过对比分析数理统计法、模糊集合论方法的分期结果,进而验证了分形分析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库运行中蓄水与排沙的矛盾,兼顾水库防洪、发电、航运及长期利用的综合运用目标,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建立了水库水沙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即汛期采用分级流量原则控制水位运行,制定分级流量与对应的运行水位,通过水库发电调度与泥沙冲淤计算的耦合,计算在约束条件下水库的发电量、泥沙淤积量及长期综合效益。将该模型应用于三峡水库综合运行研究中,汛期按分级流量原则控制水位运行50年。计算结果表明,与原设计水位运行方式相比,汛期分级流量运行的综合效益增加6.324%、发电量增加5559%、泥沙淤积量仅增加0.148%,可见水沙联合调度的汛期分级流量运行方式能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结合棉花滩水库汛期洪水的变化规律,在分析年最大值法和分期设计洪水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成因分析法、变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棉花滩水库汛期的分期规律,并采用分期频率组合方法研究年最大值法频率分析计算结果与分期年最大值法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确定的棉花滩水库汛期分期是一致的,即5~6月为主讯期,7~8月为次讯期。  相似文献   

11.
水库汛期调度的最大洪灾风险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库汛限水位风险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水库汛期分期基本原则,以构皮滩水库控制流域洪水为例,分别采用模糊集合分析法和圆形分布法研究了水库汛期分期问题。模糊集合分析法确定的主汛期为6月28日~8月7日;圆形分布法确定的主汛期不考虑洪水量级为6月2日~8月12日,考虑洪水量级为6月4日~8月5日;后者考虑了个别出现时间较早洪水,偏保守,且洪水取样时段对主汛期划分影响较小,洪水取样量级对主汛期划分有一定影响。水库入汛判断标准宜以模糊集合分析法为基础,汛期分期宜以圆形分布法为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暴雨洪水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复杂性,以佛子岭水库群汛期为例,采用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分形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及圆形分布法定性定量分析了水库控制流域的汛期分期规律,并分析对比各种方法,从而获得了适用于佛子岭水库群的汛期分期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汛期径流预报方法的缺陷,从物理成因出发,采用投影寻踪方法从74项大气环流因子中筛选出影响汛期总径流量的主因子,结合汛期前期降雨量进行相似分析获取相似年份,构建基于气象因子的汛期径流预报模型。以长江流域关键断面汛期来水预报为例开展了模型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了气象因子对长期径流变化的影响,对汛期总径流量的预报以及汛期月径流预报的精度均高于门限回归模型,是汛期径流预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右江1958~2017年出口径流量演变特征,选用线性趋势法、累积平距法、Morlet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多种方法,从全年、汛期、枯水期三种情况分析了右江出口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性、周期性、突变性等特点,并探讨了不同情况演变特征差异的原因、水利枢纽建设的影响、近期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年均径流量和汛期平均径流量序列整体呈下降趋势,枯水期平均流量序列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径流量和汛期平均径流量序列第一主周期均为37年,枯水期平均径流量序列第一主周期为10年;由于金鸡滩水利枢纽施工建设,年均径流量序列在2004~2007年持续突变,汛期平均径流量序列在2007年发生突变,枯水期平均径流量未发生突变;三种情况演变特征存在差异性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径流量的利用主要在枯水期;近期年均径流量将继续处于偏多状态,汛期平均径流量将由偏少状态转为偏多状态,枯水期平均径流量将持续保持偏少状态。  相似文献   

16.
Fisher最优分割法在李仙江流域汛期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常用的汛期分期方法存在的主观性强、考虑因素单一和分期结果不确定等问题,提出利用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汛期分期。基于Fisher最优分割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步骤,以李仙江流域为例,选择反映汛期暴雨洪水特性的5个指标,将该流域的汛期划分成了4个分期,即前汛期为6月1日~6月30日,主汛期为7月1日~9月10日,过渡期为9月11日~10月31日,后汛期为11月1日~11月30日,并将Fisher最优分割法的汛期分期结果与数理统计法以及模糊集合分析法两种常用的汛期分期方法的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isher最优分割法的分期结果不仅合理可信,而且相对于常用的汛期分期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汛期分期方法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提出以基于FAHP-Fisher的最优分割法进行汛期分期。并以张家庄水库流域为例,利用各月降雨径流的相关系数进行Fisher分割,定量确定汛期和非汛期;然后选取能够反映汛期水库流域洪水特征的旬降雨量、旬最大1日雨量、旬最大3日雨量及暴雨天数4项指标,采用FAHP法确定其权重系数;再利用Fisher对汛期进行详细划分。将分期结果与水库现行的分期方案进行对比并对该区域的气候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FAHP-Fisher的最优分割法应用结果可信,且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鉴于水库汛期分期设计是充分利用水库洪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以红枫水库为例,在实测系列洪水中加入历史特大洪水,采用超定量方法取样,用混合Von Mises分布拟合洪水发生时间,建立了基于二维Frank Copula函数的洪水发生时间与量级的联合分布,推求分期设计洪水,进而进行了调洪计算,确定了水库汛期分期方式为汛前期(5月1日~5月31日)、主汛期(6月1日~7月31日)、汛末期(8月1日~9月30日),并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确定了各分期汛限水位分别为1 239.1、1 236.5、1 239.6m。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寒区堤防渗流影响因素,在百年一遇洪水位情景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渗流模型,并利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模块求解,进而对凌汛期、非凌汛期典型堤防断面进行渗流模拟。结果表明,区别于非凌汛堤防渗流路径主要经过堤基底层,凌汛期渗流路径受冻结壳影响,堤防的渗流路径主要经过冻结壳上层的砂土(3)区;凌汛期堤防渗流最大速度较非凌汛期有较大幅度提升,易引起管涌、崩塌;凌汛期堤防最大坡降亦有所增大,超过了工程允许坡降值。可见凌汛期堤防不稳定性较高,应加强凌汛期堤防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