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铁》1964,(3)
1962年西德的钢产量为3256.3万吨,生铁产量为2425.1万吨,钢材为2158.9万吨。炼钢方面,1962年的钢产量比1961年下降了2.7%,其中:碱性转炉钢产量1321.1万吨,下降了8%;平炉钢产量1504.8万吨,下降了2.6%;电炉钢产量256.7万吨,增长了8.5%;氧气转炉钢产量168.4万吨,增长了40.3%。炼铁方面,1962年生铁产量比1961年下降了4.6%,其中:碱性生铁产量1518.1万吨,下降了6.6%;铸造生铁  相似文献   

2.
电弧炉炼钢是黑色冶金中发展较快的一种炼钢方法。目前,世界钢产量每年在7亿吨上下波动,基本上处于缓慢增长状态,而电炉钢产量却稳定上升。1980年,全世界钢产量电炉钢产量占23.1%,平炉钢产量占24.3%,转炉钢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炉炼钢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杰  朱荣  李晶 《冶金管理》2006,(8):20-23
现代炼钢流程主要是转炉流程和电炉流程。2004年世界粗钢产量达10.548亿t,其中转炉钢66452万t,占63%,电炉钢35652万t,占33.8%。我国钢产量27470万t,其中转炉钢23271万t,占84.72%,电炉钢4167.1万t,仅占15.17%。本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电炉钢比例逐年下降的原因,讨论为什么要重视电炉钢的发展,指出在目前我国废钢资源及电力紧缺的条件下,发展电炉炼钢的方法及技术措施,认为目前应考虑对发展我国现代电炉炼钢的第二轮投资。一、国外电炉炼钢的发展情况自上世纪中叶至今,尽管转炉炼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世界电炉钢比例不断增长,从1950年的7.3…  相似文献   

4.
一、炼钢美国转炉钢估总钢产量的61%,电炉钢占23%,平炉钢占16%。吨钢能耗平炉钢为580×10~3千卡,转炉钢为126×10~3千卡,电炉钢504×10~3千卡。美国拆除平炉和回收转炉废气可使吨钢能耗降低252×10~3千卡。炼钢  相似文献   

5.
一、十年来我国转炉炼钢的重大成就(1)转炉钢产量的飞跃发展:解放前中国的转炉最大不过2吨,最大的转炉工厂年产不过数千吨。解放后十年来我国转炉炼钢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比电炉、平炉还要快,特别是1958年下半年以来,形成了一个省省搞转炉,转炉遍地开花的局面。转炉钢的飞跃发展,保证了1958年钢产量翻一番的光荣任务,并为今后钢产量的更大跃进创造了条件。1959年转炉钢的计划产量将占全部钢产量的30%以上,最大的转炉吨位已达12吨。  相似文献   

6.
1.目前我国转炉炼钢能耗状况 自五十年代氧气转炉炼钢问世以来,转炉钢产量迅速上升,平炉钢产量逐年下降,1970年氧气转炉钢产量占世界总钢产量的40.8%,1978年上升到49.1%,1980年达到53%。  相似文献   

7.
前言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使转炉炼钢工艺技术日趋完善,氧气转炉炼钢的生产能力曾在7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了大发展的势头。近年来世界钢产量波动在7亿吨左右,就世界范围而言,钢的生产能力已大于世界钢材市场的需求。迄今为止,在世界上49个国家中已拥有转炉670座,钢的生产能力为5.5亿吨,在各种炼钢方法中,转炉钢产量仍占主导地位(1985年转炉炼钢法的钢产量为3.577亿吨,占世界钢总产量的56.4%)。近年来,除发展中国家外,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8.
1980年我国钢产量中,转炉钢占48.76%(其中氧气顶吹转炉钢占40.76%,侧吹转炉钢占8%),平炉钢占32%,电炉钢占19%。炼钢最好采用“最小渣量炼钢法”,就是在炼钢前对铁水进行脱硅、脱硫处理。脱硅、脱硫,一般在铁水罐或混铁炉内向铁水中分别加氧化铁皮(约32公斤/吨)、熔剂(1公斤/吨,可以用萤石)和苏打(25~30公斤/吨),并用氮气搅拌,使铁水含硅、硫量都可以降低60~75%。这样既可提高炼钢炉炉衬寿命,又可提高收得率0.5~0.7%。苏打还可以用  相似文献   

9.
大幅度降低转炉炼钢生铁消耗是完成今年转炉炼钢生产任务的关键之一。指出目前降低生铁消耗的潜力很大。开展以热风为纲的技术革命运动,降低生铁消耗的任务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1.概述 我国炼钢氧气顶吹转炉现有500余座,2007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89亿吨,其中转炉钢占85%以上。所以,炼钢转炉除尘工艺、设备的先进与否,制约吨钢能耗的进一步降低,也决定转炉烟尘的总排放量。转炉除尘工岂直接决定着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能否很好的实施。下面简单介绍我国炼钢转炉除尘的现状,国内外常用工艺流程,重点是讨论几种炼钢转炉除尘工艺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同在其他工业中一样,计算机也正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炼钢工业中。从绝对值来看,钢是在煤和油之后的第三大工业产品。氧气转炉炼钢法是当今世界生产钢的主要方法,如1979年全世界生产的氧气顶吹转炉钢就占该年世界总钢产量的55.6%。氧气转炉炼钢法的最基本特点是元素氧化速度快与冶炼周期短。另外,氧气转  相似文献   

12.
1984年,上海冶金局生产转炉钢比1983年增长10.22%,转炉成本下降2967.8万元(已剔除价格因素),转炉生产为全局节支增收、开创新局面作出了贡献。转炉生产在上海冶金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钢产量占了全局的三分之二,关系重大;二是成本占了全局的三分之一,不容忽视;三是冶炼工艺条件在全局几种炼钢方法中较为复杂,受原料因素的影响也大,且过去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加强管理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来,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急速发展,使钢铁工业正发生着一次大的变革,平炉炼钢法逐渐被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取代。在钢的总产量中,平炉钢所占比例日益减少,氧气转炉钢迅速增加。表1列出了最近十年平炉钢产量的变化情况。尽管如此,现在世界钢的总产量中,平炉钢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鞍钢集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炼钢厂为了保证转炉钢产量,采取了降低转炉造渣材料消耗、降低转炉出钢温度、提高铁水"一罐制"比例等措施。采取措施后,转炉废钢比由13.0%提高到21.5%,铁水单耗降低了60 kg/t。实践表明,当转炉铁水单耗为880 kg/t时,炼钢利润最佳。  相似文献   

15.
1.钢产量不断增长。主要是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大幅增加,我国的钢产量已经从1950年的60.6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12850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50年内产量增加212倍,预计近几年适当调整后,产量还要增加。2.钢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特别是钢纯度显著提高。常用的超低碳钢、深冲钢和IF钢等,其硫磷含量分别为<0.005%,而以往为<0.05%。3.炼钢工艺发生两大变革。即氧气转炉取代平炉,连铸取代模铸和钢水处理技术的普遍采用。1950年以前平炉是主要产钢设备,占世界钢产量的80%以上,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转炉后,到1985年转炉钢已占56.2…  相似文献   

16.
转炉副枪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新技术。现根据一些国外有关资料,分五个方面综述如下。 一、副枪技术及其发展背景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自1952年奥地利林茨地方采用以来,迄今已经有廿多年的历史了。转炉钢在世界钢产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1965年为16.4%,1970年为40.8%,据国际钢铁协会1972年预计,1975年为50.0%,1980年将达59.0%。日本自1957年采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新工艺以来,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炼钢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消耗大量的热能,与此同时,在平炉、电炉和在转炉中又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在A.Γ沙里莫夫和A.Φ.卡勃鲁科夫斯基的论文中,对转炉生产中的能耗问题给予极大关注,作者们认为尤其可以通过减少生铁料的用量来达到节能目的。 顿河黑色冶金科学研究所对160吨转炉炼钢工艺进行的研究表明,加入无烟煤(占金属料重量的0.6~0.7%)能降低生铁料用量。无烟煤是在装废钢之前和石灰一起加到转炉底部的。按此方法进行冶炼,可降低生铁料用量30~35公斤/吨钢。在转炉中加入  相似文献   

18.
《钢铁》1959,(16)
一、钢的形势与任务问题去年我国大跃进中,钢铁战线上出现了两个主要的生产力,一个是小高炉,一个是转炉。这两个生产力也是今年的生力军。小高炉担当着今年生铁任务的一半,转炉担任着钢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小高炉从全国范围来讲,技术关基本上是过了,目前是以提高生铁质量和降低焦比为中心的巩固与提高问题。中  相似文献   

19.
1 概述。在我国,吹氧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很快,目前吹氧转炉炼钢以经成为钢铁企业的主要炼钢工艺。据统计,我国转炉炼钢生产的钢产量占总钢产量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一、顶吹氧气转炉炉气回收的原理(一)回收转炉炉气的意义:在转炉里,生铁中的碳元素被吹入的氧气氧化为CO和少量的CO_2。这些气体离开钢液自炉口喷出,成为转炉炉气。炉气中CO-般占80%左右,其余大部分为CO_2。炉气的发热值约在2500大卡/标米~3左右,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也是化学合成用的原料。每吨生铁在吹炼过程中产生的炉气量,取决于炼钢原料(生铁和其他炉料)中碳的含量和所炼钢种。大约每吨生铁可产生60~80标米~3的炉气。一座100吨的转炉,每炼一炉钢可获得6000~8000标米~3的转炉气,相当于15×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