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许多“名”、“怨”的讨论.本文旨在论证《伯夷列传》的名与怨.而此“名”不仅仅是简单的闻名,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思想,也是《史记·伯夷列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史籍中有关于汉代户赋的记载。《汉书》记载:“五年五月诏:‘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注引应劭曰:“不输户赋也。”如淳曰:“事,谓役使也。”师古曰:“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得徭赋也。”《史记》记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宋人徐天麟在《西汉会要》卷五一中列有“户赋”一条。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江河纵横的国家。江河多,水灾相应也多,人民有与洪水搏斗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抗洪抢险、筑堤堵口的经验。为了增强全民抗洪意识,对我国古代抗洪抢险的措施、方法、成就和经验作一备简略回顾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洪”、“汛”考释“洪”的本义是巨大,“洪水”是指江河湖海所含水体暴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洪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尚书》中,该书记载了4000多年前黄河的洪水:“汤杨洪水方割,荡荔杯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1]“防洪”就是防御洪水危害人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我国史终中记载的最早…  相似文献   

5.
对《诗经·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句中“尸”字的训释,历代传本多作“主设羹”、“主祭”、“主持”讲,而徐灏《通介堂经说》和王夫之《诗经稗疏》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尸”“主”的定义,联系《采蓣》描述的问答情形和《仪礼》中记载的祭祀礼俗,认为诗中的“季女”是师生问答之外的第三人,而“尸”、字应训为“主”,是指已故祖先神灵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蜀锦小知识     
1蜀锦简历 关于中国丝绸起源的传说很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传说,流传着这些传说的地区是较早养蚕织绸的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大地,便是这样的地区之一。西汉扬雄在《蜀王车纪》中说:“蜀之先,名蚕从,教民蚕桑。”蜀字的本义即为“桑中虫”。古籍《蜀中广记》所引的《仙传拾遗》记载着一个关于蚕桑的传说:  相似文献   

7.
中土自上古以逮衣带多较宽博,绝少束缚,宽衣大带衣快款然,虽历千年少有更易。农尚通脱,袖却有广小之分,大如元端袖,小如深衣袖,都可称之为广袖;小袖多为直袖,形状与臂膀恰相适合,不紧不机也有垂胡袖,袂较宽博而祛作窄式的。今人时常提及的“褒衣傅带”语出《汉书·卷71·隽不直传》“不疑冠、进贤冠……褒农傅带,盛服至门上谒。”“汉代儒生的服饰是宽抱大带,后遂用为咏德生之典。”“唐诗中有‘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句”。现代,褒衣傅带有广义与狭义两义,褒衣博带在广义上即形容中土的着装习俗,狭义上的褒衣博…  相似文献   

8.
极限理论是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极限概念是这一理论中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教学中应首先从较直观的实例入手。我国古代文献中已记有朴素、直观的极限思想,《庄子·天下篇》[1]中曰:“一尺之棰...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丝绸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丝绸的描写,通过这些描绘,使我们更加形象地了解到周代丝绸的知识。通过对“《诗经》手的丝绸生产过程”、“《诗经》中的丝绸种类”、“《诗经》中的丝绸颜色”、“《诗经》中的丝绸用途”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使人们对当时丝绸的生产状况、色彩、种类、用途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了解古代丝绸的历史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古戏剧源流     
我国古代戏剧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丰富而又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艺苑中光辉灿烂的奇葩。古代戏剧是集歌、舞、科(动作)、白(念白)于一身,运用曲调,配以音乐伴奏,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民族色彩的综合性艺术。戏剧作为文学的一大类别,它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从萌芽到孕育雏形、基本定型、兴旺成熟、繁荣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戏剧的萌芽(先秦) 原始社会,伴随人们的劳动和狩猎活动,产生了原始的歌舞,人们歌之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中已有“戏剧”的因素,这就是戏剧的萌芽。歌舞作为戏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最早,也最为悠久。 奴隶社会,有反映农牧、祭祀和战争生活的歌舞。奴隶主以歌舞作为娱神敬祖的主要工具,古书中有“百兽率舞”的记载。《诗经·陈风》中有“祭神歌舞”的描述。西周末年,统治者蓄养“倡优”,使歌舞从娱神变为娱人。“倡优”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艺人”。春秋时代的楚国流传有“优孟衣冠”的故事,说优孟用滑稽的表演来取悦和讽刺君王。战国后期的楚国,有伟大诗人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九歌》,包括祭神乐歌十一首,不仅是极其优美的可以歌唱的歌词,而且可以伴以舞蹈和音乐伴奏。  相似文献   

11.
佤族源于我国古代“百濮”族群,是云南省西南部及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广大地区现有居民的最早居民。由于长期与傣、汉等民族的交融,宗教文化和服饰都与该地区的傣族(傣泐)相一致。几个方言区中男子服饰变化不大:剪短发用黑布缠头(在中心区头入和砍头英雄可用红布缠头),有的在左耳挂耳环,也有戴较细的银制项圈和戴较窄的银或铜制手镯,上衣为无领右衽短衣,下身着黑色的宽松长裤,有的裤腿长及脚背;有的只长至膝盖,裤裆和裤脚只相距5、6厘米,外出和盛装时都要斜挎一个挎包。本文试从西盟、沧源、澜沧、耿马、孟连等地佤族传统…  相似文献   

12.
《皇黎一统志》作为越南汉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且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也是记载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在越南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古代越南与中国文化上的关联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楚简《缁衣》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将其与中国服装史相结合进 行解析有助于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服饰的应用理念与定位思 考。文章运用古文献研究法、对比法以及古汉字字源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服饰通史的角度整体出发,对楚简 《缁衣》进行再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楚简《缁衣》反映的本质是儒家思想,它体现了以“礼”待民,以 “德”化民等思想。另一方面,缁衣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其造型和色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古代 凸显身份等级的标识,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成为儒家思想和楚人思想的载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印证了 衣冠服饰与礼仪制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传统说法值得商榷。早在周秦古籍《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又东至于醴”的记载;东汉郑玄注日:“醴,陵名也。”故醴陵的得名,应是“因酒名县”,是山(陵)与水(酒)的完美结合,是先有醴陵之名,后才有醴陵封侯置县之称。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和法律作为实现阶级专政和暴力工具,不是无源之水,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意志制定为各种规范,通过国家暴力工具强迫人们遵守,于是法律便产生了.“法制”一词早在我国先秦史籍中就有记载,《左传》文公六年有“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商君书·君臣》篇有“立法制、度量,以禁之.”《礼记·月令》篇有“修法制,缮囹圄”等记载,然而中国法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始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才日臻完善,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引子:两个相反的苏东坡 河豚是有剧毒的.大美食家苏东坡是吃河豚的先行者。据同时代的笔记记载,他曾“盛称河豚之美”。有人请他吃,问他“其昧如何”?他回答说“值那一死!”(《能改斋漫录》)那段记载的结论说:“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可见中国人所谓的“知味”.不是懂得分辨其成分,而是嗜好到不顾性命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中国古代服妖李祖胜中国历来讲究礼法,统治阶级一直推崇儒学思想,提倡:"中庸之道",对待人们穿戴奇装异服一向持批评或排斥态度。正如孔子所说:"质服文则野,文服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王制》中记载:古代天子每年要外出巡视,检查诸侯国的"...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蓬勃发展的阶段,先是魏曹丕《典论·论文》强调“文以气为主”;继而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扩大其说。论文章风格的四种成因:“才有庸儁,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以为“才”“气”来之于作者先天禀赋而难以移易;至于“学”“习”则系乎作者后天努力而勤勉可得,故篇中强调“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由天资,学慎始习”,盖兼顾才气学习四端,颇为周全。考察刘勰《文心雕龙》立论,如《杂文》称“伟矣前修,学坚才饱”,《事类》举扬雄为例,说“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皆可证“才气学习”四者相辅相成。基于上述认知,值得深入原典,细加分析,以突显刘勰对作品风格成因来自作家“才气学习”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齐民要术》“豆豉”之烹饪应用技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民要术》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它系统、全面地对中国中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进行了总结与记录。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古代食肴的制作技术,而且还记录了古代中原地区关于酒、酱、醋(即鲊)、豉等调味品的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就《齐民要术》中我国古人对于豆豉的应用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并由此延伸到对中国“豆豉”文化历史流变的梳理与对文化内涵的探研,同时借以阐述《齐民要术》中的“豉汁”与“清酱”、“酱清”及其与后世“酱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阅读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典籍《考工记》,可以发现,其中关于“铸金之状”的记述,是根据被加热合金热辐射确定合金温度的一种光测高温技术。这一成就是十分惊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颗明珠。本文试图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阐述“铸金之状”的科学性及其意义。一、关于《考工记》及其中青铜熔铸技术的记载《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科学技术典籍,根据郭沫若的考证,它是春秋时齐国人的著作。自汉以后,这部文献被补入《周礼》,成为其中的一篇,所以历来研究它的人也就一直把它当作《周礼》的一部分。《考工记》记述的内容包括:攻木之工七种,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