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多级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模拟火烧山油田岩相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多级序贯指示模拟算法是普通序贯指示模拟算法的改进算法,保留了普通序贯指示模拟算法的简洁、快速、真实的特点,又具有可以调整相带的模拟顺序,易于实现模拟结果的后处理,使模拟结果连续、合理、更加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在对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H3^1-1层的岩相模拟中,应用多级序贯指示模拟算法进行分阶段三维岩相模拟。模拟得到的H3^1-层三维岩相模型若干沿层切片图清楚显示了由该层的底到顶,河道发展所经历的由发育到消亡的过程。图3表1参3  相似文献   

2.
为弄清火烧山地区二叠系平地泉组低渗透储层原油成藏规律,在烃源岩评价和原油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储层物性对多期原油成藏控制作用分析。研究表明,火北和火烧山背斜烃源岩均处于低成熟阶段,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导致的储层物性差异是造成这两个地区原油性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火北储层岩石颗粒细小,压实作用较强,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储层物性较差,其对应的原油成熟度低;火烧山背斜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率相对较好,原油成熟度高于火北地区,具有混源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火烧山地区二叠系平地泉组致密油控藏模式:火烧山背斜储层物性较好,具“两期成藏”的特征,原地低成熟原油仅占据部分孔隙,后期还捕获了经断裂向上调整而来的火东向斜的成熟原油;而火北地区储层致密,孔隙空间大部分被自身源岩低成熟原油充注,表现出“自生自储  相似文献   

3.
应用倾角测井资料研究石西油田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石古油田下侏罗统八道湾 组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地层倾角成果图中的各种矢量模式的地层学、沉积学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准噶尔东部火烧山油田长轴近似南北向的背斜构造。油藏储集层基质孔渗低,而裂缝却十分发育,裂缝主要受构造应力控制,同时岩性也起相当作用。裂缝多发于在细粉砂岩之中,裂缝发育对于极低渗透油藏储集层流动能力贡献很大,要充分发挥油藏储集层裂缝在开发中积极作用而尽量减小其负面影响。如果在注采井网优化调整,以及在增产措施实施之前就能对裂缝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就会大大提高开发效果。构造滤波分析技术是预测裂缝发育区域的有效技术之一。本文应用构造滤波分析技术对火烧山油田H2层油藏储集层裂缝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有效利用与规避裂缝,提高注采对应与增产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C—7缓速酸进行了室内缓速性能评价,主要进行了玻璃挂片酸蚀、火烧山油田岩心酸蚀等试验。在室内试验取得成果基础上,针对火烧山油田污染伤害因素,提出C—7缓速酸在该油田施工的工艺技术思路。还总结分析了C—7缓速酸在火烧山油田的现场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6.
火烧山油田是一个特低渗裂缝性油田,经过历年调剖堵水效果逐渐变差,试验过所种堵剂,均不尽人意,终究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完善的调剖堵水体系。分析了裂缝性油藏泡沫堵水技术的可行性,针对火烧山油田进行了氮气泡沫堵水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从室内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泡沫冻胶的封堵率都很高,并且随着HPAM质量分数的增加,封堵能力增强。实际实施效果表明,氮气泡沫堵水技术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及测录井等多种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深入剖析了红山油田白垩系清水河组下段(K1q1)沉积特征。结果表明:K1q1由灾变期的重力流沉积(泥石流、碎屑流)与间灾变期的牵引流沉积交互构成,以还原环境为主,是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个亚相及扇面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碎屑流等9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与碎屑流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8.
用R/S分析技术预测火烧山油田H2层油藏裂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准噶尔盆地东部火烧山油田H2 层油藏储集层基质渗透率极低,而裂缝却发育。多年来为研究裂缝录取了多种资料,以进一步精细描述裂缝发育特征。从测井资料入手,应用R/S 分析技术对H2 层油藏裂缝进行了分析研究,对300 余口井逐一计算了R/S 值,绘制了H2 层油藏的R/S 曲线,同时与实际岩心、电磁干扰和电磁屏蔽裂缝测井成果、油水井生产动态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证明分形理论可以用于裂缝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火烧山油田开发面临的水淹水窜问题,结合火烧山油藏的具体特征,应用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研究方法,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矿场试验,分析试验结果,不断调整并优化调剖方案。2009年在火烧山H2、H3、H42油藏采用多段塞复合调剖工艺共计24井次。实施结果表明该工艺与火烧山油藏适应性较好,能有效对大裂缝、大孔道水窜通道进行封堵,并能有效的控制油田含水上升,对油田的稳油控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9年11月底累计增油5406.9t、累计降水3451.6t。  相似文献   

10.
测井资料在海上油田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于露头缺乏和钻井取心较少的海上油田 ,利用测井资料信息量大、数据连续和垂向分辨率高的优势 ,可以间接地从中获取地层岩性、沉积构造、砂体成因、古水流方向、物源方向、砂体迁移方向等多项沉积相标志 ,为下一步进行地层沉积微相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海上油田的应用效果表明 ,在综合分析岩心描述、岩矿鉴定、粒度分析、无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尤其是地层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 )进行油田沉积相研究 ,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而且有利于开发后期油藏的精细评价和开发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11.
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油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口油田川46井区长4+5、长6各含油层段构造面貌主要为西倾单斜形态,构造特点在宏观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或影响着构造特征。通过测井相识别进一步证实川口油田长4+5、长6储层以三角洲前缘、平原沉积为主,主要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砂坝、分流间湾、决口扇等,在平面和纵向上掌握了其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用传统的生产动态分析法不能对配注进行优化,实现井网快速、合理配注。为此,利用Eclipse软件FrontSim流线模拟器的流线注水有效性管理技术,可实现井组快速合理配注。该方法克服了传统人工进行单井组配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通过实例应用,达到了整体井网快速优化配注、提高注水波及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安塞油田南部延安组延9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认为安塞油田南部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主要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为主,河道储层物性较好,储油能力较强;分流间湾沉积薄层砂岩的储集物性很差,基本上无储渗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红柳泉油田区域沉积格局和沉积作用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内13口取芯井段的岩芯观察,结合区内多口钻井、测井资料等指相标志的综合分析,对E3^1小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共识别出砂层组四个。从四个砂层组的砂体分布来看,沿水流方向砂体连续性好,垂直水流方向砂体连通性差。从分流河道、决口扇、天然堤到泛滥盆地,孔隙度逐渐降低;而渗透率的变化较大,分流河道远远大于其它三个微相,由此可知,分流河道的物性最好,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最主要的储集体。因此识别河道砂体是该区寻找岩性圈闭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油田的中、后期开发效果,就要做好油藏地质工作中的细分沉积相研究。提出了细分沉积相研究的新方法,以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其储层构造、沉积特征、测井数据、储层非均质等研究资料,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储层随机建模的三雏可视化技术对油藏构造、沉积微相和油藏属性建立三维模型,并由此对该区域沉积微相划分等地质工作进行验证和修改,建立起符合本研究区储层性质的沉积微相和物性分布,为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油田的中、后期开发效果,就要做好油藏地质工作中的细分沉积相研究。提出了细分沉积相研究的新方法,以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其储层构造、沉积特征、测井数据、储层非均质等研究资料,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储层随机建模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油藏构造、沉积微相和油藏属性建立三维模型,并由此对该区域沉积微相划分等地质工作进行验证和修改,建立起符合本研究区储层性质的沉积微相和物性分布,为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对蟠龙油田上百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化验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该区三叠系延长组 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细-中粒长石砂岩,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其中长 21油层亚组发育两条河道,长22油层亚组发育两条主河道和一条次级河道。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相 对该区长2油藏的形成和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唯一控油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的泥岩颜色、岩性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相分析的研究,确认该工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模式,分别为指状砂体模式、朵状砂体模式、坨状砂体模式三种,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堡35–2油田馆陶组沉积特征复杂,储层成因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对储层展布特征的认识。依据沉积学理论,对岩性特征、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及砂体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南堡35–2油田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相,细分为辫状河道、滞留沉积、心滩及泛滥平原四种沉积微相;根据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并类比现代辫状河沉积,明确了研究区馆陶组沉积时期辫状河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馆陶组辫状河沉积主要沿北东–南西向发育,河道宽约310 m,心滩砂体长度平均为1 747 m,宽度平均为1 002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