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增强对程序缓冲区溢出漏洞的检测,提出一种利用CCured和BLAST对C程序进行分析的检测方法。首先利用CCured对C语言源程序进行运行时检测的代码插桩;然后用BLAST提供的自定义安全属性语言对这些插桩代码进行相关约束描述;最后让BLAST根据约束描述文件对代码插桩后的程序进行模型检测,就可以尽可能地找出C语言程序中潜在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安全状态跟踪检查的漏洞静态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的采用基于源代码分析的漏洞静态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误报率和漏报率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数据合法性检查与非可信数据源等程序安全相关元素的精确有效的识别分析.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安全状态跟踪和检查的安全漏洞静态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漏洞状态机模型的状态空间进行了扩展,使用对应多个安全相关属性的向量标识变量安全状态,细化了状态转换的粒度以提供更为精确的程序安全行为识别;在漏洞状态机中引入了对合法性检查的识别,有效降低了误报的发生;建立了系统化的非可信数据鉴别方法,可防止由于 遗漏非可信数据源而产生的漏报.基于此方法的原型系统的检测实验表明:文中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出软件系统中存在的缓冲区溢出等安全漏洞,误报率明显降低,并能避免现有主流静态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严重漏报.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执行代码的缓冲区溢出检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奇永  郑燕飞  郑东 《计算机工程》2008,34(12):120-122
根据缓冲区溢出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可执行代码的缓冲区溢出检测模型,给出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描述模型构建的过程,提出新的缓冲区引用实例的识别方法。该模型将可执行代码反汇编为汇编代码,建立函数调用关系图和控制流图,分析缓冲区变量及其引用实例,从缓冲区引用实例逆程序流方向归结路径约束,通过约束求解判断缓冲区溢出可能与否。  相似文献   

4.
根据缓冲区溢出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基于状态转换模型的二进制代码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方法。该方法以可执行程序为分析目标,从而使漏洞检测过程摆脱对程序源代码的依赖。详细描述该漏洞检测方法的技术细节,并给出该方法与流行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方法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多特征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算法的Android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模型。模型采用了基于行为的静态检测技术,选取Android应用的权限、四大组件、API调用以及程序的关键信息如动态代码、反射代码、本机代码、密码代码和应用程序数据库等属性特征,对特征属性进行优化选择,并生成对应的特征向量集合。最后对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改进,并将其应用到本模型的Android应用检测中。实验选取了6?000个正常样本和6?000个恶意样本进行分类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程靖云  王布宏  罗鹏 《计算机应用》2022,42(10):3170-3176
随着计算机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加,软件中存在的代码缺陷对公共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静态分析工具拓展性差,以及现有方法检测粒度粗、检测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程序切片和语义特征融合的代码缺陷静态检测方法。首先,对源代码中的关键点进行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并采用基于过程间有限分布子集(IFDS)的切片方法,以获取由多行与代码缺陷相关的语句组成的代码片段;然后,通过词嵌入法获取代码片段语义相关的向量表示,从而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选择合适的代码片段长度;最后,利用文本卷积神经网络(TextCN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分别提取代码片段中的局部关键特征和上下文序列特征,并将所提方法用于检测切片级别的代码缺陷。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检测不同类型的代码缺陷,并且检测效果显著优于静态分析工具Flawfinder;在细粒度的前提下,IFDS切片方法能进一步提高F1值和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9.64%和92.08%;与现有的基于程序切片的方法相比,在关键点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变量时,所提方法的F1值分别达到89.69%、89.74%,准确率分别达到92.15%、91....  相似文献   

7.
为轻松获得程序的可能执行路径,进而实现程序变量的状态跟踪,提出了一种C/C++源代码控制流提取算法,通过该模型获取控制流切片,产生局部控制流图,将数据流异常检测与安全子集检测相结合,弥补了单独使用安全子集方法无法跟踪数据流的不足,增强代码安全隐患的挖掘能力.利用控制流图化简,排除部分不可达控制流信息,提高跟踪效率.通过对3个Linux内核源文件的检测,验证了该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违反安全子集的代码安全隐患,同时对代码数据流异常检测提供支持,准确率达94.9%.  相似文献   

8.
郭林  严芬  蔡玮珺  黄皓 《计算机科学》2006,33(12):70-74
远程缓冲区溢出漏洞是网络安全领域危害最严重的安全漏洞,提高远程缓冲区溢出攻击防御能力成为安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切片技术的远程缓冲区溢出攻击检测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架构思想和结构,以及各模块单元的实现技术和方法。最后,通过实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对各要素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针对程序时序安全属性模型栓测技术改进模型检测算法,使安全漏洞状态机以函数为单位进行扩展,简化程序模型检测过程,以提高检测效率.存检测过程中加入别名分析,考虑安全操作之间的数据流依赖关系,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比原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缓冲区溢出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软件安全漏洞之一,从源代码形式来看,常见的缓冲区溢出漏洞主要有两种类型:数据拷贝和格式化字符串造成的缓冲区溢出.分析了常见缓冲区溢出漏洞发生的原因,给出了格式化字符串存储长度的计算方法,介绍了一种基于源代码静态分析的缓冲区溢出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源代码进行建模,构造其抽象语法树、符号表、控制流图、函数调用图,在此基础上运用区间运算技术来分析和计算程序变量及表达式的取值范围,并在函数间分析中引入函数摘要来代替实际的函数调用.最后使用该方法对开源软件项目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精确地检测缓冲区溢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网络协议中的安全漏洞,它将变异分析和模型检测技术引入到模糊测试中,提供一种综合的协议安全测试方法。该方法可以模拟协议的行为,自动产生测试用例。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二进制程序脆弱性分析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检测的二进制程序脆弱性分析框架。首先定义了二进制程序的抽象模型,描述了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软件脆弱性形式化表示和基于事件系统的软件安全属性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型检测的脆弱性分析过程和算法。根据该分析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二进制程序脆弱性分析工具原型。通过脆弱性分析实验,详细说明了该框架的工作原理,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王涛  韩兰胜  付才  邹德清  刘铭 《计算机科学》2016,43(5):80-86, 116
软件漏洞静态分析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何描述漏洞及判别漏洞是漏洞静态分析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和判别漏洞的漏洞静态检测模型。首先对软件漏洞的属性特征进行形式化定义,并对多种软件漏洞和其判定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其次,针对传统的路径分析存在的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程序中间表示——漏洞可执行路径集,以压缩程序状态空间。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漏洞可执行路径集的软件漏洞静态检测框架,利用定义的漏洞语法规则求解漏洞可执行路径集上的漏洞相关节点集,利用漏洞判定规则对漏洞相关节点集进行判别得出漏洞报告。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漏洞检测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Model checking and static analysis are traditionally seen as two separate approaches to software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In this work we define a model, checking approach for the static analysis of large C/C++ source code bases to detect potential run-time issues such as program crashes,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nd memory leaks. Working on the intersection of software model checking and automated static bug detection for real-life systems, we address a number of issues: how to scale for real-life systems of 1,000,000 LoC or more, how to quickly write new checks, 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levant and irrelevant bugs and fine tune the analysis accordingly. We define our model checking-based static analysis approach implemented in our tool Goanna, illustrate a number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decisions to obtain practical outcomes and relevant results, and present our findings by empirical data obtained from regularly analyzing large industrial and open source code bases such as the Firefox Web browser.  相似文献   

15.
基于XML的软件安全静态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全关键软件设计使用的C/C++语言含有大量未定义行为,使用不当可能产生重大安全隐患。软件静态检测是从软件代码和结构中找出安全缺陷的重要手段。从安全规则的角度,提出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中间模型的静态检测方法。该方法将C/C++源代码解释为XML中间模型,将安全规则转化为缺陷模式,利用Xquery查询表达式对软件安全缺陷进行定位。基于该方法的原型系统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违反安全规则的软件缺陷,并具有安全规则可定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Engineering secure software systems requir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setting within which the system-to-be will eventually operate. To obtain such an understanding, one needs to identify the players involved in the system's operation, and to recognize their personal preferences, agendas and powers in relation to other players. The analysis also needs to identify assets that need to be protected, as well as vulnerabilities leads to system failures when attacked. Equally important, the analyst needs to take rational steps to predict most likely attackers, knowing their possible motivations, and capabilities enabled by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Only an integrated social analysis of both sides (attackers/protectors) can reveal the full space of tradeoffs among which the analyst must choose. Unfortunately, current system development practices treat design decisions on security in an ad-hoc way, often as an afterthough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based on i*, for dealing with security and privacy requirements, namely, Secure-i*. The framework supports a set of analysis techniques. In particular, attacker analysis helps identify potential system abusers and their malicious intents. Dependency vulnerability analysis helps detect vulnerabilities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stakeholder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supports the dynam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defensive system players in addressing vulnerabilities and threats. Finally, access control analysis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security requirement models and security implementation models. The framework is illustrated with an example involving security and privacy concerns in the design of electronic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In addition, we discuss model evalu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qualitative goal model analysis and property verific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model checking.  相似文献   

17.
Web应用程序数量多、应用广泛,然而它们却存在各种能被利用的安全漏洞,这当中跨站脚本(XSS)的比例 是最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检测Web应用中的XSS漏洞,提出了一种结合污染传播模型的代码静态分析及净化单元 动态检测的方法,其中包括XSS漏洞所对应的源规则、净化规则和接收规则的定义及净化单元动态检测算法的描述。 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发现W cb应用中的XSS漏洞。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分布式系统脆弱性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现有的脆弱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基于可靠性理论的分布式系统脆弱性模型.针对影响分布式系统安全性的各项因素进行脆弱性建模,利用模型检验方法构造系统的脆弱性状态图,描述系统脆弱性的完整利用过程,引入可靠性理论对分布式系统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和量化评估,从而为增强分布式系统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Web软件安全漏洞层出不穷,攻击手段日益变化,为分析现有的Web控件漏洞检测方法,提出基于Fuzzing测试方法的Web控件漏洞检测改进模型。该系统从功能上分为五大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并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技术检测WebActiveX控件模型的漏洞,给出"启发式规则"来优化测试数据生成引擎。实例测试结果表明,Web控件漏洞的Fuzzing测试模型是有效和可行的,并能妥善处理好交互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静态检测缓冲区溢出漏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平  刘坚 《微机发展》2004,14(6):99-101
缓冲区溢出漏洞是目前惟一最重要最常见的安全威胁。文中分析了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的运行时方法的不足:介绍了一种静态检测缓冲区溢出漏洞的方法及工具。给源代码添加注解,用注解辅助静态分析,用这种方法能够在软件交付使用前,检测出程序中潜在的安全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