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水量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是土地资源发挥最大优势的基本条件,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资源的量和面源污染起着制约作用。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对苏南丘陵地区句容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下产流、产污进行模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前后对区域产流产污(氮和磷等)的影响,为当地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针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未来可能面临的失衡失稳问题,构建水-经济-生态系统 动力学模拟模型,设置开源节流、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等 5 种情景方案,预测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 环境系统指标发展趋势,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模拟京津冀地区 2020—2035 年不同情景下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 果表明:2020—2035 年 5 种情景下北京、天津和河北水-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延续现状 型耦合协调度均最低,开源节流型、发展经济型和保护环境型次之,综合协调型均最高。说明在维持现状发展条 件下,京津冀水-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略有增加但变化较小,只有在节约用水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 考虑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35 年延续现状情景下北京、天津和河北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属于中级 耦合协调型,综合协调情景下北京和天津耦合协调发展属于良好耦合协调型,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耦合 协调发展缓慢,仍属于中级耦合协调型,未来应注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可为京津冀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提 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滇中地区社会、生态与水资源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滇中地区及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值分析与二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6—2020年滇中地区系统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近15 a来,滇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对较慢,复合系统耦合度高于协调度,且耦合协调度呈整体正向发展态势,多数地区为IV级以上。2006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趋势,北边六州市、南边红河分别处于初级、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15年呈西高东低走势,均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及以上,丽江变化较大,为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20年呈四周高中间低分布,丽江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领先位置,其余州市均处于初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模型,通过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该模型可对区域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模拟预测。以广东省粤北某市为例,结合当地发展目标,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对该市"十三五"期间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为该市未来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和北京水资源系统持续滞后,天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滞后,河北处于经济社会系统滞后的状态;北京始终处于耦合协调发展最好水平,天津其次,河北耦合协调发展缓慢;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储变量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重要的因素,人口变化情况次之。  相似文献   

6.
陆面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其亭  夏军 《水利学报》2002,33(2):0061-0066
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箱模型方法”(Multi-Box Modeling)以建立陆面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 该方法是基于单元模型思想, 利用计算机强大运算功能, 采用多单元耦合, 水量、水质、生态系统子模型耦合来建立模型. 其特点是, 在空间上是不同“计算单元”(箱体)的耦合; 在考虑因素上又是水量、水质、生态量化指标的耦合. 经实例验证, 该模型可靠, 计算方法简单, 能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不相匹配,导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约束等问题,以优化全国社会经济的适水发展布局为目标,剖析31个省级行政区现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方法】通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全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借助障碍度函数进一步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结果表明:2010—2020年,全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由2010年的0.11提高到2020年的0.69;各省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也呈上升趋势,31省耦合协调度的数值范围由2010年的0.10~0.42提高到2020年的0.46~0.69,且变化趋势表现为3种类型:26省为“上升型”,福建、西藏、浙江3省为“平稳型”,青海和海南2省为“波动型”。【结论】2020年,19省达到协调发展水平,12省仍处于过渡阶段且均为社会经济过快发展型地区;主要障碍因子有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综合用水量与人均GDP等,各省之间存在地区差异。以湖北省为例,...  相似文献   

8.
陆面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左其亭  夏军 《水利学报》2002,33(2):61-65
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箱模型方法”(Multi-Box-Modeling)以建立陆面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该方法是基于单元模型思想,利用计算机强大运算功能,采用多单元耦合,水量、水质、生态系统子模型耦合来建立模型。其特点是,在空间上是不同“计算单元”(箱体)的耦合;在考虑因素上又是水量、水质、生态量化指标的耦合。经实例验证,该模型可靠,计算方法简单,能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9.
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论述了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层次关联模式及动态反馈关系,分析了系统耦合关系的实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以求为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关系的评价与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协同演进,对3个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为探究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特征,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及灰色关联模型对2000—2020年青海省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青海省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2)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度处于融合高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由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过渡的阶段;(3)在3个子系统中,水资源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对青海省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环境子系统次之,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对区域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水资源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2018年后江苏省将出现水资源供需安全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找出影响江苏省水资源安全系统的4大动力因素,并设计6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方案对比分析得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优方案是综合型方案。最后,对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我国环境污染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传统的科层化管理难以完全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河长制作为河湖治理新模式,近几年已在全国多地显现成效。为深入推动河长制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水环境整体改善,结合江苏省相关环境、经济数据,分析江苏省河长制的创新实践,阐明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其在治理主体、社会监督及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待解难点,提出了主体职责再明确、社会力量再覆盖、考核激励再完善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河长制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豫西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的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维利用雨水资源为目的,针对研究区坡面、沟道等不同的自然地貌条件,研究建立主动利用和被动利用雨水资源的两种开发模式,并通过示范区试验,初步实现人工有限干预水文循环的效果:改善灌溉条件,改良土壤成分,提高粮食单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业效益;调控坡面与沟道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冯志祥 《水资源保护》2017,33(5):117-122
在继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有分类分级体系的基础上,从超采区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地下水超采区进一步细分,以完善现有地下水超采区分类体系。提出地下水超采区分类治理模式和适用条件:对地下水超采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并具备替代水源条件的地质灾害型地下水超采区,采用以禁止开采为主导的超采区治理模式;对现状超采型及前期超采型中目前水位仍在下降或虽然趋稳,但仍在预警线之下的地下水超采区,采取以压缩开采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对目前水位已回升至预警线之上的前期超采型地下水超采区,可采用以维持现状开采为主导型的超采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省情、水域现状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域变化的调查分析,评价了现状水域状况,指明了研究适宜水面率的重要意义。以现状水面率调查评价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适宜水面率相关研究成果,对适宜水面率作了界定。根据江苏省情,提出了一种新的水面率研究方法--类比法,采用该方法对江苏各地级行政区和全省总体适宜水面率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相应成果,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研究方法及思路对类似地区和大尺度地域适宜水面率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用常规趋势法预测2010年江苏受水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农业节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江苏省水资源的特点 ,指出发展节水灌溉可以提高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率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江苏省发展农业节水的主要途径为加强渠道防渗 ,推广水稻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发展沟灌、畦灌、喷灌、微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出为加快节水农业的发展 ,必须依法治水 ,广泛筹集资金 ,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加大科技投入 ,理顺水费价格。  相似文献   

18.
江苏水质型缺水地区水生态环境恢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江苏水生态环境现状 ,分析了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严重性 ,指出江苏省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 ,且农田施用化肥、农药过量。提出了水生态环境恢复的生态措施、工程措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水污染减排、水环境整治、水资源管理、水功能提升四个方面全面解读河长制推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江苏省河长制推行成效评价体系,利用江苏省设区市2006-2015年的空间面板数据,系统分析江苏省河长制推行成果的现状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在河长制诞生的十年间,其推行成效经历了2010年以前的高速成长期、2011-2012年的波动成长期以及2013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在空间层面,河长制推行成效水平呈现苏南、苏中、苏北递减的现象;而近三年江苏省区域间河长制推行成效水平的增长呈现出"北快南慢"的格局,河长制推行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建议今后进一步完善河长制考评和奖惩体系,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并充分利用民间治水力量和资本,推进城乡河长制同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