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配煤仓落料斗为对象,在ANSYS9·0平台上对双曲料仓斗壳进行了静载计算和模态分析。得到了该类双曲型斗壳的应力变形分布、频率和振型模态,并对颗粒料仓斗壳的外形曲线进行了优化。据此提出若干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建立一个平面刚架结构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获得未损伤结构与损伤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应用单元模态应变能法对模型进行损伤定位。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平面刚架的损伤识别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梁柱节点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其进行1/3缩尺模型跟踪测试,得到节点表面各测点的应力分布及测试值。利用AutoCAD软件建立试验节点计算模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受力状态下节点的弹塑性计算分析。通过比较节点表面测点实测应力值和计算分析值发现,两者吻合良好,由此可以推断节点内部应力分布及大小。最后对节点的受力性能和安全性做出评价。试验和分析计算表明,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梁柱节点是安全可靠的,节点具有充足的强度储备。  相似文献   

4.
实验模态分析是综合运用线性振动理论、动态测试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和参数识别等手段,进行系统识别的过程。模态分析是有效的结构检测和安全评估的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测量模态参数(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模态刚度、模态质量)相对于正常值产生的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与识别来判断结构安全程度的一种先进方法。本文通过对网架模型结构进行试验模态分析,研究了试验模态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试验方法,识别系统的模态参数并与有限元分析进行比较,有限元结果与实测频率有一定的不同,但前四阶模态频率的差值百分比均在9%以内,说明实测的结果与有限元分析是比较吻合的。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学平  余志武 《工业建筑》2006,36(Z1):213-214
运用摄动方法和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讨论了基于模态分析的梁型结构无损检测方法。从理论上推导了利用测得的少数前几阶固有频率,来识别裂纹位置和裂纹深度的算式。通过试验结果验证,表明方法简单可行,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春 《山西建筑》2007,33(16):84-85
研究了桅杆结构的破坏原因和破坏机理,针对桅杆结构本身的结构动力特性和损伤后的动力特性改变,对应用模态分析方法在桅杆结构的损伤诊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模态分析的损伤诊断方法在桅杆结构中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夹层玻璃板PVB动力损伤检测的有限元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夹层玻璃板的一阶剪切变形位移模式,由此建立了静力计算和自由振动的八结点有限等参单元公式.同时本文将“频率变化比”方法应用到夹层玻璃板PVB损伤检测中,用推导出的有限元公式建立了频率变化比法的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8.
赵亮  谢强 《工业建筑》2005,35(Z1):893-895
结构损伤识别是开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结构频率容易测试并且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因此成为损伤识别中广泛应用的模态参数。基于模态频率的灵敏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损伤前后频率变化测量的损伤参数识别方法,用于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刘婺  刘书会 《山西建筑》2014,(26):47-49
基于多损伤置信判据(MDLAC)的建筑工程结构健康损伤监测识别方法,在损伤力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建筑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程,将工程结构损伤演化问题转化为数学线性方程进行求解,实现了对工程结构的损伤进行准确定位,判断和量化出了工程结构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振动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几年来桥梁结构早期损伤识别技术的方法,对各种桥梁结构早期损伤识别的方法进行了评述,讨论了各种方法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指出了结构早期损伤识别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亮 《山西建筑》2009,35(27):298-299
简要介绍了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发展和当前研究现状,对桥梁各类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展望了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以期进一步提高损伤识别的精度并将其成功运用到工程实例中。  相似文献   

12.
结构损伤识别的一阶曲率模态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在其建设-使用-退役这样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出现损伤和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将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所以,了解损伤、发现损伤以及进行维修加固十分必要。从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指标法入手,提出一阶曲率模态比值,并用ANSYS对一钢筋混凝土单跨简支梁进行了数值仿真。重点研究了单处损伤情况下,结构损伤程度的识别,得出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复杂应力状态下铸钢的受力性能,对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巨型钢框架铸钢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原型结构跟踪测试,得到了节点表面各测点的应力分布及测试值。利用AUTOCAD软件建立试验铸钢节点计算模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不同受力状态下节点的弹塑性计算分析。通过比较测点实测应力值和计算分析值,两者吻合良好,由此可以推断铸钢节点内部应力分布及大小。最后对铸钢节点的受力性能和安全性做出了评价。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该铸钢节点安全可靠,具有充足的强度储备。  相似文献   

14.
隧道工程中的壁后脱空病害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针对盾构隧道中脱空损伤问题,研究了盾构隧道在脱空损伤下其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摄动理论分析,建立表征脱空损伤系数η,并结合δ函数的性质,推导了脱空损伤下盾构隧道的模态特征解析式,并引入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数进行损伤定位。最后以上海地铁某盾构隧道为例,对无脱空损伤、脱空损伤条件下进行摄动理论分析及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采用摄动理论分析还是有限元分析都能较好地对脱空损伤进行动态演化分析,同时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数也能够较好地对脱空位置进行定位,可为基于动力特性的隧道脱空损伤识别和动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多孔砖砌体结构,分别进行了理论计算、有限元分析及其基于特征值实现法(ERA)的模态实验分析,通过对比表明3种方法分析的结果较为吻合,说明了识别的结果的正确性。根据识别出的频率,得出了损伤前后的变化规律,说明随着墙体的开裂,刚度迅速下降,极限荷载以后刚度衰减趋于平缓,表明损伤识别分析结果与多孔砖砌体压剪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国家体育场焊接方管桁架单K节点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考察构造复杂的国家体育场焊接方管桁架单K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进行了两个典型节点的1∶3缩尺比例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节点强于杆件,节点的极限承载力都能达到设计荷载水平的2倍以上,且节点区范围内的板件未观察到局部失稳或断裂现象。有限元分析能较好地模拟试验现象。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证明,节点区的板件局部加厚和内置加劲肋等加强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a six‐story welded steel moment‐resisting frame instrumented by California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Several earthquakes had shaken the building, and its response of strong motion data recorded during the earthquakes were made available. In particular, the Whittier Narrows (October 1987), Sierra Madre (June 1991), Northridge (January 1994) and Chino Hills (July 2008) earthquake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studies reported here.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apability of input–output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s, namely eigensystem realization algorithm with data correlation, and observer Kalman filter identification, in identify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office building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strong ground motion. It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to extend the above system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to near‐real‐time estimation of the building response under future earthquakes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likelihood of brittle damage in welded beam to column connections. The mod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spectral analysis and the deterministic‐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identified modal parameter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设项目为背景,设计出一套空间自平衡加载装置,对工程中采用的2个复杂相贯节点进行足尺静力加载试验。在设计荷载作用下,节点处于弹性状态;在极限荷载作用下,主管发生明显变形,但节点极限承载力远高于设计荷载,失效模式表现为延性性质。同时,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节点进行弹塑性非线性分析,将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探讨几种主管加劲肋形式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心设置一块加劲肋最为有效,既能提高节点极限承载力,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施工便捷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用应变模态对结构损伤进行分析的原理及损伤识别与定位的方法。以悬臂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因结构损伤引起的自振频率、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应变模态对结构局部损伤的反应敏感,是对结构进行损伤诊断的较理想的损伤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役建筑物群体与单体震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群体和单体预测的概念、适用范围、使用的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并通过算例说明群体和单体预测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所表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