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更合理地确定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根据海底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岩土力学理论分析,建立了不同海底土层下的隔水导管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根据隔水导管承载力计算模型,结合海上钻井隔水导管现场施工过程中不同的工况特征,建立了隔水导管最小下入深度计算模型。理论模型在渤海QHD32-6和SZ36-1油田进行了应用,得出了隔水导管底部承载力随入泥深度的变化曲线,进一步确定出隔水导管的最小入泥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研究成果将为海上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的选择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部海域常规探井简易水上井口前期普遍采用248;762 mm×25.4 mm大尺寸隔水导管,作业成本较高。从隔水导管桩土承载力、海底土浅层破裂压力、极端海况下隔水导管强度等方面分析248;508 mm×25.4 mm隔水导管稳定性。结果表明: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为45 m时,能满足井口承载1 000 kN要求; 极端海况下隔水导管能满足强度要求,在水面及泥线下2 m附近出现最大弯矩与应力,泥线以下10 m后应力较小。现场应用表明,乌石海域采用248;508 mm隔水导管可实现后续安全钻井作业,相比248;762 mm大尺寸隔水导管方案,可降低作业工期与费用。 相似文献
3.
在北部湾盆地,油气开采设备需满足百年一遇的台风海况要求。常规探井普遍采用一开双眼,并将248;508 mm套管作为表层隔水导管,下入248;508 mm和248;339.7 mm复合套管,较难保障固井质量。为提高固井质量,并进一步节约工程投资,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隔水导管稳定性分析模型,探究了水深、隔水管外径、壁厚等因素对简易井口隔水管井口允许载荷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主控因素强弱顺序为:外径> 壁厚>钢级>水深>井口高度,且外径对井口允许载荷的影响远大于其它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乌石海域探井隔水导管进行优化研究, 在非台风季节时,实现了新型小尺寸套管作为隔水导管在北部湾W井的首次应用。该隔水导管优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后续探井的井深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作业时效、降本增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Abstract The yields and the qualities of light oil can be improved markedly with the two-stage riser FCC technology (TSRFCC)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wo-stage cracking, regenerated catalyst in relay, larger catalyst-to-oil ratio, short contact time, and flexible operation. In 2004, the TSRFCC technology was applied in Yumen Petrochemical Factory. After the revampment, although the feedstock processed was heavier and worse, the liquid yield still increased, the dry gas yield dropped, and the qualities of light oil were improved. While the operation of TSRFCC is much more flexible, the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conditions was also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i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6.
7.
8.
9.
鉴于很少有人对钻井隔水管横向变形和弯矩进行研究的现状,通过对深水隔水管海洋环境载荷分析,获得了波动载荷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张力比与船体偏移量对隔水管横向变形和弯矩的影响。建立隔水管模型时忽略波浪的动载效应,按准静态方法处理波浪载荷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顶部张力比增大,隔水管横向变形减小,且最大横向变形处于隔水管的中间部位;近海平面区隔水管弯矩受张力比的影响小,在深水区随着张力比增大,隔水管弯矩减小,变化幅度较大;随着钻井船偏移量增加,隔水管横向变形增大;近海平面区隔水管弯矩受钻井船偏移量影响较小,深水区隔水管弯矩随偏移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发育有与华南陆缘陆相中小盆地相同的基底,大体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渐新世断拗过渡及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3大演化阶段。受神狐、珠琼、南海以及东沙4次成盆事件影响,盆地东南部福山及迈陈两凹陷发育了4期断裂,形成了NE、NEE与NW共3组优势走向断裂体系,构成了上、下2套构造层;凹陷中断层组合为花状、叠花状、花瓣状、花丛状4种形态,构成了基底掀斜走滑、基底伸展多米诺与盖层伸展拆离、盖层滑动牵引等4种样式;福山凹陷演化表现出有明显的非对称拉伸过程,中部发育有NE向构造转换带。盆地东南部发育的第Ⅳ期近EW向断裂体系是两凹陷今控藏控油的主要断裂体系,由此优选福山凹陷中部鼻状构造带及东南陡坡断阶带作为盆地东南部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