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松辽盆地北部兴城地区深层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不能获得理想的成像效果。虽然区域构造与火山岩的复合发育区的基本轮廓可被识别,但陡倾角地层的反射成像不清晰,火山岩地层边界模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断陷地层的速度结构复杂,常规叠后时间偏移不能使反射波正确归位,需要使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能实现复杂目标区的高精度成像。分析了该区的地质概况、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难点,指出速度建模是关键,并给出了相应的建模对策。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这样的建模方法对该地区有效。  相似文献   

2.
叠前偏移技术在大庆探区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拉尔盆地属于断陷盆地,断层发育,断块复杂,速度横向变化大;松辽盆地深层资料复杂,断层接触关系不清楚,火山岩特征不明显.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海拉尔盆地的巴彦塔拉、铜钵庙南工区和松辽盆地的丰乐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并与常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叠前深度偏移结果在构造信息和能量信息上均优于常规处理结果,经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后的剖面,断层成像清晰,归位准确,地质形态更细致.  相似文献   

3.
叠前深度偏移的应用范围和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叠前深度偏移解决地质成像的应用范围,从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的基本概念出发,并给出了两个量板;从水平相对误差和垂直相对误差两方面给出了对何种地质构造的成像需使用深度偏移。深度偏移着重解决倾斜的、速度横向变化的地层以下构造的成像问题。结合了波动理论和射线理论的观点,引入一种基于拉东—高斯射束原理的深度偏移方法,这有助于解决我国陆相沉积构造的成像问题。深度偏移成功的关键是建立精确的地下速度模型,所以在文中还分析了多种速度建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问题的重要技术。高质量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依赖于高精度的深度 速度模型。常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不仅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叠前地震数据 ,而且迭代建模过程较长 ,从而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我国东部老油区钻井较多的特点 ,提出测井约束建模法 ,此方法利用已知声波测井、VSP等资料中的低频速度信息 ,帮助处理人员建立初始的宏观层速度模型 ;再根据叠前深度偏移之后 ,深度剖面上的主要层位应与测井中相应层位的深度值一致的约束条件来修正层速度模型。通过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应用证明 ,该方法实用有效 ,能够在缩短叠前深度偏移周期、节省机时费用的基础上提高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质量 ,使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东部深层勘探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叠前深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从原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地震偏移技术的发展,指出了不同偏移技术的差异,对叠前深度成像技术中的速度建模准则、成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速度建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叠前深度成像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实例与常规叠前偏移剖面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叠前深度成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叠后偏移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深层火山岩构造时间偏移成像精度较低和构造形态畸变等问题,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应用于徐家围子、兴城北等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完成了技术储备工作。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在深度域解释、速度分析模型的建立、时-深转换以有深度域成像和模型的验证中提高成像质量,能够将地质学家的区域地质概念与地震成像、速度建模相结合,彻底查清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所遇的断层阴影、火山岩、礁石、气柱以及横向速度的微变化等,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地下构造形态。作为地震资料精细处理的新方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为准确布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由于边界大断裂的存在,基岩速度较高,而凹陷内部断裂下降盘的沉积岩速度相对较低,存在速度的横向变化,常规时间偏移资料很难得到准确的地质信息。针对泌阳凹陷陡坡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实用有效的叠前深度偏移流程。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剖面较之叠后时间偏移剖面品质有较大的提高,偏移归位准确地质体的成像整体上有明显改善,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解释的目的层层位与实钻结果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由于边界大断裂的存在,基岩速度较高,而凹陷内部断裂下降盘的沉积岩速度相对较低,存在速度的横向变化,常规时间偏移资料很难得到准确的地质信息。针对泌阳凹陷陡坡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实用有效的叠前深度偏移流程。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剖面较之叠后时间偏移剖面品质有较大的提高,偏移归位准确地质体的成像整体上有明显改善,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解释的目的层层位与实钻结果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某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伍宝  周腾  赵改善 《石油物探》1999,38(1):1-8,20
介绍了VIEWS地震速度建模,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流程以及某地区A、B两条地震测线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过程,包括初始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速度分析及模型修正,深度偏移成像处理等。并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及其转换的时间剖面与叠加剖面,叠后时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勘探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已成为地球物理领域高度关注的技术之一。特别是随着高效率计算机并行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何使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更好地为复杂构造、岩性和地层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服务已是当务之急。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文中基于高精度三维局部扩展的Born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了方便实用的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东濮地区的实际成像处理中,通过与时间偏移成像的结果相对比,进一步体现了叠前深度偏移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的首选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成像难点,并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即剩余静校正技术、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参数选取,展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深度成像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有利于构造识别。  相似文献   

12.
在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获得的深度剖面,可较好地反映实际构造形态。但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山地复杂构造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周期长,成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发展的需求。两步法地震深度成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成像方法。第一步在时间域里归位,采用叠后时间偏移或叠前时间偏移,对叠加剖面上的横向畸变现象(回转波、绕射波、断面波及倾斜反射波)进行偏移。第二步在深度域里归位,在偏移时间剖面上,建立有井约束层速度模型,通过变速时深转换,实现纵向归位,纵向上消除受速度"上拉效应"形成的假背斜和假高点,最终获得能真实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深度剖面。该项技术已在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模型正演技术在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龙门山前缘构造非常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带构造形变强烈,构造幅度大,地层倾角陡,断块发育,地震波场复杂,速度横向变化大,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成像效果较差.利用已有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正演模拟分析,从而指导叠前深度偏移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达到了复杂地表下复杂构造精确成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将模型正演应用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成像的方法对于提高地震资料处理的成像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海A 油田地层的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对其断层和裂缝的预测较为困难。采用近年 发展起来的双反射偏移技术,对该油田开展了断层和裂缝预测。双反射偏移技术以精细处理的三维地震 炮集资料及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速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双反射偏移速度扫描和偏移孔径分析,进一步 精细化速度模型,实施双反射偏移处理,获得断层和裂缝成像的三维数据体。通过对双反射偏移数据体及 其解释结果,以及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其沿层相干、倾角、振幅等属性,常规地震构造解释结果和钻井、测井 等信息进行联合解释,可了解并获得该油田断层和裂缝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双反射偏移技术不仅可以预 测与常规地震认识相一致的断裂系统,还可以有效分析根据常规地震资料难以预测的断层、裂缝及岩性 的突变界面。  相似文献   

15.
深水崎岖海底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的必要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深海区域崎岖海底会造成地震波传播速度横向剧烈变化,从而导致时间偏移剖面中构造形态严重畸变,成像效果差。利用理论模型讨论了用常规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及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解决深水崎岖海底地震成像问题的有效性。通过对深水模型数据各种偏移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常规时间偏移和叠后深度偏移均不能解决崎岖海底地区地震成像问题,而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证实了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16.
蒙特卡洛法速度谱的自动拾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蒙特卡洛速度谱的自动拾取采用一种非线性优化的快速方法,所得叠加速度的精度可以满足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加的要求,转换为层速度后可用于叠前深度偏移成象,在给定初始速度模型前提下建立优化目标函数。采用蒙特卡洛非线性优化算法,以最大相似度量准则在考虑实际地质条件前提下给出速度约束条件,对初始速度模型加以扰动,自动寻找速度谱中叠加能量的全局最优解,从而获得合理的速度模型。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的应用结果表明,自动拾取速度谱比常规的人工速度谱解释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SUN Ultra60机上,仅需1h即可完成2000km的地震资料的速度谱拾取任务,而且所获得的速度模型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转换所得的层速度模型用于叠前深度偏移后,获得了满意的成象效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内盐丘众多,盐丘厚度大、形状各异,从而改变了盐下反射能量的分布,进而导致盐下目的层构造不能正确成像。本文在比较叠前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效果的基础上,确信只有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是解决研究区内盐下构造正确成像的惟一途径。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实际资料应用效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使复杂盐丘下目的层准确成像,消除高速盐丘对下伏地层的上拉效应。钻井标定结果也证实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解释的盐下构造真实可靠,提高了钻探成功率,降低了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8.
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速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叠前深度偏移能够使复杂构造准确成像,通过对比Kirchhoff积分法和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优缺点,给出叠前深度偏移实现过程中的数据准备、时间域模型建立、速度模型建立及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选择。利用Kirchoff积分法能够对目标线进行多次迭代优化速度的优势,获得准确的速度—深度模型,用2种偏移方法对研究区的不同资料进行偏移。应用实例表明,2种方法对复杂构造都能够准确成像,但对信噪比的依赖程度不同,在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区域波动方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信噪比极低的区域,Kirchoff积分法更具有优势。经分析得出不同偏移方法对采用速度模型的精度要求不同,在具有不同信噪比的地区得到的成像结果表现为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潜山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孤西潜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埋藏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准确成像困难。采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孤西潜山带的连片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对各区块数据在频率、相位、信噪比和覆盖次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归一化、匹配滤波和剩余能量补偿等处理;基于叠前时间偏移进行了速度分析,参考井速度和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了初始速度模型;对偏移参数进行了测试和选取,采用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偏移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提高了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成像质量,断层和潜山内幕反射清晰,层位深度与钻井深度吻合较好,发现了新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20.
论反射地震偏移成像   总被引:53,自引:14,他引:39  
对反射地震偏移成像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探讨,并对各种偏移方法如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和它们之间在地质效果上的异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当前的地面观测记录的质量条件下,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它们都有应用价值,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今后的方向是发展和完善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偏移成像方法。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