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材料而进行的绘画创作.漆画的技法也丰富多彩,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工艺技法.黑陶艺术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曾失传四千多年.后经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终在1987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近年来陶艺家在传统黑陶制作的工艺基础上,借鉴汲取其他门类的工艺技术在黑陶装饰的应用,使其艺术形式趋于多元.本文通过应用漆画工艺与黑陶工艺技法相结合,所产生的装饰效果、艺术语言进行探索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许燕 《江苏陶瓷》2014,(4):56-56
将紫檀这种优质的硬木木材融进具有古老历史文化价值的紫砂壶设计中,再运用独特的壶器制作工艺,造就了凝聚独特文化、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本篇以"紫檀提梁壶"为例,考析集名贵紫檀用料与紫砂用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和审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3.
赵振  李亮 《中国生漆》2022,(3):14-16+45
本文主要评论《漆彩鎏金——宁波非遗漆艺与高校教育传承》一书面世的意义与价值。宁波非遗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彰髹漆艺、骨木镶嵌等工艺所代表大漆艺术是宁波传统造物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宁波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笔者以宁波非遗漆艺的历史溯源、特色和材料介绍以及制作流程为切入点,对如何教育并传承宁波非遗漆艺进行研究论述,并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艺术陶瓷世界里,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工艺技术和审美意蕴,谱写着独特的艺术篇章。我国历代优秀的紫砂壶作品,都是陶艺人在继承传统紫砂壶工艺,并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成的。陶艺人从材质的运用、制作工艺、造型艺术和壶器个性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作出材质、形象、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相统一的茶具。  相似文献   

5.
雌黄、雄黄、藤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日本精制漆分为透漆和黑漆两大类,每类又分为无油和有油两小类,各小类又根据原料配方、工艺、用途等分为多个品种。其中以透漆中的透明推光漆(日本称之为研出梨地,梨子地、梨地漆等)最为烩炙人口,为我漆器艺人最为欣赏、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它与我国产之透明漆不同之处在于它泛黄光而不是泛红光,对比之下颜色特浅,更为透明,可察能体现和发挥漆器技法的独特艺术效果,是配制色漆,制作变涂(斑文填  相似文献   

6.
钧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术,在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钧瓷的定义、起源与历史、制作工艺、特点,以及在文化、艺术和生活中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钧瓷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夹纻,又称为脱胎或干漆,是中国漆工艺中最为独特的技术之一。以夹纻工艺来制作宗教造像在汉唐时期变得流行起来,但唐代至今已逾千年,能流传下来的夹纻造像数量十分之少。本文便以流入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夹纻佛像为讨论对象,探讨这尊夹纻佛像的造型特点及以其为代表的唐代夹纻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漆》2016,(4):8-9
楚汉时期,大部分漆器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本文通过调查对楚汉漆器进行研究,楚汉的漆器工艺比较古朴,大部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造型给人古朴的感觉,在漆器的痕迹上就能看出是纯手工工艺品,颜色搭配主要是黑色及红色为主,素雅简洁,在线条的刻画上比较飘逸和精细。通过分析楚汉时期漆工艺的特点可以看出,楚汉时期的漆器在我国是传统艺术的瑰宝,由于传统观念与当前设计存在着不可或缺的联系,所以传统的观念虽然较为古老,但是现代设计师依然会继续研究其工艺价值。主要目的是从中汲取艺术思想并且为当今所用,继续发扬传统的漆工艺特点以及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赋予一定使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漆画艺术发端于具有8000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漆艺.这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焕发全新的光彩,现代漆画,从传统漆艺当中脱颖而出,漆材料那无以伦比的材质美感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这是任何绘画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重点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漆工艺中选择箔料工艺来谈论,传统漆艺到漆画的演变,从历史原因和漆画发展的前景需要,充分证...  相似文献   

10.
两个漆瓶     
<正> 明代永乐年间,成祖皇帝朱棣(1403~1425年在位)令人在自己皇室所属的工场制作了两个漆瓶。漆瓶高只有15.3厘米,木胎表面以数道赭红色漆为底,其上涂有60~70道色泽鲜明的红色漆,并雕刻着花草图案。刻痕深至赭红色底漆,艺术技法炉火纯青。由于当时我国漆器工艺水平很高,加之做工精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13.
14.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5.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6.
阐述并比较了几种加压设备在乙炔加压清净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The miscibility of various amorphous polybutadienes with mixed microstructures of 1,4 addition units (cis, 1,4 and trans 1,4) and 1,2 addition uni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udies here involved optical transparenc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mall angle light scattering. It was found that a 90 percent (cis) 1, 4 addition polybutadiene was immiscible with high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butadiene. Reduction of the 1,2 content to 71 percent induced an 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UCST) with the cis 1,4 polymer. Polybutadienes with 50 percent and 10 percent 1,2 contents were miscible above the crystallin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the cis 1,4 polybutadiene. Immiscibility of the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mer was also found with a 10 percent 1,2 polybutadiene. The latter polymer also exhibits an UCST with the 71 percent 1,2 polymer.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s of polybutadienes of varying micro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唐蕾 《粉煤灰》2013,(5):5-6
以F类粉煤灰为例,详细介绍了测定粉煤灰中烧失量的步骤、计算数学模型、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以及各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都是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s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purification on a single passage of viscose through porous ceramic corresponds to the result of a two-stage filtration of it in industrial filter-presses with standard fillings.Kiev Combine. Kiev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ranslated from Khimicheskie Volokna, No. 3, pp. 20–22, May–June, 19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