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13,(4)
《聊斋志异》中人物的名字,不仅是人物区别与他人的标示,同时也传达出蒲松龄对笔下人物的评价,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和价值趋向,以及其独特的审美情趣。蒲松龄笔下的人们命名,尽显了他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丰富了《聊斋志异》的人物命名艺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正>"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之所以有研发核潜艇的"功夫",源于他记录进出潜艇的每一个物品的重量的"工夫";蒲松龄之所以有写出《聊斋志异》的"功夫",源于他"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的"工夫";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有摘下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功夫",源于十几麻袋的稿纸、四千多天的积累和一百多个月的推算的"工夫"。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3)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媚的形象,女性形象大多兰心惠质,而男性则多以刚毅伟岸形象示人。在为数不多的男鬼形象中,最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当属王六郎。王六郎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待人真诚。他虽为鬼,却食人间烟火;他虽为神,却知体恤百姓。蒲松龄塑造王六郎这个形象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世的丑陋,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
蒲松龄(1640—1715)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具有"中国小说之王"的称号,其《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在不同作品、情节和人物上不断变化或局部变奏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具有灵活的艺术手法,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本文主要通过对蒲松龄俚曲曲牌《耍孩儿》进行分析,探析了蒲松龄俚曲曲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本文通过对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认为这些人物形象在蒲松龄的笔下都具有外貌内化与心灵外化的特征,蒲松龄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具有独创性的,是值得我们当代叙事理论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9):29-3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的狐鬼花妖形象。其中,翩翩是一个融入了蒲松龄深情和理想的艺术形象。她崇尚自然天性、独抒性灵、超凡而脱俗。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翩翩最终归于虚幻,芳踪难觅。这也预示了蒲松龄美好梦幻的破灭。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是一门很见功力的艺术。写 得可看容易,写出自己的风格不容 易,写出一种耐人回味的新境界来更不容易。严太平先生经过几十年艰辛探索,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也写出了耐人回味的新境界。2001年9月25日,严太平先生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展,他的书法理论研究新著《书法技艺》也即将由出版社出版问世。 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得力于一个“悟”字。几十年的韦法生涯;严太平先生不仅仅是“艺海无涯苦做舟,虽然他在韦法研习与创作的路途上倍尝艰辛,历尽磨难。他更注重在学习与创作中用自己的眼光发…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2)
《聊斋》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堪称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内容丰富,情节离奇,写到了许多狐鬼花妖的故事。其中的人狐故事模式堪称经典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聊斋》人狐相恋的故事三十九篇,这些故事大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和特点。本文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用精神分析的视角进行剖析,得出结论是因为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以及其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4):14-18
《聊斋志异》写了各式各样的鬼,学人亦多有品评。但其中的“鬼书生”,做为一个群体,却鲜为人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群体的鬼书生,既有突出的共性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性格。它们表现出的那种“科举情结”,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广大读书人的悲剧。“鬼书生”们的身上显然有着蒲松龄的自况,它是蒲松龄刺向科举弊端的利剑,也是《聊斋志异》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组群像。  相似文献   

10.
主编推荐     
《Planning》2015,(2)
<正>或许是生在山东的原因,女作家王秀梅显然对短篇小说大师蒲松龄敬慕有加,为向蒲老先生致敬,她因此选取了《四十千》来为自己的新小说命名。蒲松龄的《四十千》讲的是因果报应,完全是传统道德和文化范畴里的东西,而当代作家王秀梅意欲表达的取径则更为复杂和微妙,在人性上有更深入的探索和考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5)
《聊斋志异》中有人物七百之多,作者蒲松龄对其中的六百多人给予命名。其各种各样的人物命名不但是人物之间区别的标示,而且也反映出蒲松龄对其笔下人物的评价以及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聊斋志异》人物命名艺术的探析,能够让我们对其作品的思想及艺术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砒霜和牛     
《Planning》2021,(2)
<正>冯杰的文章我一向喜欢读,喜欢他的笔墨,喜欢他的性情,喜欢他的趣味。写文章的人多,写得好的也多,但写出自己文本的不多。我常常想,文章这个东西,性情趣味知识不过门槛,真想写出大天地,文本必须解决。我们读《史记》觉得这是司马迁独有的笔墨,读《琅嬛文集》,觉得这文章张岱独有。而冯杰恰恰是有独特文本的人。读到冯杰近作,想起往事。前些年秋天在九华后山,正午,峰高月明,透明。透明的月如损了半边的古玉盘,土沁在焉。月离太阳两丈余,淡云系着。山里芒花一片,触目白茫茫。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1)
<正>当编者写下这个题目时,心里想的其实是《当我们谈论写作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个曾一度在小圈子里潜行的卡佛式标题。曾经听一作家说过,几乎所有试图定义与阐释写作的人都会遇到一个悖论,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你在正面,人家就可能站在反面,反其道而行之,一样能写出好的,甚至是伟大的作品。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的文学天才,十三岁就能写历史剧,十五岁就能写长诗,十八岁出版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譬如诗人兰波,小说家萨冈。也有的作家是步入了中年甚至更晚才开始写作,譬如写出了《断背山》的安妮普鲁,写出了《离岸》的菲兹杰拉德。无论是早慧,还是晚熟,对于文学来说,都没有鲜明的标识,兰波十七岁写出的长诗《醉舟》,与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设信息》2011,(2):44-47
当二千多年前,柏拉图写出著名的《理想国》时,也许想不到他的哲学思想会给几百年后一个叫马可?维特鲁威的古罗马建筑师提供灵感。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里,他理想中的城市要占据有利的地形,拥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要有便捷的道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城市布局呈八角形,中心是广场和庙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9)
儒道互补作为两千多年来贯穿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影响了无数文人和文学作品。蒲松龄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也将儒道互补的思想寄寓在《聊斋志异》中。辛十四娘作为其中的典型形象,完整的展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与道家的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4)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辛十四娘》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的人妖情缘,也细致刻画了人妖之间、人人之间以及妖鬼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狐妖辛十四娘与士子冯生之间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整篇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大理石之美     
铁栗 《石材》2002,(11):40-41
少年时读《聊斋志异》,看到蒲松龄先生描写的点苍山,我以为那是一座鬼魂世界里的峰峦。后来随父母“支边”来到大理,才知道点苍山不仅是一道真正的人间美景,而且那其中还蕴藏了很多的稀世之物。名贵的苍山杜鹃和蝴蝶自不必说,单是那闻名遐尔的大理石,随便拾来一块就能使你看得陶醉。 欣赏大理石的精美与神奇,我时常想起蒲松龄的那份浪漫:“张牧过点苍山,拾一圆石经寸,明于水晶。映月视之,则有绿树荫,荫下有一女子,坐绳  相似文献   

18.
马宗林同志是南墅石墨矿的司机,他出身于贫农家庭,1958年参加工作。近几年来,由于该同志认其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经常以张思德、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来鞭策自己。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以后,懂得了为谁而活,为谁劳动;我一定要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这不仅是马宗林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后写出的真实思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11)
<正>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圣九年,沈括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所以沈括常说自己"出自寒门"。沈括学识渊博,他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他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是一部涉及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相似文献   

20.
李炜平 《现代装饰》2007,(1):26-127
本作品最初的取材来自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小时候看电视剧《聊斋》带来的种种惶惑和神秘,以及生活在小镇老城区里听到的种种玄乎的传闻,总是给小小心灵很多很多的奇思异想,让那些感觉一直醍酿。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在谈聊斋,只是换了一种语境,换了不同的说法而已。画中情境也一如童年时午后那种恍然虚无的感觉,只是物什器具来了个时空的转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