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环境修复理论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思想源头被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是中国古代先哲张载正式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很多人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当作解决当下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金钥匙与灵丹妙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是古代先贤们的宇宙观、全息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论文从宗教的天人合一、政治的天人合一、科技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及生态哲学的天人合一等几方面,研究了天人合一的本来含义,进而讨论天人合一的本意与天人合一的当今之用。研究认为人类应该运用科学技术研究、了解、熟悉、掌握自然规律,让自然为人类服务,有限度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利用自然。  相似文献   

2.
以其独特的形制格局、异彩为人瞩目。域、“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发展始终的哲学观念的体现。历史上在城市规划、始终没有摆脱自然,识。和建筑企望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是伴随着天人合一思想自身的发展和成熟而实现的。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家天人合一观、一观及民间风水天人合一观等。一思想,会思想主潮和学说中,筑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相近的。盼天合于人的理想,一恰当的。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的宇宙自然观或时空意识来实现的。种宇宙自然观或时空意识相联相关的则常常又是古代中国人的天地崇拜及祖先崇拜观念。古代中国人在实施其建造行为…  相似文献   

3.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13,29(1):76-78
风景园林主要是阐释人们自然观的技艺,自然—文化关系构成了风景园林艺术的核心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存在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2种彼此对立的自然观。为了树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观,需重新审视风景园林理应表达的自然—文化关系,一方面要继承天人合一观崇尚的自然思想,主动地适应自然和欣赏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发扬天人相分观崇尚的科学精神,能动地利用自然为社会服务,通过在改善国土自然风貌和城乡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风景园林学科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4.
尹东衡 《山西建筑》2008,34(17):74-75
从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臆念化与精神性、追求意境与追求形式完美、政治色彩与市俗色彩等方面比较了古代的中西方建筑文化,以帮助人们从东西方建筑文化中吸取精华,培育出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建筑活动从一开始就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建筑的目的,从狭义上来讲,是为人类抗风雨、御寒暑、防侵袭,是以房屋为中心。其中柱子、屋顶及墙面,为建筑基本元素,从广义上来讲,其目的是环境。它包含了所有人类居住环境的课题,大到一个城市的设计小到某一特定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树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自然观,是一个建筑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 中外建筑创作的自然观 1.1 “天人合一”——中式创作的特性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流水别墅是赖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充分反映了赖特的自然观。该建筑传入中国之后,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其自然观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文章却认为,赖特的自然观有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残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为指导,从"天"的角度来说,要"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从"人"的角度来说,园林建筑必须以"景有尽而意无穷"为诉求.现代园林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健康宜居的环境,正是由此而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来发展现代园林.  相似文献   

8.
风水的有机自然观对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遭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7,(7)
中西方传统住宅的形式各不相同,中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对封闭和遮挡;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要求通敞明亮,具有开放性。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住宅的比较,理解它们所体现出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0.
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川纪章以共生哲学深化表现他的改造西方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意志。共生哲学在黑川纪章以前的思想中,表现为新陈代谢和变生,共生哲学则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的表述。共生哲学的基本内容是: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和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2)
风俗、文化、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古代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古建筑崇尚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向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发展,而西方古建筑更具自由、开创进取的精神,借助建筑展示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文章以古建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西方建筑在审美风格、形体审美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和谐对抗差异、空间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2.
郑光复 《华中建筑》1998,16(3):130-135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点、理论本源。中西都葆有的史前特点,竟深具现实意义。欧洲传统民居以阿尔卑士为界,中国文明有二源。欧北中南、欧南中北,分别相似又各不同,而深蕴文化内涵。各种差异中影响深远的是:西方征服自然,中国求人与自然和谐。近现代民居发展中的深刻意义,远远超过民居自身,却被学术界忽视,更加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安源 《中州建设》2013,(19):48-51
建筑对历史的诠释,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方式或手段。而纵观中国历史,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本土的哲学观,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定势与终极追求,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将建筑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的文化母体。  相似文献   

14.
论证了欧洲17-20世纪园林景观与西方《神谱》及古代哲学思想的衍生映射关系,揭示了隐含于景观形式表象中深刻的文化机理与哲学脉络。首先,阐述《神谱》中的自然演化观、命运观对西方古代哲学本原论思想的重要影响,以及这些哲学基因对于欧洲17-20世纪园林形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揭示西方古代哲学两大主要思想阵营对欧洲17世纪古典园林和18世纪自然景园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最后,论证近现代语境下,哲学流派的多元与分化对19-20世纪欧洲景观设计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2007,(7):92-93
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之一,所以建筑之于我,是神圣乃至神秘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对建筑的认知模式——重综合、重整体。建筑应当追求宏观整体、自然和谐,建筑创作应当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  相似文献   

16.
传统聚落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国军  彭刚 《山西建筑》2005,31(13):15-16
从聚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界域性与中心性等方面,阐述了传统聚落文化为自然的人文精神,并对现代人居环境作了分析,探讨了传统聚落的文化精神最终仍会回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特征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也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特征。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可以总括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直观的,非理性的;二是社会伦理的,有诸多约定俗成的“意义”;三是其艺术特征,即与宗教及民俗文化相结合,是程式化的。从理性来说,人对于色彩,可以用“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来感受和分析,但这些都是西方的理性的色党原理;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认识并非如此。中国古代往往把色彩单一化,即以色相作为基本的色系列。例如把灰色也列人色相之中(西方的灰色意味着色的纯度等于…  相似文献   

18.
马赛克艺术起源于欧洲古希腊时期,在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随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上海市,随后100年里建筑马赛克装饰发展迅速。本文以上海市近代建筑马赛克装饰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西风东渐下的发展变迁过程,剖析中西文化差异、时代背景、本土文化等因素对马赛克装饰演变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遭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  相似文献   

20.
冉鑫 《山西建筑》2010,36(19):347-348
通过对比东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论述了"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与基于现代科学的"自然"概念的差异,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出应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理解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