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食品工业》2006,(6):38-42
“爸爸做饭又快又好吃,我可爱吃爸爸做的饭了。” “嗨,大家好,我叫杨美慈,我要向大家介绍我的爸爸,他做的饭可好吃了,还特别快。每次爸爸、妈妈把我从幼儿园接回家,我和我的娃娃玩一会儿,爸爸就把饭做好了。我爱吃爸爸炒的肉肉,很嫩,也爱吃爸爸做的鱼。娃娃也说爸爸做的饭好吃。”  相似文献   

2.
鲁杰 《饮食科学》2008,(2):25-25
皓皓刚过完3岁生日.身体、智力发育一切正常.只是特别黏人。11个月前.皓皓由妈妈带着。这之后.妈妈上班了,皓皓白天由奶奶带,妈妈晚上下班后再来接。皓皓对妈妈和奶奶都比较依恋.曾经有一次.皓皓在奶奶家玩儿得挺高兴.不想跟妈妈走.经妈妈和奶奶反复劝说后他也不动心,妈妈就回家了。可皓皓睡觉时突然要找妈妈,哭着喊着要找,一口一个“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害得奶奶只好打电话告诉妈妈来接。没料到,被妈妈接回家后.皓皓又想奶奶了.妈妈又讲道理,又哄,又吓唬,可都没有奏效,只好又送回奶奶家。  相似文献   

3.
川南盛产黄豆,农家平日里来客,豆花便成为上好的待客连肴。川南多山,故交通极为不便。许多山区百姓上街赶场都得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地走几十里的崎岖山路,交换农副土特产品极为不便,加之山区小镇人口不多,除了三天一“场”之外,平日里街上也没啥可买可卖的。山区人家来客大多就只能自己动手制作豆花招待客入了。川南豆花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叙永县江门镇之“荤豆花”最为有名。相传,这“荤豆花”最早还是一老妇无意中所创。一次她用家里泡了两三年的泡青菜煮汤,汤都快做好了,这时忽地想起还有中午吃剩的几片由和一碗豆花,便…  相似文献   

4.
走入超市中,在琳琅满目的果汁饮品货架前徘徊,又逢炎热的夏季买什么饮料消暑呢?突然,眼前一亮,我发现了由华邦公司出品的酸梅汤,这酸梅汤实为消暑最佳饮品,而且买回家去,老人爱喝,宝宝爱喝,全家都喜欢,想想那酸甜可口的滋味,就是它了!说起酸梅汤,还真可谓历史悠久。我国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汤,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也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料。“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这是清朝郝懿行写的《都门竹枝词》。绘出了一幅市井消夏图,道出了当年百…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每天再忙,也不忘提前泡壶茶,让下班回家的父亲第一时间喝上。那时虽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善于精打细算的母亲总是想法设法从牙缝里挤出钱,给父亲买上二斤茶。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但是酷爱茶,并且喜欢喝浓茶。一壶茶,沏到第三次,便嫌其清淡乏味倒掉重沏,为此母亲没少唠叨他浪费,不会过日子。可是父亲根本不在意母亲说什么,依旧我行我素地泡酽茶,喝浓茶,母亲也一如既往地每月给父亲买茶,这已经成了我们家每月固定的开销,雷打不动。望着父亲喝茶后心满意足的神态,母亲脸上也缀满幸福的笑容。回想起来,在那经济匮乏,温饱尚不能全部解决的年代里,喝茶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真的是奢侈品。当时商店不像现在什么茶都有,唯一能买到的就是花茶,并且是茉莉花茶。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茉莉花茶色泽黑褐油润,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喝后特别解渴。在外疯玩渴了的我们,回家后往往不管是茶还是水,端起来就喝。刚开始喝到嘴里就吐,觉得茶苦且涩,比吃药好不了多少,喝的次数多了慢慢地感觉到茶水不再那么苦,也不再那么涩了,再后来竞也闻出了茶香,品出了浓郁醇厚。就这样,一家人被浓浓的茶香包围着,其乐融融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喜爱上了茉莉花茶。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身体就很差.伤风感冒是经常的事。因为家境不好.母亲拿不出钱送我去医院治病。每到这时,母亲就会说:“看来还得用老法子。”我知道.母亲所谓的老法子.就是给我做上几碗面片汤。吃上几碗母亲做的面片汤.发过了汗.病就会好一大半。  相似文献   

7.
老冰棍儿     
李舍 《饮食科学》2007,(10):42-42
每年夏天我都要给儿子买上几次冷饮。其实说冷饮是买给儿子的,有点不公平,因为儿子没有我吃得多。每次冷饮买回家,我就以母亲的权威给儿子做好了种种规定:每周只能吃两根:运动后不许吃;饭前饭后不许吃。儿子虽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执行。而我却常常背着儿子偷偷吃上一根。想起我小时候常嘟起嘴抱怨:“当妈妈真好,想干吗干吗。”不知因为吃不到冷饮而撅着嘴的儿子,有没有我当年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正我家吃豆腐都是妈妈让我去镇东头的何记豆腐店里买的。顾客都叫女店主何嫂,我也叫她何嫂。她长得白白胖胖,像豆腐一样水灵灵的。每次我拿着竹篮去买豆腐,只见何嫂用一块薄薄的铜板刀,在一大块洁白鲜嫩的豆腐上,一横一竖,划成方块,她总是选择最大的两块给我,还把一板豆腐上的边皮、屑粒都拾给我。  相似文献   

9.
数十年前,在重庆龙洞论至水土沱的嘉陵江小三峡一带,流传着一句民谣:“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在这首民谣中,豆花排名于酒前,可见其名噪一时。北碚豆花成名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时值抗战正酣,来自省外的北方人、下江人云集北碚,北碚一时名人荟萃,放号称“陪都的陪都”。正因那一段时期北碚市场消费扩大,豆花这一居家风味菜品才得以提升为一方名吃。而我的母亲周淑芳,则是北碚豆花的创始人。母亲几乎不识字,但却是北碚名厨,她点制的豆花乃北暗豆花的正宗。母亲当年在正码头鱼市街开店,老顾客们进得店来,一看,白嫩…  相似文献   

10.
超级大馋鬼     
小时候,我很爱吃五香豆。我家并不穷,妈妈也常买零食给我吃,连当时挺贵的苹果、香蕉、菠萝、无花果、桔子,她都舍得买,可就是不肯买五香豆;每逢我拉着她的后襟哼哼卿卿,用目光表示对于五香豆小担无限神往的时候,妈妈就对之表示绝对蔑视:“这种五香豆,怎么能吃!要吃就吃上海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但是她说完就忘了,即使到了城隍庙,也忙着买一些水果,甚至挺高级的美国糖果,就是记不得五香豆。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吃“蓬莱小面”时,我还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那天.父亲带我去百货店买文具,因为早晨没有吃饭,所以父亲带我进了一家小饭店。这家店店面不大.食客却很多,父亲要了两碗小面让我吃。起初我对小面不屑一顾,这面小里小气,看上去每碗中也就有一两面条,别想吃出在家用大碗吃面时的那份畅快淋漓。因为一碗一两面条的“刻薄”,我便对这面条没了一点信心,心想它恐怕连母亲做的鸡蛋面都不如。  相似文献   

12.
王吴军 《美食》2009,(5):68-68
《金瓶梅》除了写香艳的故事,还写了一些美味的小菜,比如烧猪头肉:“金莲道:咱们赌五钱银子东道,三钱银子买金华酒儿,那二钱买个猪头来,教来旺媳妇子烧猪头咱们吃。说他会烧的好猪头,只用一根柴禾儿,烧的稀烂?”那来旺媳妇,“于是起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一根长柴禾安在灶里,用一大碗酒酱,  相似文献   

13.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五年了。可是,她老人家生前最擅长的一道家常小菜──“假鱼海椒”,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印象中,让我们至今想起仍然馋涎欲滴。 说起“假鱼海椒”这道菜,那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是从前在一般穷人家中,若有亲戚朋友来访,“假鱼海椒”也是难以上桌的小菜。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经常没有菜吃,母亲就给我们做“假鱼海椒”。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常常不等饭蒸好,就迫不急待地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把桌上的一大碗“假鱼海椒”吃得所剩无几。 后来,母亲为了防止我们几个馋猫偷吃,每次…  相似文献   

14.
炫彩土豆卷     
高手有话说:“我是大盗贼霍震布洛兹老爷!”提起土豆泥总让我想起那部动画片《大盗贼》。里面的魔法师爱吃土豆泥,吃起来总是一盆一盆的。那个时候我贪吃的本性已经初露峥嵘,所以我对这一段往事的记忆非常深刻,也就对土豆泥青睐有加啦:)蒸土豆时洗好青豆,玉米掰成小粒,胡萝卜洗净切丁。土豆蒸好  相似文献   

15.
Nicole 《饮食科学》2012,(1):64-64
“奶奶又在烙糖饼啦……”,小时候,妈妈总是用这种办法叫贪玩的我回家,而此时不论我在干啥,都会义无反顾,欢天喜地地跑回家,虽然,并不是多喜欢甜食,但奶奶做的糖饼除外,那种面粉裹着糖汁儿的甜美滋味,总让我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6.
我虽然像职业妇女一样.上午九点到单位上班.下午六点半下班.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幼儿园接佑佑回家.而且几乎天天在家做晚饭。这句话。完全抹掉外界对职业女性们忙于工作无法兼顾生活的刻板印象。我想做全方位的女人.所以在生活上非常重视亲子关系.和宝贝佑佑最常进行的互动是听妈妈讲故事和吃妈妈做的菜.这两件事看似平常,意义却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7.
父亲骗我     
人一辈子最大的事情就是吃饭。可是偏偏在这人生的头等大事上,父亲却总是骗我。小的时候,我对父亲的亲近胜过母亲。记得每次父亲上街去卖小菜,我都闹着要一起去。直到缠得父亲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用卖菜的箩筐,一头挑着菜,一头挑着我,慢慢地朝街上走去。一边走,一边还打趣地说:“我连你也一起卖了。”到街上卖了小菜以后,父亲经常用卖菜的钱买些油条、麻花或者包子给我吃。因此,跟着父亲上街卖菜就成了儿时我最乐意的事。后来不知怎么的,我觉得父亲变得越来越小气,而且也不那么疼我了。每次跟他上街,他不再买油条、麻花和包子了…  相似文献   

18.
每个星期,我都要与所爱的人一起做顿饭。时间多半是星期三的六点下班后,先约好在哪里碰面儿,然后一道回那个被自己称之为“家”的地方。由于平时都在单位里吃,这个“家”还没有厨房,甚至没有煤气。但只有这儿才有家的感觉。在我的坚持下,买回电饭煲,然后用来煮各种速食面吃。一起去超市买速食面回家,最大的乐趣是挑拣各式各样的速食面,双方争执着,最后相互谦让达成一致。每买到速食面,总是用剪子小心地剪开面袋,然后用很重很重的《辞海》将面袋子压平,好好地保存起来。吃速食面的时间不能太久,太久了面会不好吃。吃了面抹了嘴…  相似文献   

19.
早就知道开县的“头碗”出名.可是却从未见过,这次去开县采访时,才终于见到了这道被当地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大莱。由于开县人设宴款待客人时桌上总是少不了它。而且还总是第一个端上来。“头碗”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20.
巴蜀饮食中的佐科碟,常见的有红、白两种,这红油谋当然是辣味的了。至于作为盛器的碟子.那只是笼统的叫法,用硫装也可以.而且常见。要说吃立花,对真资格的巴人而言,如没有辣的红油唤,再好的豆花也没有味。母亲以前开豆花馆,她的豆花点得好.红油媒也排得好。可别小看这个“拌”字.它可是大有讲究哩。小小的一个味碟,里面就有盐、辣椒、花椒、香油、芝麻酱、蒜泥、葱花、薄荷、味精等。而其中辣椒.即油辣子的制作相当关键。母亲的诀窍是:“放菜油.小火,守着妙转,当天的辣子当天各。”这其中自有奥妙:炒辣椒时放某油才不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