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某四轮全地形车的实车模型为基础,设计新型三轮全地形车。基于Adams建立全地形车动力学模型,借鉴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对该新型全地形车进行稳态回转、角阶跃输入和蛇行试验操纵稳定性仿真和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全地形车总评分为77.9,原型全地形车总评分为75.4;新型全地形车在以上3种试验中操纵稳定性均优于原型全地形车。  相似文献   

2.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转向驱动的转矩协调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进行转矩协调控制进行动力学理论分析,表明转矩协调控制可以增强车辆的动力性以及弯道极限行驶性能,提高车辆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提出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方法协调驱动力矩。利用建立的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7自由度模型进行了阶跃输入、稳态回转和正弦输入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转矩协调方法改善了车辆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铰接车体转向横摆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前后车体质心侧偏角、车轮的侧偏角、后车体的侧向和横摆运动以及前车体的横摆运动建立了铰接车体三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方程,并推导出转向角输入和车体绝对横摆角速度输出的传递函数。通过对前后车体横摆角速度增益的分析,总结出前后车体不同转向类型组合对整车的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稳态回转和阶跃响应试验获得的实测数据与仿真结果趋势一致,验证了运动数学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Adams View模块建立了某FSAE赛车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国标利用Script仿真模拟了稳态回转试验和方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2个操纵稳定性试验,得出了必要的仿真曲线并分析了赛车的稳态和瞬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赛车的稳态回转特性在侧向加速度小于0.4g时表现为良好的轻微不足转向,大于0.4g时不足转向逐渐减小直到出现过多转向;瞬态响应的超调量和稳定时间比较小,说明响应平稳迅速,而响应时间和峰值响应时间略大,应适当调整阻尼比和固有频率以提高赛车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试验设备,建立虚拟仪器测试系统,对加装了悬架稳定器前后的车辆分别进行了稳态回转试验、角阶跃输入试验、蛇形行驶试验和制动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可知:加装悬架稳定器后,驾驶员对汽车的操纵更容易,整车的制动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且整车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择试验设备,建立虚拟仪器测试系统,对加装了悬架稳定器前后的车辆分别进行了稳态回转试验、角阶跃输入试验、蛇形行驶试验和制动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可知:加装悬架稳定器后,驾驶员对汽车的操纵更容易,整车的制动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且整车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自由度转向模型,讨论了非稳态轮胎侧偏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的影响:讨论了不同轮胎侧偏模型下超调量、总方差、反应时间随角阶跃过渡时间长短变化规律的差异。经仿真发现。非稳态侧偏模型对整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轮。  相似文献   

8.
全地形车也称为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能够适合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是一种全天候、全地域下使用的车辆.当前由于市场需求不同,全地形车已经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车种.但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全地形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全地形车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未来市场中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建立四轮转向的三自由度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求得最优反馈增益矩阵,最后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在前轮角阶跃输入下,与传统的前轮转向和比例控制的四轮转向车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自由度车辆模型的横摆角速度能够很快达到稳态值;质心侧偏角和侧倾角基本保持为零;降低了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程度并且提高了行驶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三轮跑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汽车运动性能、提高运动汽车的操纵稳定性.通过对新型三轮跑车实际样车的三维坐标测量,利用ADAMS/Car精确建立新型三轮跑车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对其进行了稳态回转特性试验、蛇形试验以及双移线试验等.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横向稳定杆对新型三轮跑车的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质心高度对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车的操纵稳定性,确定车加装横向稳定杆以及使质心位置降低后会显著改善该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全地形车(ATV),俗称“沙滩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外观一般无篷,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这种车辆具有宽大的轮胎,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其容易行驶于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在一些国家全地形车可载送人员或运输物品。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环境下轻型越野汽车限滑差速装置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限滑差速装置进行分类与选型的基础上,以摩擦片式、变传动比和托森式等限滑装置为分析对象,在虚拟环境中建立了包括前后双横臂独立悬架模型、转向系模型、传动系简化模型、轮胎模型、路面模型和车身模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在该模型中加入限滑差速器的扭矩分配模型,对铺装路面与冰雪路面两种状态下的稳态回转、角阶跃、稳态转向急加速、稳态转向油门抬起、对开路面起步加速能力、挂钩牵引力、爬坡度等做了仿真试验,并与普通差速器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托森式、变传动比、摩擦片式等限滑差速装置都可以明显改善车辆在对开路面上的牵引通过性,还可以增加车辆稳态回转的不足转向趋势。其效果显著性排序为:托森(变传动比)式、摩擦片式和普通差速器。  相似文献   

13.
传统全地形车的整车车体振动主要由发动机振动和路面激励引起.为了提高全地形车的乘坐舒适性,用无刷直流电机取代发动机设计了后轮电机驱动的电动全地形车(EATV),并对其动力性和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机械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包含蓄电池、电机、电机控制器、车架等电动全地形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利用Simulink软件设计了车速与电流双闭环电机控制系统.通过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测试了直线加速工况下电动全地形车后轮电机驱动的动力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机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全地形车的动力性需求.模拟了电动全地形车与传统全地形车在不平路面上的行驶状况,对其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电动全地形车的乘坐舒适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SUV车抗点头和抗抬头性能较差,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其前后悬架虚拟样机模型。通过虚拟仿真,揭示了各自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在较少改动零部件的前提下,对模型中前悬架导向机构的硬点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将下控制臂与车架前安装点向下调整20 mm,抗点头和抗抬头性能分别提高约80%和30%。为了考察此改动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并按照国标对稳态回转特性进行了虚拟和实车试验,结果两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虚拟样机模型的正确性。此外,对前悬架改进前后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分别进行了转向回正及阶跃输入虚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改动对整车性能影响很小,前悬架导向机构硬点的调整方案,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TRIZ理论的新型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得出3种原理设想并应用于车辆制动系统。通过控制半主动悬架减振器的阻尼力来改变过渡轮负荷,从而控制外圈前轮的制动力,以此提高车辆回转过大时的操控稳定性。并进行了实车试验,由于采用了反转型半主动悬架控制垂向载荷,所以不需要使用车高传感器。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半主动悬架减振器的垂向阻尼力,车辆侧滑角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车系统的摩托车操纵稳定性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摩托车的操纵稳定性,利用ADAMS建立了摩托车人-车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设计了驾驶员方向及姿态控制器.通过ADAMS-MATLAB联合仿真,进行了摩托车单移线和稳态回转试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方向及姿态控制器反映了摩托车驾驶员的控制行为,且使摩托车能够较好地跟踪目标轨迹。摩托车人-车系统的联合仿真,可用于研究摩托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ADAMS/CAR模块建立了某FSC赛车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车试验工况对整车模型进行了仿真,经与实车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整车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参照国标进行了稳态转向试验和转向盘角阶跃试验,分析了赛车的稳态和瞬态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赛车在低速时具有微小的不足转向特性,而随着车速的增加,不足转向趋势明显;瞬态响应的横摆角速度响应时间、峰值响应时间及稳定时间都较短,说明赛车瞬态响应迅速,而横摆角速度超调量略大,可适当调整阻尼比和弹簧K值以提高赛车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电动轮车是一种新型的采用电动轮驱动的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是其关键技术之一。针对4轮独立驱动的低速电动轮车,在利用Ackerman转向模型对其转向时的4轮差速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推行转向试验确定了不同方向盘转角时的4轮差速关系,据此采用四路并行的轮边电机转速PID闭环控制实现了4轮的电子差速。实际道路工况的实车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基于推行转向试验确定4轮差速关系的电动轮车电子差速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的全地形车车架疲劳寿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疲劳寿命分析理论,对全地形越野车车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以全地形车车架为研究对象,建立车架有限元模型和整车动力学刚柔耦合模型,在输入为鹅卵石路面的条件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车架疲劳寿命预测需要的相关文件。用MSC.Fatigue软件对车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扭力梁悬架车型的操稳及舒适性能,以某成熟车型为基础,通过仿真对比分析扭力梁不同布置方案对整车操稳和舒适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高精度转向、悬架及整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悬架模型的K特性和C特性对标精度达到92.89%和78.30%,整车模型的操稳瞬态角阶跃和稳态回转工况对标精度达到85.19%和98.74%;其次,在主梁截面一定的情况下,基于标定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方案下的仿真结果,发现操稳性能主要受主梁布置角度影响,舒适性能主要受轮心点与扭力梁安装点间的高度差影响。由研究结果可知,为兼顾扭力梁悬架车型操稳及舒适性能的提升,在扭力梁的设计中首先考虑舒适性能,合理定义安装点与轮心点的高度差,再考虑操稳性能,合理设计主梁的截面形状、开口方向,确保整车的操稳及舒适性能均达到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