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大鼠辅助降血糖功能的作用。方法以0.375、0.75和1.5 g/(kg·bw)剂量的燕麦β-葡聚糖对大鼠灌胃,分别进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糖耐量、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结果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模型成立。与模型组比较,各受试样品剂量组空腹血糖下降百分率及糖耐量血糖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糖耐量0 h(空腹血糖)血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糖耐量0.5h血糖值及高剂量组糖耐量2h血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燕麦β-葡聚糖具有辅助降血糖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降糖灵胶囊对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大鼠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降糖灵胶囊高剂量组、降糖灵胶囊中剂量组、降糖灵胶囊低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12只。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注射0.25%链脲佐菌素(STZ)并喂以高脂饲料。常规测定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给药前后各组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结果:降糖灵胶囊能够有效地改善模型大鼠的糖尿病症状,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FBG和Fins含量。结论:降糖灵胶囊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FBG和Fins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ir Q-Life糖衡素(CSB)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辅助降糖降脂功能及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注,复制T2DM模型。SD大鼠按空腹血糖和给2.5 g/kg葡萄糖后0.5 h血糖值分成阴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75、150、300 mg/kg·BW)3个CSB胶囊组。3个剂量组每天灌胃CSB,5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糖耐量、血脂、血清胰岛素;采用最大耐受量法(MTD),观察其急性毒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SB胶囊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大鼠空腹血糖(p0.05),糖耐量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血清胰岛素及胆固醇水平无影响,但CSB胶囊三个剂量组均能使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降低(p0.05)。CSB胶囊一次性灌胃给样,对小鼠MTD26.0 g/kg·BW,为无毒级物质。结论:CSB胶囊具有辅助性降血糖及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充镁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将高脂饲料喂养加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发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组在高脂饲料中分别加入氧化镁0、2000、1000、200mg/kg(以镁离子计),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大鼠喂普通饲料。喂养4周,处死动物,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胰腺细胞增殖活性和血清镁等指标。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MDA含量降低,总抗氧化能力和胰腺细胞增殖活性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镁补充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驼乳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通过链脲佐菌素(STZ)与高脂饲料联合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为模型,检测驼乳对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FBG)、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胰岛素耐量(IT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DC)相比,驼乳干预组(CM)小鼠的空腹血糖值极显著降低(P0.01),胰岛素耐量与葡萄糖耐量显著改善,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的比值极显著提高(P0.01)。驼乳干预后小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胰岛素敏感指数与DC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证实,驼乳能够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芜菁中性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芜菁中性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 选取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0.20 g/kg)以及芜菁中性多糖高剂量组(0.20 g/kg)、中剂量组 (0.10 g/kg)、低剂量组(0.05 g/kg)。连续灌胃4周, 空白组喂养普通饲料, 其余组喂养高脂高糖饲料, 每周测一次体重与空腹血糖, 测定各组大鼠口服葡萄糖0、30、60、120 min后的血糖值, 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 测定肝糖原含量。结果 芜菁中性多糖高、中、低剂量可明显改善STZ与高糖饲料所致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功能(P<0.05或P<0.01), 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糖(P<0.05), 多饮多尿症状明显改善, 可显著增加大鼠的糖耐量(oral glucose tolemnce, OGT) (P<0.01)。结论 芜菁中性多糖对糖尿病模型有降血糖作用, 高剂量组降血糖效果略强于中、低剂量组。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燕麦β-葡聚糖对STZ致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10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20±2)g/只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盐酸二甲双胍组5组,每组15只;进行为期6周的试验,测定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测定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燕麦β-葡聚糖均可显著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糖耐量,促进肝、肌糖原合成,其中以2 000 mg/kg.bw的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黄秋葵水提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饲以普通饲料和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之后按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0.64 g/kg降糖宁混悬液灌胃)、黄秋葵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2.60、1.56、0.78 g/kg黄秋葵冻干粉添加到饲料中),持续4周。记录大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检测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黄秋葵高剂量组血糖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5,p0.05);黄秋葵各剂量组的TC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高剂量组LDL-C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黄秋葵水提物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钱柳提取物(CPE)和抗性糊精(RD)合用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方法:正常大鼠降糖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1个阴性对照组和1个剂量组。阴性对照组给予纯水,剂量组给予CP和RD合用的高剂量受试样品(CRM-H),连续30天,比较两组动物的空腹血糖值。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降血糖降血脂试验:通过高热能饲料辅以小剂量四氧嘧啶构建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纯水(模型组)、CPE、RD、以及CRE和RD合用的低、中、高三个剂量(CRM-L,CRM-M,CRM-H),连续33天,检测空腹血糖、餐后0.5 h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脂(TG)及胆固醇(TC)水平,评价各受试组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结果:CRM-H对正常大鼠空腹血糖值没有影响。对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大鼠,与模型组相比,CRM-M可以显著降低餐后0.5 h血糖、餐后2 h血糖和血糖曲线下面积(AUC);CRM-H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0.5 h血糖、餐后2 h血糖、AUC、TG和TC。此外CRM-H的血糖水平相比于CPE组或RD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青钱柳提取物与抗性糊精合用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并且相比于单用青钱柳提取物或者抗性糊精具有更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白扁豆非淀粉多糖(NS-DLP)对Ⅱ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建立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采用NS-DLP灌胃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胰腺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NS-DLP高剂量(100 mg/kg bw)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显著降低了10.36%和29.93%;病理学观察发现NS-DLP高剂量组大鼠胰岛面积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NS-DLP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胰岛素,胰腺丙二醛、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显著降低了26.36%、39.13%、41.18%和47.18%;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水平分别显著提高10.38%和148.03%。因此,NS-DLP可通过改善胰腺组织病变、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胰腺炎症水平、抑制胰腺氧化应激水平,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发挥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过程的关键酶,通过测定酱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来确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酱油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率达到50%时(IC50)酱油固形物含量浓度为19.8g/L。酱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动力学行为表现为可逆混合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子鼻和乙醇传感器判别草莓新鲜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赵秀洁  孙柯  王卓  屠康 《食品与机械》2016,32(5):117-121
以红颜草莓果实为试材,在4℃(低温组),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研究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方法。分别运用电子鼻和单一乙醇传感器采集草莓贮藏期间的气味。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定将草莓的新鲜度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4℃贮藏0~3,6,9~12,15d。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分类型支持向量机(SVM-C)构建了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模型;应用电子鼻和PLS-DA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4.2%,88.3%;而基于SVM-C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9.2%,96.7%。应用乙醇传感器技术和PLSDA法、SVM-C法构建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3.3%(PLS-DA法建模组),86.7%(PLS-DA法验证组),90.8%(SVM-C建模组),90.0%(SVM-C验证组)。该研究可为建立草莓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新鲜度实时监测的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吸附法固定果胶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固定化主要因素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优化固定条件。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氯化钙为1%、戊二醛浓度为3%的条件下,采用酶浓度为0.2mg/mL、pH值3.0、温度为40℃、固定时间为45min。固定化果胶酶活力最高,酶活回收率达到84.4%。  相似文献   

14.
以臭氧活化后的聚丙烯微孔膜为载体,并以丙烯酸为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转谷氨酰胺酶。研究了臭氧活化时间、接枝反应时间、温度、单体浓度、莫尔盐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己二胺浓度15%,胺烷基化温度50℃、时间120min,戊二醛浓度3%,交联温度30℃、45min,酶浓度10mg/mL,固定化时间20h。此条件下载酶量为30.23mg/g膜,酶活力可达16.9U/g膜。  相似文献   

15.
焙炒条件对咖啡风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产的两种咖啡豆为分析对象.研究了焙烤过程中咖啡抽提液一些成分的变化以及对咖啡香气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在焙烤过程中葫芦巴碱、绿原酸、烟酸、咖啡因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绿原酸/咖啡因比率与色度值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秦贞俊 《纺织器材》2009,36(Z1):64-65
基于络筒工序细纱管纱高速退绕因自身摩擦、纱线张力的影响使纱线毛羽增加的现状,提出在自动络筒机上加装气圈控制器或加装PERLA-A型涡流毛羽减少装置,不仅将使毛羽明显减少,还可提高纱线强力,并具有其它积极效果。通过在相同工艺条件下自动络筒机加工同号数紧密纱与普通纱的不同毛羽增加情况对比,分析认为产生毛羽的根源是细纱工序,并非是自动络筒机加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建  曾凯芳  李洪军 《食品科学》2009,30(7):210-214
采用TA-XT2i质构仪,研究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牛肉嫩度的影响,对酶活力、pH值、处理温度、处理时间进行实验,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嫩化工艺。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液的酶活、pH值、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对牛肉的持水力、烹饪失水率、剪切力均有显著的影响。木瓜蛋白酶最佳嫩化条件:酶用量20U/g(0.01%)、pH7.0、处理温度37℃、处理时间1.5h;或酶用量40u/g (0.02%)、pH7.0、处理温度20℃、处理时间1.5h。因素的显著性次序为:处理温度>处理时间>酶活>pH值。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鲜鸡肉在-18℃下冷冻保鲜过程中的肉品质的变化。通过对肉样色差值、菌落总数、理化指标(pH值、TVB-N)的测定和比较分析,探讨鲜鸡肉在冻藏条件下肉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各项理化指标和细菌总数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储藏期的延长,色差L*值呈下降趋势,而a*值呈上升趋势;经过90d冻藏,鸡肉还是二级鲜度。  相似文献   

19.
以取代度及特性粘度为指标,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醛及NaBH4的用量等对壳聚糖的N-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取代度和特性粘度有较大的影响。要得到高粘度、高取代度的衍生物,反应时间以20~24h为宜。为了制备高取代度和高粘度的衍生物,反应温度不超过40℃为宜。醛的用量应为壳聚糖所含-NH2的物质的量的4~5倍较适。NaBH4加入量为壳聚糖所含-NH2的6倍为适。  相似文献   

20.
Starch has been used over several millennia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s. However, research on understanding this substance only spans about three centuries starting with Leeuwenhoek who observed it in 1716. This story of discovery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makeup of starch is chronicled in a series of six essays of which this is the third with a focus on contemporary terminologies used in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and its impact on advances in starch.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diastas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action of diastase on “transforming” starch into sugar. Besides maltose, they found that the products consisted of a range of dextrins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 to complex with iodine. However, the nomenclature of the products that were obtained under a myriad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gave rise to confus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which transpired for over 30 years. Researchers also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starch structure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e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starch breakdown. A new era of confusion in both nomenclature an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sta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discovery of cyclodextrins that were obtained from starch using the microorganism B. macerans. This gave rise to the school of “the low molecular elementary unit hypothesis” for starch structure, which lasted for about 25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