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一次性淋膜纸餐具是由食品接触用纸和聚乙烯膜通过热黏合,经过淋膜—印刷—模切—成型四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成品。主要包括一次性纸杯、纸碗、纸餐桶等产品。因为其作为盛装食品的容器或工具,如果纸餐具本身带来异物,对纸餐具的使用者将带来比较严重的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或者微生物危害。这也是纸餐具加工企业必需要解决的食品和质量问题。针对一次性淋膜纸餐具的不同的异物种类,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找到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和分析网购密胺餐具的材质、高锰酸钾消耗量和脱色,研究迁移温度对甲醛迁移量的影响,评估网购密胺餐具的质量。方法 采集网上在售的18批次密胺餐具,通过衰变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红外法分析密胺餐具和脲醛餐具的特征吸收峰,快速区别密胺餐具和脲醛餐具。依据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对密胺餐具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依据GB 4806.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对密胺餐具的甲醛迁移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脲醛餐具占样品总数44.4%,覆盖密胺涂层的脲醛餐具占样品总数33.3%;11.1%的样品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11.1%的样品4%乙酸浸泡液脱色不合格;11.1%的样品甲醛迁移量不合格(4%乙酸,70℃,2h)。结论 本次网上购买的密胺餐具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存在不符合GB 4806.7-2016的现象;甲醛迁移量不符合GB 4806.6-2016标准的现象,存在用脲醛餐具替代密胺餐具或是在脲醛餐具上覆盖密胺涂层以次充好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淋膜纸杯中Al和Mg向酸性食品中的迁移规律以及数学模拟软件模拟迁移的有效性,对8种淋膜纸杯样品采用湿法消解的方法消解,之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检测8种淋膜纸杯中Al和Mg的初始含量及其向酸性食品模拟物(3%乙酸溶液)中迁移的量。淋膜纸杯中Al和Mg的初始含量分别为841.6~3 482.0,179.1~19 720.1mg/kg。在迁移条件为40℃/12h,8种样品中Al和Mg向3%乙酸溶液中迁移量分别为0.077~0.212,0.065~0.862mg/kg,而在70℃/8h下8种样品中Al和Mg向3%乙酸溶液中迁移量分别为0.074~0.180,0.064~2.209mg/kg,淋膜层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厚度、迁移温度和时间以及纸的厚度和密度都能影响2种金属元素的迁移。使用迁移模拟软件AKTS-SML对8种淋膜纸杯样品进行迁移模拟,扩散系数采用Piringer模型,纸与LDPE之间的分配系数设置为1 000,LDPE与食品模拟物(3%乙酸)之间的分配系数设置为1,Al和Mg在40℃/12h下迁移模拟结果分别为0.760~3.075,0.162~17.750mg/kg;70℃/8h下迁移模拟结果分别为0.757~3.059,0.161~17.660mg/kg,软件模拟的迁移结果比试验所得到的都要高,迁移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Al和Mg的迁移试验,确保消费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延长鲜花椒贮藏寿命的适宜包装以及臭氧与保鲜剂的适宜浓度,以‘大红袍’鲜花椒为材料,采用聚乙烯PE20(厚20 μm)、PE30(30 μm)和PE50(50 μm)包装袋以及臭氧(O3,5、15、30 mg/L)、二氧化氯(ClO2,15、40、80 mg/kg)和双乙酸钠(C4H7NaO4,100、200、400 mg/kg)处理后于(0±0.5) ℃贮藏,测定其冷藏期间的感官品质、褐变率和呼吸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E20包装对抑制鲜花椒的褐变和保持感官品质具有较好效果;15 mg/L O3、40 mg/kg ClO2和100 mg/kg C4H7NaO4的处理效果较好,尤以40 mg/kg ClO2处理可显著抑制鲜花椒的呼吸强度和褐变率,保鲜效果最佳,冷藏42 d时褐变率为42%。综上,聚乙烯PE20包装袋及40 mg/kg ClO2对鲜花椒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温油炸油条经聚乙烯食品包装袋包装后, 包装材料中DBP和DnOP两种物质向油条迁移行为。方法 样品经甲醇-饱和正己烷提取, 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 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行分离, GC-MS进行检测。结果 油条与包装袋初始接触温度越高, DBP和DnOP的迁移量越大, 当油条初始温度为200 ℃时用PE袋进行包装, 放置60 min后, 油条中DBP和DnOP的迁移量分别为0.70、0.16 mg/kg; 包装后的油条随储藏时间的延长, DBP和DnOP迁移量逐渐增大, 25 ℃条件下贮藏48 h, 油条中DBP和DnOP迁移量分别为0.79、0.24 mg/kg, 4 ℃条件下储藏贮藏48 h的样品中DBP和DnOP迁移量分别为0.63、0.15 mg/kg。4 ℃条件下储藏的样品中DBP和DnOP迁移量均低于25 ℃下储藏样品。结论 DBP和DnOP在油条中最大的迁移量发生在与包装材料接触的表面, 逐渐向油条内部发生渗透迁移。DBP和DnOP的迁移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温油炸油条经聚乙烯食品包装袋包装后,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基酯(DnOP)两种物质向油条迁移行为。方法样品经甲醇-饱和正己烷提取,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行分离,GC-MS进行检测。结果油条与包装袋初始接触温度越高,DBP和DnOP的迁移量越大,当油条初始温度为200℃时用PE袋进行包装,放置60min后,油条中DBP和DnOP的迁移量分别为0.70、0.16mg/kg;包装后的油条随储藏时间的延长,DBP和DnOP迁移量逐渐增大,25℃条件下贮藏48h,油条中DBP和DnOP迁移量分别为0.79、0.24mg/kg,4℃条件下储藏贮藏48h的样品中DBP和DnOP迁移量分别为0.63、0.15mg/kg。4℃条件下储藏的样品中DBP和DnOP迁移量均低于25℃下储藏样品。结论 DBP和DnOP在油条中最大的迁移量发生在与包装材料接触的表面,逐渐向油条内部发生渗透迁移。DBP和DnOP的迁移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具有不同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透过率的包装膜对西兰花采后自发气调包装保鲜过程中包装袋内气体成分及西兰花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采用预冷后的新鲜西兰花,经4种不同O2和CO2透过量的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包装袋尺寸为30 cm×25 cm,调查了不同包装处理在1±0.5 ℃下冷藏60 d包装袋内气体成分、组织电导率、色差、感官指标、Vc和叶绿素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O2和CO2透过率的包装膜对包装袋内气体成分、色差L*值和西兰花贮藏品质及货架期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O2和CO2透过率分别为16398.3 cm3/m2?24 h?0.1 MPa和68644.9 cm3/m2?24 h?0.1 MPa的包装膜从贮藏第1 d开始即可维持包装袋内O2(11.86~15.78 kPa/500 g)和CO2(2.61~4.25 kPa/500 g)水平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直至贮藏期结束袋内西兰花仍保持较好的新鲜度和总体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鹿角藻的臭氧脱腥臭味和日晒脱色技术,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新鲜鹿角菜经臭氧水的臭氧浓度5mg/L、处理时间30min、水藻(m/m)比7:1的处理条件,进行脱去腥臭味处理后,鹿角藻的异味大部分可去除,可以满足加工要求;鹿角藻在厚度为0.5kg/m2下,于阳光下晾晒,翻拌次数为2次/h;在晾晒过程中,每隔2h复水1次,每次复水的用水量为鲜藻的3%。在此工艺条件下,晾晒处理1d,鹿角藻的色泽由综红色漂白为浅白色,可以达到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猪前肘为主料,对传统湘菜酱汁肘子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进行试验研究,重点探讨原料预处理、原辅料配比、巴氏杀菌工艺及包装环境的减菌化工艺。结果表明,用4mg/L的臭氧水浸泡肘子10min,可杀灭原料中的微生物,并提高产品的感官品质;食盐、白糖、干辣椒、豆豉、酱油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3.5,2.5,2.5,0.4,0.5kg/150kg.肘子;最佳巴氏杀菌工艺为85℃,30min;包装环境的消毒工艺为臭氧浓度24mg/m3,消毒时间1.5h。该条件下产品无需进行高温高压杀菌,不仅节约了包装材料和杀菌成本,而且更多保存了肘子的营养成分,组织紧密,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10.
张润光  张有林 《食品科学》2009,30(20):442-446
以优质番茄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和臭氧处理对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在(12.0±1.0)℃条件下贮藏,每隔3d采用200mg/m3的O3处理0.5h,能有效保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减缓果实相对电导率上升速率,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腐烂率,较好地保持果实硬度。适宜的温度结合臭氧处理对番茄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快餐行业的不断发展,被称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发泡餐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传统的一次性发泡餐具不仅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同时还会造成恶劣的环境问题。因此一次性发泡餐具所带来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是摆在当前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从“源头”着手,对一次性塑料餐具进行改良与优化,寻求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一次性发泡可降解型餐具。而使用植物纤维制成的一次性可降解的餐具,成本低廉、降解速度快,具有广宽的市场前景。本研究针对可降解植物纤维餐具,添加不同含量的骨胶和黄原胶,通过测定骨胶和黄原胶不同添加量时力学强度的变化,分析和探讨骨胶和黄原胶对可降解植物纤维餐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餐饮具中微量甲醛的溶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性餐饮具中甲醛的残留量倍受关注,实验采用乙酰丙酮法测定在不同浸泡溶液(25℃水、95℃水和60℃4%乙酸)和不同浸泡条件(恒温静置、超声波作用、紫外照射和微波炉加热)下一次性餐饮具中甲醛的溶出情况。结果表明,用60℃4%乙酸浸泡纸质餐饮具2h,甲醛的溶出量最高可达0.102mg/L;而用95℃水浸泡并经紫外照射后,甲醛溶出量达到0.131mg/L;当用60℃4%乙酸浸泡同时经紫外照射后,甲醛的溶出量可增至0.213mg/L,是95℃水恒温浸泡时的2倍。此外,实验发现:外表有印刷图案的纸质餐饮具在相同的浸泡溶液和浸泡条件下,甲醛的溶出量均高于无印刷图案的餐饮具,且溶出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外卖行业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食品接触材料(FCM)由于反应副产物、低聚物、降解过程、包装材料与食品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生产所用原料中的杂质而含有有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时这些物质会迁移至食品中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常见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为塑料与纸制品,其中含有塑化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而传统中式食品又以高温、高油食品为主,在使用一次性餐具盛装该类外卖食品时,添加剂极可能迁移到相关外卖食品中,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本文对常见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性质、检测方法与迁移研究现状进行简述,了解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情况,从而给外卖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和分析市售密胺餐具的感官、甲醛迁移量和三聚氰胺迁移量, 评估市售密胺餐具的安全性。方法 采集了市场在售的30批次密胺餐具, 依据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对其感官、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对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3%的样品感官出现异常; 33.3%的样品甲醛迁移量超标; 46.7%的样品出现三聚氰胺迁移; 随着浸泡液温度的升高, 无论是甲醛还是三聚氰胺, 其迁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售价较低的样品出现问题率更高。结论 目前市场上密胺餐具的质量令人担忧, 不同价格与不同来源的餐具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应选择外表光滑、平整的餐具, 同时尽量不要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使用密胺餐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的残留情况,为评估其使用安全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成都市市售一次性塑料餐饮具进行分层抽样,共获得7类60份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16种PAEs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 16种PAEs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检出率分别为6.7%(4/60)、10.0%(6/60)、46.7%(28/60)和28.3%(17/60);最高检出量分别为10.3、6.4、7.2和65.6 mg/kg。其余12种PAEs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结论本次抽检样品中部分PAEs检出率较高、最高残留量较大,且有不得用于食品接触材料的PAEs检出,故有必要进一步测定其在不同食物模拟液中的特定迁移量,以评估对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学校食堂在用密胺和不锈钢餐具进行检测分析,并参照相关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学校食堂在用密胺和不锈钢餐具的风险状况,为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及优化现行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检测通过对密胺餐具中甲醛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对不锈钢餐具中铅迁移量、砷迁移量、镉迁移量和镍迁移量六项指标,对食堂抽取的100批次密胺在用餐具和100批次不锈钢在用餐具样品进行风险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现在用问题餐具共72批次,占比36.0%。其中在用问题密胺餐具55批次,占密胺餐具总量的55.0%;问题不锈钢餐具17批次,占不锈钢餐具总量的17.0%。密胺餐具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甲醛和三聚氰胺(4%乙酸,水)的迁移量超标,不锈钢餐具不合格项目主要为铅、镉元素的迁移量超标。结论 食堂应制定密胺餐具相应的使用管理规范,设定密胺餐具的使用年限为1年以内,同时规范餐具的消毒、清洗等操作,从而有效地降低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风险;应加强不锈钢餐具原料供应链管理,从源头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通过建立暴露评估模型评估不同塑料餐具对人体的风险水平。以聚苯乙烯类、聚丙烯类、密胺、聚乙烯类4类常用塑料餐具为对象,将餐具内典型毒害物质分为5类,再根据解释结构模型构建风险传递路径,并将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进一步建立暴露评估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将模型程序化。实例应用可得,四类餐具按毒害物质总危害指数排序:聚苯乙烯类(2.24E+00)>密胺(6.94E-01)>聚丙烯类(2.98E-01)>聚乙烯类(2.66E-01),且聚苯乙烯类对人体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美国环境保护署认定的风险可接受值为1.00);餐具在接触油脂类食品时总危害指数最高(2.62E+00),约为水性、酸性、酒精类食品的6.30、2.63、5.72倍,其中聚苯乙烯类餐具接触油脂类食品时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此外,食品贮存周期、微波炉加热时长与餐具对人体的风险成正相关,某些情况下可对人体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这表明:一些符合标准的塑料餐具对人体也会存在不可接受的暴露风险,而风险的产生与食品类型、消费者的餐具使用习惯(贮存周期和微波加热的偏向)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变聚乙烯塑料在乙酸环境下的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应用ICP-MS测定聚乙烯塑料浸提液中铅的含量.试验表明,在乙酸为浸提液的条件下,浸泡温度对聚乙烯中铅的迁移量影响最大,乙酸浓度其次,浸泡时间影响很小.通过试验能够更加科学的使用聚乙烯塑料,避免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超声波辅助解冻对南极磷虾品质及其后续冷藏特性的影响,采用网袋和塑料袋两种方式包装冷冻南极磷虾虾块,分别进行静水解冻和超声辅助解冻,并通过感官评分、微生物生长情况、硬度、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胰蛋白酶活力以及低场核磁共振氢质子信号强度等指标,分析南极磷虾解冻后的冷藏特性。结果表明,网袋包装和塑料袋包装的静水解冻时间分别为105 min和145 min,而超声波辅助解冻分别耗时65 min和75 min,解冻效率较高。各组样品解冻后在4℃冷藏条件下贮藏24 h后感官评分下降至不可接受值;解冻前、后及冷藏28 h内菌落总数均低于2.5(lg(CFU/g)),PPO活力、胰蛋白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TVB-N含量持续上升;冷藏期间网袋包装南极磷虾品质劣变较塑料袋包装缓慢。综上,网袋包装的超声波辅助解冻不仅可以加快解冻速率,还兼具清洗作用,有利于提高磷虾的耐贮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