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服装消费者的品牌取向和产品取向两方面建立了网络口碑信息压力和意见领袖对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模型,并通过网络消费者调研检验了该模型.研究发现,网络口碑中的信息压力、意见领袖对服装消费者态度有显著影响:网络口碑信息通过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品牌态度进而正向影响消费者服装购买意愿.为服装品牌网站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口碑树立有效的营销沟通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婴幼儿服装的消费群体更加注重产品安全性、网络购物便捷性、强烈的情感交流,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婴幼儿服装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以网络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购买意愿、感知风险、品牌认知、质量风险、隐私风险、网络口碑、营销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购买意愿对感知风险、品牌认知、网络口碑的影响显著;感知风险对隐私风险、质量风险的影响显著;品牌认知对网络口碑的影响不显著;品牌认知对质量风险的影响显著;营销策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显著。文章对婴幼儿服装生产企业网络营销提出建议,为婴幼儿服装电商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海景  曲洪建 《纺织学报》2022,43(8):153-160
针对服装网络直播体验感较差的问题,采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服装网络直播体验的内涵、维度指标及其对顾客的服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索。研究发现:服装网络直播体验包含服装产品体验、直播场景体验、直播效果体验、直播互动体验、情感体验、直播内容体验和直播优惠体验7个要素;其影响机制存在促进和抑制2种主体路径,促进机制主体路径为“网络直播体验—体验价值—顾客信任—顾客购买意愿”,抑制机制主体路径为“网络直播体验—体验价值—感知风险—顾客购买意愿”,这2条主体路径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相吻合,并且在刺激和机体之间受到主播特征和顾客涉入度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服装网络营销入手,分析网络口碑的含义、形成及其对服装消费者产生影响的3个原因,阐述网络口碑对服装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体现为信息压力和名人效应,而其行为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口碑的生动趣味性、传播渠道和性质.希望该分析有助于市场信息征集.  相似文献   

5.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图书直播对出版业的影响,从营销策略、经营模式和文化影响等角度展开探讨。然而,对于图书直播带货影响用户购买意愿的心理演化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简称SOR)模型,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图书直播带货与用户购买意愿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优质内容和激励机制对感知匹配产生正向影响,而情感唤起在激励机制对购买意愿影响的过程中充当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电商平台的信息是消费者生成购买意愿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研究社会化电商下信息采纳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为各类社会化电商平台及商家的运营策略优化、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安娜  张建磊  程隆棣 《纺织学报》2020,41(8):108-114
为探究快时尚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构建了一个包含品牌形象、品牌认同、时尚意识、消费者购买意愿在内的结构模型。通过对43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模型与Bootstrap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快时尚品牌形象包括产品形象、消费者形象和企业形象,其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消费者的时尚意识在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对品牌认同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但其在消费者形象与品牌认同、购买意愿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快时尚企业提出增强消费者品牌购买意愿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开始创造"虚拟节日",并取得成功。随之,电商的各种造节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本研究在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围绕电商造节氛围对服装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电商造节氛围对消费者服装购买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奖励型互动"的影响最大,"折扣"的影响次之,"网页设计与导航"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而"活动型互动"和"物流配送"对服装购买意愿有一定影响但并不直接。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探究消费者对汉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针对互联网时代多媒体融合背景下汉服营销路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分析不同受众对于汉服购买和推荐意愿的差异性。利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把消费者购买决策流程分成3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中汉服消费者购买体验感的影响因素开展问卷调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构建各因素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引消费者对汉服产生基本认知和兴趣可以促进其购买意愿;针对消费者的细分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已购用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也对汉服的购买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汉服品牌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营销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帮助汉服企业引导市场营销方向和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1.
徐航 《食品与机械》2019,(11):233-236
针对因平台参与、商家隐蔽、配送复杂、法律滞后、方式落后等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特殊性,而产生的监管部门资源整合不畅、商家违法成本降低、第三方订餐平台监管不力、维权成本与取证成本偏高等问题,应积极探索集政府、订餐平台、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消费者等于一体的社会共治式的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构建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证, 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对物联网的概念、技术和层面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现状, 并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构建思路, 从风险监测原则、内容、技术应用和监测标准4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构建、解决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丽 《食品与机械》2018,34(3):86-88,122
由于网络订餐运营模式同传统餐饮行业的较大差异,现行《食品安全法》对其食品安全进行了专门的规定。然而,由于网络订餐出现的时间不长,其依然存在行政监管缺位、第三方平台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审核和管理机制、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等食品安全隐患。有必要采取建立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为主的监管体系、加强第三方平台的自律管理、确立第三方平台的食品安全提示义务等法律规制措施,才能保证网络订餐的正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路杰 《食品与机械》2021,37(7):107-111
通过分析网络营销食品包装设计需要应对在虚拟的营销环境下不能触摸、不能打开、在消费者视线停留时间短、暴力运输等一系列特点,提出了直白表达、传统符号应用、趣味性、系列化、交互式以及情感化和安全性等食品包装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枸橼酸西地那非作为一种特异性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 常被非法应用于保健食品中。由于西地那非毒副作用大及滥用问题突出, 研究其检测方法十分必要。目前已报道的西地那非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光谱法、毛细管电泳以及免疫分析法, 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本文针对当前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检测方法作了综述, 以期为该类食品的安全检测提供方法学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冷链食品的安全管理与预警,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食品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冷链食品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冷链食品的安全监控及预警管理.鉴于该系统的推广还面临许多问题,应加快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加快RFID及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技术核心,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积极引导行业示范应用,以推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饮食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食品种类丰富多彩,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然存在漏洞。从食品安全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如果出现市场调节失灵,则需要通过政府来干预;如果政府监管缺乏效率,则需要社会主体参与到协同治理中。在当前我国机构改革背景下,协同治理成为大势所趋。本文考察了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现状,探讨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提出推进协同治理进程的相应对策,为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更具准确靶向性的食品和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的筛查方案.方法 测定9类共195个食品和保健食品样品中的75种非法添加化药,建立包括这195个样品的宣称类别、剂型、主要成分、未知样品颜色、检出的非法添加化药等120个属性指标的数据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 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根...  相似文献   

19.
保健食品是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作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现状、安全性和具体的检测技术加以系统整理、分析和总结,为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评审和探索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药类保健食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源远流长的"药食同源"文化为中药类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基础。但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建立在中医基础之上的中药功效受到一定质疑,围绕着中医药的争论从未停止。本文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中药功效的真实性以及围绕着中医药的争论展开论述,从食品科学的角度对中医保健食品开发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提出虽然中医药得不到普遍认同,但中药的功效在长期使用中得到了验证,所以,中药类保健食品的研发是有实证根据的,但关键是在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时,还要以现代科学特别是食品科学的研究为依据来进行开发的观点,以期为中药类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