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特征差异的基础上,以"连续"与"准连续"概念为线索,通过成藏基础条件和成藏特征分析,认为非常规油气藏是以"孤立式"-"准连续式"-"连续式"的混合状态在盆地中心、斜坡等位置甜点式聚集,连续与否,受孔隙结构及岩石润湿性影响。其主要特征为:源储合一或源外近储;浮力作用受限;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无明确清晰的圈闭边界;流体分异差,无明确的油水界面。分析认为,生烃增压是一个暂态(幕式)过程,其对油水没有分异作用,同时,由于纳米孔隙的存在,地层的非均质性变的更强,毛管力作为阻力更为明显,浮力作用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化对油气运移的动力作用受到限制,因此,该类油气藏形成的最本质原因是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条件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内的油气聚集(如页岩气和煤层气),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闭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5.
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车镇凹陷多次发生构造抬升与沉积间断,目前保存6期主要的地层不整合。车镇凹陷具有“双元地质结构”,决定了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断裂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燕山期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不整合可改善下伏地层的储集物性,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地层圈闭,提供油气聚集的场所。车镇凹陷发育三种类型的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基岩油气藏)、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分别发育于不同的含油气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车镇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车镇凹陷不整合特征及地层油气藏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车镇凹陷多次发生构造抬升与沉积间断,目前保存6期主要的地层不整合。车镇凹陷具有"双元地质结构",决定了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断裂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燕山期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不整合可改善下伏地层的储集物性,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地层圈闭,提供油气聚集的场所。车镇凹陷发育三种类型的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基岩油气藏)、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分别发育于不同的含油气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车镇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库车坳陷已在5个层系(组)中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从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系统分析了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指出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多,含油气层系多,且多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分布。油气聚集受盆地构造格局、区域盖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已在10 个层系(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4 大类13 种类型油气藏。结合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 分析了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指出塔北隆起带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组)多、成藏期多、埋藏深、规模不大、沿断裂及不整合面分布。隆起带内的油气富集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并可分为南部的海相油气系统和北部的陆相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塔里木盆地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油气藏都很发育,且具有产量高、分布广、规律明显等特点。它的形成既受不整合类型、圈闭及其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的控制,又受生、储、盖组合及配套断裂发育状况的制约。成藏期前形成的不整合圈闭有利于捕获油气,重建封闭作用有利于晚期成藏。古隆起、古斜坡的削截不整合尖灭带及超覆不整合带内是寻找不整合油气藏的最佳地带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境内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油气地质勘探工作和综合研究的结果证实,在那些(>4000~5000m)深埋地层中仍有发现更多油气藏的可能。俄专家认为,今后深部油气藏预测和普查任务的进行将主要取决于对影响深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因素的研究程度。本文从烃类相态随深度的变化、地下深部生烃源岩及所含有机质在深成作用中的变化、油气产层和盖层的储集和隔挡性能的变化、岩石原始储集空间在深部保存情况、深部沉积岩层的结构等方面来介绍俄罗斯境内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油气成藏及分布序列的连续聚集和非连续聚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勘探的深入、科技的发展,诸如煤层气、页岩油气、根缘油气及水溶气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逐步被勘探开发。按照聚集类型可将其划分为"源端元"及其附近的连续聚集和"储端元"及其附近的非连续聚集,分别形成非常规油气藏和常规油气藏,并包含了中间多种类型的过渡油气藏,兼或具有两种聚集特征。为此,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序列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上述两种聚集类型形成的油气藏种类、分布和特征等,以期对油气藏分类和勘探决策提供参考。结论认为:非常规油气藏和常规油气藏在理想盆地成藏和分布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平面上从盆地中心向边缘、剖面上从深部向浅部依次形成煤层气藏、页岩油气藏、根缘油气藏、水溶气藏、常规油气藏等;在源储关系(静态因素)、运移特征(动态因素)及油气赋存状态上呈有规律的变化;伴随着构造、温压、生烃量、运聚、储集等地质条件的变化,连续聚集和非连续聚集的油气藏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南部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济阳坳陷南部的东营凹陷与惠民凹陷相邻,成藏条件与油气富集特征既有相似性,又存在较大差异。东营凹陷与惠民凹陷主力生、储油层系的岩性、层位基本相同,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相似,均具有两期成藏并以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均在凹陷中央形成中央隆起带,并成为油气富集区带。东营凹陷与惠民凹陷面积相近,但油气丰度悬殊,东营凹陷探明储量大体为惠民凹陷的7倍,其主要原因是虽然凹陷内部均发育多个次级洼陷,但洼陷的演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惠民凹陷只有南部临南洼陷是继承性发育的深洼陷,其它洼陷在古近纪后期沉降缓慢,大大影响了有机质的成熟进程。凹陷沉降演化史不仅控制了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熟演化,对储盖条件也有重要影响。图4表1参16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球53个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199个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新资料,根据油气成藏体系理论的分析原则,将成藏体系的“源-位”分类方案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统计分析了这些油气田中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和三源三位6类成藏体系类型油气田的分布和储量特征,厘定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成藏体系类型,揭示其对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成藏体系类型为单源三位,这类成藏体系富集的油气储量最多,其次为单源二位和二源三位,而归属于其它成藏体系类型的油气田储量不大,个数亦相对较少,分布也较为分散。单源二位是最优越的成藏体系,具有规模性的成藏效应,但后期需较好的保存条件。此外,单源一位更多地表现为非常规性质,成藏体系的三大要素集于同一套岩层,但这种成藏体系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少。 相似文献
14.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以大规模非常规储集层为主,非常规圈闭,储集空间大,圈闭边界模糊;自生自储为主;多为一次运移;主要靠扩散方式聚集,浮力作用受限;非达西渗流为主;流体分异差,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与干层易共存,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资源丰度较低,储量主要按井控区块计算;开采工艺特殊,需针对性技术.论述了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成因及其"连续型"油藏、大型浅水三角洲低--特低孔渗及致密砂岩油气藏、煤层气以及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等典型实例.图8表5参33 相似文献
15.
贵州南部槽盆相沉积的中泥盆统独山组泥质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3.02%,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以Ⅱ1型为主,少量为Ⅰ型,显示极好的生烃条件。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晶间、粒间孔隙及裂缝均十分发育,储集性能较好。盖层广泛分布,保存完好,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油气显示表明,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储层及砂岩储层中,均可见到不均匀有机质浸染或沥青充填。独山组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该区具有两期油气充注。泥盆纪末期,贵州南部正处于紫云运动的抬升隆起区,成为早石炭世生油高峰阶段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域,油气沿断裂向台地、台地边缘礁滩相灰岩储层及滨岸相砂岩储层运聚,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部四大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台内坳陷、陆内坳陷及(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以发育碎屑岩为特色,陆内坳陷发育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类前陆盆地发育较厚的优质烃源岩,奠定了碎屑岩层系良好的资源基础。碎屑岩层系发育内源、外源和混源3大类6个亚类油气成藏体系。内源成藏体系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领域,在四大盆地间具有下气上油、北早南晚和向南天然气增多的分布规律。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沉积斜坡和山前冲断带是此类成藏体系的有利勘探区带。外源成藏体系的分布与内源成藏具有明显的互补特征,从而拓展了碎屑岩油气勘探的层系和地区。外源油气成藏体系在四大盆地间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成藏与富集主控因素是海相层系的油气资源条件和垂向输导体系。海相层系的古隆起区与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区,是寻找外源油气成藏体系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平衡剖面法、流体包裹体分析、地化分析以及物性测试对下扬子黄桥地区的构造演化、油气成藏史、成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黄桥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平稳隆降、挤压推覆、拉张裂陷3大时期;黄桥地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的历史,燕山晚期至喜山期油藏形成,晚喜山期上古生界内幕油气藏得以保存并最终定型。该区HT3井油藏属于龙潭组自生自储型油藏,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物性是控制油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恩平凹陷位于珠一坳陷西端,目前虽然有油气发现,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商业性突破。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出发,通过分析认为生烃洼陷控制了本区油气的平面分布,具有环洼分布、近源聚集的特征;由于断裂活动和烃源岩地层整体向南抬升,造成南部缓坡内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本区发育了文昌组、恩平组上段和珠江组—韩江组3套储盖组合,并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最后,结合周围已钻井失利原因分析,指出了本区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恩平凹陷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南部缓坡构造带内带浅层和中央断裂构造带深层是恩平凹陷最有利、最具潜力的成藏区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