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细刻画火山机构对火山岩储层预测十分重要。渤海海域中生界发育多类火山机构,且受后期改造强烈,目前缺乏对该区火山机构类型、结构及建造过程的系统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将渤海海域中渤中凹陷生界火山机构分为熔岩穹丘、复合层火山、火山碎屑岩席及盾状火山4种类型。分别刻画了这4种火山机构内部喷发单元及岩性、岩相构成,建立了地质模型,并概括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建立了4种火山机构对应的建造过程示意图。其中,熔岩穹丘具有高纵/横比,由厚层酸性熔岩构成,内部一般为块状构造;复合层火山在该盆地内分布范围广、规模大,外部形态为丘状,但纵/横比小于熔岩穹丘,内部岩性复杂,多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层构成的层状结构;盾状火山为平缓的低丘状外形,主要由基性岩组成,其岩浆黏度低、流动范围较大,所以形成的机构规模大,内部多为席状构造;火山碎屑岩席为席状及充填状,纵/横比极小,内部为多期喷发叠加形成的层状结构。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火山机构的物性,发现研究区熔岩穹丘及复合层火山的储层物性最好,火山碎屑岩席次之,盾状火山最差;熔岩穹丘及复合层火山机构可作为后续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研究已发现的油气田和含油构造。对分析其油气成藏特征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和晚期构造活动中心。它的地质特征和周边三个坳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其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被富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凹陷及边缘的断裂背斜和反转构造以及断阶带中的断块、滚动背斜、花状构造是勘探的最有利地区。新生代继承性的构造格局和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造成油气向凸起区和浅层多期运移、多期充注、晚期成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秦南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最低的凹陷之一,前期勘探成果不理想,凹陷的生烃能力一直受到质疑。通过对秦南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中心的东洼和中洼烃源岩分布范围更广、体积更大、埋藏更深,应具有更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的结构类型控制油气优势运移方向;稳定分布的东二下段泥岩沉积控制了油气富集层位;长期活动断层的发育位置及程度控制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区域与富集程度;主要发育了自生自储、早生晚储、下生上储近源成藏3种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石臼坨凸起北侧斜坡区、秦南凸起东侧斜坡区以及秦南Ⅰ、Ⅱ号断裂附近为有利勘探区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渤海海域已探明油气储量中,构造油气藏所占比例最高(66.8%),其次是复合油气藏(25.9%).占油气田总数34%的大中型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却占总储量的84.4%.低凸起、凹中隆和凸起构造带油气探明储量最多,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45.3%,24.9%和22.0%.纵向上,61.0%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5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集中分布于新近系地层中.93.2%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85.0%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分布在小于3000m的浅-中层储层内.渤海海域油气分布是海域烃源岩、沉积体系、构造及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等一系列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油气围绕富生烃凹陷近距离运移聚集;有利沉积相带、优质岩相及良好的物性决定了渤海海域发育优质储层;郯庐断裂及次级断裂控制了富生烃凹陷、圈闭及输导体系的形成与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改造导致变形的准噶尔盆地盆腹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的可操作性识别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该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通过对地面露头火山口、火山口相典型岩性组合、非地震电法剖面、地震相及地震属性等判识特征的分析,总结了该区火山机构的综合识别方法及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明确了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并以金龙油田和克拉美丽气田为实例,预测火山岩优质储层分布有利区、指导钻井试油层位优选。研究结果表明:(1)该盆地周缘地面露头古火山机构样式的识别可为盆内深层古火山机构的识别提供可靠的实物模型,对盆山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隐爆角砾岩、熔结火山角砾岩、珍珠岩及球粒流纹岩等是识别古火山口的重要岩性标志,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火山熔岩;(3)重磁力勘探能区分火山岩和沉积岩,但纵向分辨率低,建场测深电法勘探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其电阻率反演剖面表征的火山岩体形态产状可作为判别火山机构的依据;(4)地震剖面相面法可以识别火山机构的纵向特征,三维地震属性可以提供火山机构的平面分布信息,但均离不开较好的地震资料品质。结论认为:(1)...  相似文献   

6.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X1-1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NE走向,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末期,JXl-1地区在郯庐断裂走滑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反转,形成了良好的背斜构造背景,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时期,持续隆升,到了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初期,基本定型.JXl-1反转带的发育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对沉积体系的展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的断裂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对储层的物性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反转强度过大对新近系浅层油气聚集不利;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过渡、拐弯部位的反转构造带古近系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带.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张春灌 《断块油气田》2010,17(2):169-172
通过研究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重力异常特征,划分研究区构造单元,探讨重力异常特征与油气分布之间的规律。在对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剩余重力异常和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异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划分了渤海海域的构造单元,对已发现的油气田分布与局部重力异常特征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油气分布规律.预测了油气有利靶区。渤海海域地区油气田分布与局部重力高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被生油凹陷包围的凸起区(即局部重力高带)是寻找油气最有利的靶区:凹陷和凸起过渡部位的断阶带(即局部重力高和局部重力低的过渡部位)也是寻找油气不可忽视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利用渤海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地研究了海域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发育、发展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是控制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它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的形成,造就了大量的油气圈闭,主导了油气输导系统,而且新构造期沿郯庐断裂带的天然地震活动也可能是导致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郯庐断裂的晚期活动推进了渤海油气在新近纪晚期成藏,也促成了油气田至今的动平衡成藏。  相似文献   

10.
渤海南部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在近期勘探获得亿吨级油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莱州湾凹陷同时具有断陷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根据断裂活动特点和强度,将凹陷内断层划分为3类,它们分别对凹陷格局形成、沉积体系与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并将莱州湾凹陷演化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孔店组(Ek)至沙河街组三段(Es3)的早期断陷、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至东营组(Ed)的中期走滑和晚期活化阶段(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对凹陷内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种类型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凹陷沉积充填、沉降中心迁移以及烃源岩形成演化;另外,由于晚期强烈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对莱州湾凹陷的晚期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近源晚期优势成藏模式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南部海域一个富生烃凹陷,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具有中-浅埋深(1200~1800m)、原油密度中等、产能高(新近系最高455.3m3/d)等特点.油气成藏以近源垂向运移为主,主要成藏时间为5.1Ma以来,主力油层明显受层序控制,油层主要分布于最大湖泛面以下,成藏模式可以归纳为"近源晚期优势".5年来(2004-2008年),该凹陷勘探地质成功率为85%,平均单井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713×104m3,至2008年已经钻探近100口探井.在20世纪80-90年代初发现渤中25-1/S、渤中34-2/4、渤中28-1和渤中26-2等油田的基础上,近几年相继发现了渤中34-1、渤中28-2S、渤中29-4、渤中26-3等中、浅层中型油气田,形成了渤海南部海域油气发现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3.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及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伴随了很强的中酸性和中基性岩浆活动。通过系统总结盆地内中、新生界火山岩分布及其油气藏类型,火山岩油气藏发育特征及规律,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研究认为:区内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以早白垩世为主;新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分为4期,即孔店—沙四期、沙三期、沙二—东营期和馆陶期。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有3种类型:潜山型、断块型和地层-岩性。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发育潜山型油气藏,孔店—沙四期火山岩多发育断块型火山岩油气藏,沙三期火山岩所探明的油气储量最多,地层-岩性火山岩油气藏是新生界火山岩中较常见的油气藏类型,溢流相是最有利相带。除沙三期火山岩外,中生代、孔店—沙四期和海域的沙二—东营期火山岩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浅层油气运聚理论与渤海大油田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油区年产原油3 000×10~4t,约占中国海洋石油产量的70%。渤海油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的中东部,勘探面积约4.5×104km2。渤海油区具有鲜明的石油地质特征:著名的郯庐大断裂纵贯渤海,新近纪断裂活动强烈,促进石油的纵向运移,但不利于油藏的保存;中新世—上新世发育河湖相沉积,上部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为浅层石油富集创造了条件;古近系生油岩埋藏深,新近系储-盖层较浅,石油垂向运移距离远,运移途径复杂。针对渤海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经过20年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探索,提出1大断裂-砂体"中转站"模式运移能力强、2小断层及走滑断裂运移油气能力弱、3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油气富集部位、4临界盖层控制断裂活动带油田形成、5圈闭汇油面积大小决定油田规模、6主力油田展布可分为凸起与凹陷富集型、7小凸起上的披覆背斜利于形成大油田7项创新学术思想,构成了浅层油气运聚理论并指导勘探,渤海勘探团队在短期内高效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共27×10~8 m~3地质储量,奠定了中国第二大油区的储量基础。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发育古新世厚层火山岩,与上覆始新统文昌组湖相沉积岩连续充填于惠州凹陷内,构成裂陷盆地早、中期主体岩层,没有明显沉积间断导致火山岩表生暴露、风化淋滤作用不强,因此,火山岩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火山机构的影响。基于岩矿、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开展惠西南地区火山机构及岩相特征研究,分析火山机构对有利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喷发方式控制火山机构类型、火山机构控制优相展布、优相控制有利储层分布”的递进特征:(1)受火山喷发时期与方式控制,研究区发育层状火山机构与穹隆状火山机构,火山口外形表现为内凹与穹隆两种类型;(2)火山岩优势岩相展布于火山机构内幕中心部位,火山口、近火山口的火山通道相、爆发相、喷溢相是有利岩相组合;(3)有利储层分布受岩相组合及裂陷期断层活动影响,储集空间分为原生孔缝、次生孔缝两类,岩相控制原生孔缝富集程度,后期断裂活动起到激活、改造、连通作用,形成规模孔—缝型火山岩油气储集层;(4)穹隆状火山机构最顶部侵出相由于岩浆挥发分含量低,导致原生孔缝不发育,岩石致密且难以改造,含油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薛永安 《石油学报》2018,39(9):963-970,1005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3种类型。新近纪晚期,在凹陷内的掀斜断块构造和缓坡区的断块构造中,由于古近系不发育"汇聚脊",新近系难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依据新近系的有利构造圈闭与"汇聚脊"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运移的"汇聚脊"及其控藏模式的建立是对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理论的丰富,可指导渤海海域新近系较高成熟勘探域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