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测定和分析网购密胺餐具的材质、高锰酸钾消耗量和脱色,研究迁移温度对甲醛迁移量的影响,评估网购密胺餐具的质量。方法 采集网上在售的18批次密胺餐具,通过衰变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红外法分析密胺餐具和脲醛餐具的特征吸收峰,快速区别密胺餐具和脲醛餐具。依据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对密胺餐具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依据GB 4806.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对密胺餐具的甲醛迁移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脲醛餐具占样品总数44.4%,覆盖密胺涂层的脲醛餐具占样品总数33.3%;11.1%的样品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11.1%的样品4%乙酸浸泡液脱色不合格;11.1%的样品甲醛迁移量不合格(4%乙酸,70℃,2h)。结论 本次网上购买的密胺餐具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存在不符合GB 4806.7-2016的现象;甲醛迁移量不符合GB 4806.6-2016标准的现象,存在用脲醛餐具替代密胺餐具或是在脲醛餐具上覆盖密胺涂层以次充好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网购折叠硅胶水壶产品质量相关参数。方法 参照GB/T 11416—2002《日用保温容器》检测倾倒试验和手把及壶体的连接强度,参照GB/T 531.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压入硬度试验方法 第1部分: 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检测样品硬度;参照GB 28482—2012《婴幼儿安抚奶嘴安全要求》检测挥发性物质,按照GB 3160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检测高锰酸钾消耗量,按照GB 31604.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总迁移量的测定》检测总迁移量,按照GB 31604.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的测定》中第一法测定硅胶水壶中的重金属(以Pb计)。结果 倾倒试验和手把及壶体的连接强度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热水老化和热空气老化处理后大部分样品硬度变大;高锰酸钾消耗量、总迁移量和重金属测试结果都很低,远小于国家标准限量值,合格率为100%。挥发性物质含量超出参考值比率高达86.6%,且66.6%在2倍以上。结论 热老化会使样品硬度发生变化;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应引起监管部门重视,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微波食品包装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塑化剂至食品中的迁移风险进行。方法 采集90批次微波加热食品, 依据GB 31604.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样品中的PAEs含量进行检测, 并考察样品中PAEs的迁移风险。结果 90批次微波加热食品包装中, 共计有18批次样品中检出PAEs增塑剂, 检出率为20%。其中15批次样品检出含量在0~10 mg/kg范围内, 最高检出含量为29.86 mg/kg。迁移实验未检出有塑化剂的迁移。结论 2019年上海市微波食品包装引入塑化剂污染的风险较低, 正常使用过程中迁移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市售塑料饮用吸管中金属元素在使用过程中的迁移情况,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吸管中Al、As、Ba、Cd、Cu、Fe、Mn、Ni、Pb、Zn的迁移量。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9,回收率在88.7%~98.3%范围内,精密度为1.2%~9.4%,均能满足检验要求。结果表明,71?批次市售吸管中Ba、Cu、Mn、Zn迁移量全部符合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要求,但部分批次的Al、Ni、Pb迁移量超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量值,超标率分别为23.9%、60.6%和39.4%,有个别批次吸管Pb迁移量高达标准限量值的37.6?倍。说明塑料饮用吸管中的金属元素可迁移到饮用介质中,经常使用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
食品接触塑料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测定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GB/T 5009.60-200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测定食品接触塑料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在测定工作中不难发现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结果波动比较大,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对影响测定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纸基食品接触材料和涂漆筷子等)中14种溶剂残留量的前处理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优化溶剂基质和体积、氮气和空气、样品面积和碎片大小等前处理条件,实现了对14种溶剂残留量的常规、快速分析。结果 14种溶剂残留量在0.01~6.40 mg/m2浓度范围内, 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0,方法检出限为0.01mg/m2。结论 建立了适用于纸基食品接触材料和涂漆筷子等食品接触材料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对食品接触材料产品研究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修订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设定检测项目及其迁移限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聚碳酸酯食品容器的生产、食品接触情况进行现场调查,随机抽取60批次样品,检测蒸发残渣(水、4%乙酸、20%乙醇、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游离酚和重金属,并同时检测双酚A特定迁移量。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蒸发残渣、游离酚和重金属的合格率均为100%,高锰酸钾消耗量的合格率为98.2%,双酚A特定迁移量检出值范围为0.5~3.0μg/kg,检出均值为0.9±0.4μg/kg。结论根据检测结果、风险评估资料,参考美国FDA、日本、欧盟法规,提出了我国聚碳酸酯食品容器卫生标准的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市售富硒食品中硒元素的存在形态及含量情况,通过分析总硒、有机硒和无机硒的含量,评估富硒食品的产品质量及存在的风险。方法 改进测定富硒食品中总硒、无机硒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利用改进的方法对100批次市售富硒食品进行检测,按照相关标准分析富硒食品的质量水平。结果 优化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取样品中总硒、无机硒,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9,回收率为86%~116%,精密度为1.7%~8.4%,均能满足检验要求。有30批次富硒食品中总硒不符合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6批次样品总硒超过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限量值,甚至个别批次大米的总硒超标达2倍多。此外,9批次样品的有机硒达不到DBS 42/ 002-2014《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的要求。结论 市售富硒食品存在总硒含量不达标、有机硒含量过低等问题,该类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容易造成补硒不足或补硒过量。  相似文献   

9.
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GB3160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中4.5.2款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取样量。本文探讨不同取样量对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高锰酸钾消耗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适当的取样量会造成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值偏低,影响对产品合格与否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调查了广西从西德和日本引进的四条聚酯(PET)饮料瓶生产线,抽检了90件样品,测定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锑、镉和脱色试验等项目,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提出聚酯(PET)饮料瓶的卫生标准建议稿为:  相似文献   

11.
高锰酸钾对羊毛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研究了高锰酸钾的浓度、处理温度及时间对羊毛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羊毛经高锰酸钾高温长时间处理后,鳞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用此方法处理的羊毛纤维,手感柔软,白度较好,有一定的防缩效果,并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染色.高锰酸钾对羊毛的氧化能力随浓度、处理温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羊毛的白度和低温染色时的K/S值并不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2.
杨丹  李龙  王卫 《毛纺科技》2012,40(2):25-27
采用高锰酸钾在饱和NaCl溶液中对山羊绒纱线进行正交氧化处理实验,分析高锰酸钾质量浓度、时间、温度、助剂等因素对处理后纱线的强力、毡缩性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对纱线强力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为:高锰酸钾质量浓度、温度、时间、SP-2渗透剂体积浓度;对纱线毡缩性能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为:高锰酸钾质量浓度、时间、温度、SP-2渗透剂体积浓度。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工艺为:温度40℃,高锰酸钾质量浓度2 g/L,SP-2渗透剂体积浓度8 mL/L,处理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一次性木筷被广泛应用于餐饮行业, 而其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一次性竹木筷的产品特性、行业概况和现行标准的有关情况, 通过风险监测有关结果, 分析了一次性竹木筷产品质量状况和可能存在的潜在质量安全隐患, 同时对消费者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得出现行标准与生产工艺不相适应的结论。建议通过加强标准制修订、提高生产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和消费者安全使用意识等措施, 促进一次性竹木筷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对于使用环氧酚醛涂料为内涂防护层的马口铁罐,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检测采用的是GB/T 5009.60—2003中规定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需对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进行准确滴定,因而日常快速检测适应性较差。研究对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进行调整,并确定f值,省去了标准溶液的滴定过程。两种试验条件数据分析表明本试验方法的可信性与可行性,试验检测结果与GB/T 5009.60—2003无显著性差异,操作方便快捷,更加适合企业的日常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5.
筷子作为中国人常用的用餐工具,其产品的质量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本文从筷子的材质和筷子的生产工艺两个方面出发,探讨筷子中有害物质的可能来源,对不同有害物质进行分类,分析各类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对不同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筷子产品的质量监控方向和质量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国家肉制品监督抽检的5万批次检测数据,使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肉制品中铅含量的风险预警模型。参照国家食品检验标准并结合专家打分,构建肉制品中铅含量的6个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运用Softmax和汉宁窗对风险等级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Tensorflow建立三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风险预警模型,通过500轮模型训练实现对肉制品中铅含量的风险趋势预测。结果表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对肉制品中铅含量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率,31个省份的平均误差为0.27,同实际检测风险基本匹配;模型稳定重现性较好,运行十次的平均误差为0.27。此模型可以实现对全国不同地域铅含量的趋势预警,为日常监督抽检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上海市烘焙用硅橡胶制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方法 参照GB 28482-2012《婴幼儿安抚奶嘴安全要求》的检测方法。结果 在30批次烘焙用硅橡胶制品, 仅有5批次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小于参考值, 83.3%的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都大于0.5%, 且80%的挥发性物质含量都超出参考值的3~5倍。结论 通过对30批次烘焙用硅橡胶制品中挥发性物质的检测, 发现这类产品中挥发性物质含量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