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层可信计算平台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现有计算机网络的可信计算平台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平台的通用性,将现有的计算平台分层逻辑化为不同的信任层,不仅降低了可信计算平台模型实施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其灵活性、扩展性和效率;同时该模型从客户端系统的引导阶段出发构建完整的可信链,保证了可信计算平台的安全性;此外该模型解决了现有的可信计算平台的方向性和系统输入未知性的问题。原型系统实现的结果表明,由于系统中所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构成统一的可信计算平台,使信任的传递从用户到用户,进而实现真正的对于用户体验的可信计算。  相似文献   

2.
汤建  宋顺林  赵磊 《计算机工程》2011,37(11):117-119,122
针对网络中可信模型的建立问题,在现有可信计算理论、可信网络接入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可信平台模块安全芯片的可信网络模型。该模型从终端建立可信链并将其传递到网络中,给出模型的架构及信息流分析,对信任度的度量进行形式化计算。性能分析结果显示,该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健壮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目前移动平台信任传递存在的诸多缺陷,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及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完整信任链模型,不仅能确保系统启动时的静态可信性,而且也能保障应用程序运行中的动态可信性.通过Dempster-Shafer原理计算信任值的方法验证分析,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信任度降低的问题,能增强平台可靠性,并且采用ARM微处理器对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QEMU的虚拟可信平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可信计算机系统信任链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缺陷,提出了在虚拟机中进行信任链传递的虚拟机穿越技术,并在QEMU虚拟机中实现了虚拟可信平台模块。虚拟可信平台模块通过采用信息代理的实现方式并利用虚拟机的封闭性和隔离性为可信计算机系统信任链传递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和透明环境。通过KnoppixLinux分析和比较了QEMU虚拟机中实现的虚拟可信平台模块和Xen中基于可信平台模拟器的虚拟可信平台模块。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集合的可信计算信任模型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信计算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信任模型的可信性评估是该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深入研究可信计算信任根、信任链及其可信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可信计算信任模型评估方法。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评估方法定义了不同的可信度度量规则和模糊集合,基于计算得到的可信度,评价信任模型的可信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集合的信任评估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可信计算信任模型的可信性,丰富了可信计算信任评估理论。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电子服务可信性研究相对独立且缺少系统、明确的体系结构,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的可信电子服务体系模型(layer-based model of trusted e-service, LMTS), 定义了电子服务的可信性和模型中相邻层次间的接口, 设计了一种基于LMTS的电子服务请求安全协议,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LMTS的可信电子服务信任评估机制。分析表明, 该模型具有可信性, 提高了服务信息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平台可信链的可信边界扩展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皖  谭明  郑军 《计算机工程》2008,34(6):176-178
以可信终端、可信连接、可信网络为代表的可信计算技术立足于终端和网络的自身免疫,开辟了以信任促安全的新思路,成为众多安全公司解决安全问题的热选技术。该文以可信终端技术中的可信链模型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可信链的概念模型,给出建模过程、模型的原型实现并指出该模型较之传统安全模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可信PDA计算平台系统结构与安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DA作为一种手持设备,面临着众多的安全问题.文中利用可信计算思想构造了可信PDA的体系结构与安全机制.首先提出了一种带数据恢复功能的星型信任结构,其在安全性、效率及可靠性等方面较TCG的链式信任结构都有很大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总线仲裁等技术构造了可信PDA的体系结构模型.文中还提出并实现了针对可信PDA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安全增强、基于可信PDA平台的可信网络连接(TNC)以及SD卡全卡加密等新的安全技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可信PDA的原型系统.经过实验验证,这款可信PDA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可信计算平台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可信计算技术在提高系统安全性的同时,也给用户使用计算机带来了诸多限制。为了解决自由软件等未授权程序的可信验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的分布式可信验证机制(DTVMTC)。该机制以庞大的Internet用户群为基础,通过网络数据统计的方法,实现对应用程序的可信验证,从而解决了对无可信来源但实际可信的应用程序进行可信验证的问题,保障了用户使用可信计算平台的自由。在Windows平台实现了DTVMTC的原型,实验结果表明DTVMTC能够实现预定目标且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信任链传递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良  徐志伟 《计算机科学》2008,35(10):15-18
信任链传递问题是可信计算的基本问题.阐述了信任链传递在技术与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分析信任链传递的技术方案、可信测量技术、信任链理论和信任链的可信度度量理论,提出了值得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方向,包括:以可信静态测量、可信动态测量技术等为代表的信任链传递关键技术,以信任链层次理论模型、信任链传递中的信任损失度量理论和软件的动态可信度度量理论等为代表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终端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可信计算可以从系统体系结构上对终端进行根本的安全防护。文章分析了一种可信计算平台的终端安全体系,并讨论了可信计算平台的可能应用模式,对终端的安全防护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飞  刘毅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X):76-78
针对终端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可信计算可以从系统体系结构上对终端进行根本的安全防护。文章分析了一种可信计算平台的终端安全体系,并讨论了可信计算平台的可能应用模式,对终端的安全防护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目前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可信网络的一系列研究属性,阐述如何应用复杂网络研究理论去支持网络信任关系的研究。最后对其发展的前景进行简单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DRM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已经成为数字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的重要技术,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版权,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和传播。可信计算技术是确保终端系统安全与可信的技术。将可信计算平台引入DRM应用系统,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DRM应用框架,讨论了可信任环境的建立,并描述了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分发及策略的执行。  相似文献   

15.
浅论可信计算机平台密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信计算机密码支撑平台可以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可用性强的软硬件计算机平台,其利用可信平台模块,以密码学技术为基础,以操作系统为核心,利用相应的加解密技术以及认证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就针对可信计算机平台密钥管理技术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保护日志免遭攻击对于入侵检测和取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现有日志保护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日志系统。该系统利用嵌入式安全模块ESM(EmbeddedSecurityModule)保护日志,使得在系统遭到成功入侵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防止入侵者修改、删除、甚至查看日志。  相似文献   

17.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计算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可信计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可信计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制定我国标准、提高企业、用户意识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建议来发展我国的可信计算。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操作系统的发展以及对虚拟机和可信计算的支持情况,分析了已有的几种代表性的系统模型,提出一种新的模型TOSVM,并详细描述了TOSVM的特殊之处,仔细分析了该模型的重要组件,还列出了该模型的两维度三模式几种代表性处理过程来说明TOSVM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可信计算平台管理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能够提供可信的运行环境和服务的一种可信计算平台,文章设计并实现了可信计算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程序—“管理中心”;并对管理中心的工作流程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安全与信用问题已成为电子商务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信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可信计算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理论的可信电子商务体系,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可信电子商务体系的可信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模拟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可信电子商务体系及其可信性评估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