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117,自引:23,他引:117  
肖建庄  李佳彬  兰阳 《混凝土》2003,19(10):17-20,57
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分析与研究,本文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再生混凝土物理性能、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等。研究表明,废弃(旧)混凝土再生利用是可行的,再生混凝土可以应用到土木工程非承重构件和某些承重构件中。但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材料性能及结构性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行专门研究。最后结合环境保护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再生混凝土技术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是发展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流趋势,是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分析了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查阅和研究大量文献,对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动态与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对比,综述了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变形性能,对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参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通过拔出试验,研究了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性能,分析了在钢筋屈服之前的荷载~钢筋滑移曲线变化趋势,考察了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和普通混凝土相似,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影响不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对钢筋在再生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取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同时由于失去其使用功能,许多的老旧建筑物被拆除。由于混凝土的不可降解性,大量的废弃混凝土的堆积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再生混凝土的推广应用使得废弃混凝土的重复利用成为现实,此举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对材料的重复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较普通混凝土而言均有所降低,使得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低于普通混凝土的结构性能,这严重制约了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通过将钢纤维和再生混凝土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各自的优点,为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应用提供了更宽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用途,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不仅可以解决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问题,还可以缓解原材料的不足;但是混凝土空心砌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影响其能否大量使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理论方法计算了6种孔型的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平均热阻以及其作围护结构的传热阻,用以分析空洞率及孔洞形式等对其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借此机会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超过了服役期与城市拆迁不适当引发了一系列的浪费现象,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再生混凝土的性能,为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性能结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使用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再生混凝土材料逐渐被应用到地下构筑物中。混凝土抗渗性能是地埋管等地下结构的重要性能指标,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渗性能开展试验研究是其工程应用的基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探讨水灰比、再生骨料取代率、粉煤灰添加量等对再生混凝土吸水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随毛细吸水系数和扩散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水灰比和再生骨料取代率以及添加粉煤灰将使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增强。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再生骨料混凝土埋管等地下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废弃混凝土破碎所得再生骨料制备再生混凝土,有利于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但再生骨料表层粘附老砂浆,显著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抗拉性能,通过外掺纤维,可有效增强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延性。因而系统地阐述了钢纤维、聚合纤维、无机纤维、碳纤维及混合纤维等类型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拉性能的影响,指出了未来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抗拉性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中心局部受压承载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探讨了截面含钢率、再生骨料取代率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较好地满足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局压承载力模拟分析的要求;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局压受力特性与方钢管普通混凝土相似,局压承载力随着含钢率的增大而提高,且提高幅度呈非线性增长,含钢率为0.12时的局压承载力相对于含钢率为0.08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局压承载力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基本呈线性关系,其比值控制在4.5左右。实际工程中需以再生混凝土实测强度为标准,进行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局压承载力的验算。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7,(6):47-48
再生混凝土技术实现了对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论述了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墙、框架等构件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再生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孙跃东  周德源 《混凝土》2006,31(4):25-28
发展再生混凝土是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对废弃混凝土的重新利用和再生混凝土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回顾我国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在我国研究、发展和利用再生混凝土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杨有福 《工业建筑》2006,36(11):1-5,10
再生混凝土技术通过对废弃混凝土的再加工,使其恢复原有的性能,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形成新的建材产品,从而既能使废弃的资源得以再利用,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保问题,这是发展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介绍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及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纯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钢管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强调的是混凝土的绿色含量,着眼于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混凝土生产绿色化的途径主要有:大量利用工业废渣,降低水泥用量;合理地选用外加剂;在结构设计和构造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高强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使用寿命;推广预拌混凝土以及发展再生混凝土等.研究低强高性能混凝土、加强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混凝土材料的绿色度并降低高性能混凝土的成本,将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基本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筑面积不断扩大。然而,伴随着建筑物的新建、改造、拆除、重建,混凝土材料用量巨大,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绿色建筑材料,不仅可以从源头解决废弃混凝土的处理问题,同时节约了天然骨料资源,缓解了供需矛盾,极大地满足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本文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的表述,阐明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并通过大量阅读、调查、整理关于再生混凝土的资料,进一步找出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李金国 《山西建筑》2010,36(26):158-159
简要介绍了再生混凝土的制作原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阐述了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及效益,对再生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再生混凝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混凝土,符合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车乘乘  孙家瑛  陈福旦 《混凝土》2012,(3):81-83,87
再生细骨料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为废弃混凝土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化利用的道路,而由其配制的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开裂性能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该文参考ICBO标准,采用平板约束试验,重点讨论了再生细骨料替代率、水灰比、砂率对其塑性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分析,计算出开裂面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细骨料替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开裂风险增大;水灰比对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抗裂性能至关重要,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再生混凝土防裂;选择合适的砂率可以控制再生混凝土的开裂程度。  相似文献   

17.
Concrete which contains waste products as aggregate is called ‘Green’ concrete. Use of hazardous waste in concrete-making will lead to gree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concrete technology and so such concrete can also be called as ‘Green’ concrete. Concrete made with ceramic electrical insulator waste as coarse aggregate shows good workability, compressive, tensile and flexural strengths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Further, study of its durability will ensure greater reliability in its usage. Permeation characters are used widely to quantify 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concret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meation characteristics [volume of voids and water absorption (ASTM C642-06), chloride penetration (ASTM C1202-10), and sorption] of concrete with ceramic electrical insulator waste coarse aggregate (hereafter it is call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of six different water–cement ratio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corresponding conventional concrete mixes. From the result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basic trend of perm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when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concrete. This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possesses higher permeation characteristic values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concrete. These values decrease with decrease in water–cement ratio for both the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nd the conventional concrete.  相似文献   

18.
以建筑垃圾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以建筑垃圾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阐述了发展再利用混凝土的发展模式,对本地区再生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再生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清晰方便地观察并研究再生混凝土裂缝开展规律,利用模型混凝土的概念,将普通混凝土、废混凝土骨料混凝土和废砖骨料混凝土平面化,制得模型再生混凝土试件。在试件受压破坏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模型混凝土前后两个表面制作不同尺度的散斑,分别用一般工业相机和显微镜相机采集图像,并分析得到全局应变场和界面过渡区附近的局部应变场,用以揭示再生混凝土裂缝开展过程和损伤演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废砖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最小,但是抗压强度反而比废混凝土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高。废混凝土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全局应变场能表征应变集中位于旧砂浆区域,但不能区分新、旧界面过渡区,而局部应变场更加细致地显示裂缝首先在旧界面过渡区开展,然后新界面过渡区才有裂缝开展。对废砖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分析发现,砖骨料和新砂浆之间的界面过渡区首先出现了应变集中,但是裂缝并未沿界面过渡区开展,而是贯穿了砖骨料,然后位于界面过渡区的应变集中由于应力重分布而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