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钢筋混凝土花瓶墩进行了空间受力分析,揭示了花瓶墩墩顶主要的受力特点,总结出一套可供实用的配筋设计方法,以供花瓶墩墩顶设计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箱梁桥中的横隔板,在横桥向应按深梁考虑其受力,可采用拉压杆模型方法进行设计.针对不同支承条件和受载工况下的横隔板,探讨了拉压杆模型的构形原则与方法.最后,针对某横隔板的施工受力工况,按照拉压杆模型方法并依据美国ACI318 -08规范对其进行了配筋设计.  相似文献   

3.
美国混凝土结构规范(ACI 318-08)将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作为规范性附录,用于指导混凝土结构D区的设计。首先介绍拉压杆模型构成,分析按中国规范(GB 50010-2010)的设计参数(荷载、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设计时,压杆、拉杆及节点区内力的计算,提供了设计步骤。按照中国规范参数,对牛腿结构进行拉压杆模型设计,对比分析了按建议方法进行设计时与按ACI 318-08规范设计时安全度的差别。算例分析表明,按建议的拉压杆方法进行牛腿结构设计,力学概念清晰,计算简便,与中国规范规定设计方法的安全度水平相当,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牛腿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拉-压杆模型计算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深梁配筋的方法。拉-压杆模型能真实反应深梁受力机理,本文将利用拉-压杆模型方法对无腹筋深梁进行配筋计算,并介绍了拉压杆模型的建立、杆件的应力限值等。  相似文献   

5.
曹骏驹  杨毅  朱颖 《四川建材》2021,(2):152-153,155
以某高速公路互通主线桥独柱花瓶墩顶部的竖向开裂为背景,采用规范的拉压杆模型和实体有限元分析两种方法,分析出墩身顶部横向配筋不足是产生竖向裂缝的主要原因.通过对4种加固方案的比选,选择外包混凝土预应力加固法作为独柱花瓶墩的加固方法.利用Midas FEA软件对加固后的独柱花瓶墩建立了考虑施工阶段的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拉-压杆模型方法-Ⅱ: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对拉-压杆模型的设计方法及过程.拉-压杆模型受力过程简单,它以桁架结构作为计算体系且满足塑性下限定理,因此,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混凝土设计模型,但我国目前对拉-压杆模型还缺乏理论研究和试验.  相似文献   

7.
拉压杆模型方法(STM)可用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并且已经被 FIP、AASHTO 等规范所采纳。但是在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并未见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在 GB 50010-2002中,关于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配筋仅是从构造上做出了规定,并不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方法。在介绍拉压杆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能够用于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配筋设计的拉压杆模型,提出了相应的配筋设计方法,对规范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及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剪计算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平截面假定不符合的区域(D区),国内现有计算方法精度较差。国外近二三十年使用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是D区最好的设计计算方法,其精度完全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能用于任何混凝土结构受任意荷载作用。本文简述了拉压杆模型方法的计算步骤及应加以注意的各方面,介绍了其发展的主要几个方向及其计算软件CAST。  相似文献   

9.
拉-压杆模型在钢筋混凝土深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完善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关于钢筋混凝土深梁的承载力设计方法,根据美国ACI 318M-05规范D区-压杆模型方法,按中国规范的设计表达式,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深梁承栽力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基于所收集到的各国52个受剪破坏和29个受弯破坏的深梁试验数据,分别采用拉-压杆模型方法和中国GB 50010-2002规范深梁承载力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压杆模型方法的计算结果比中国GB 50010-2002规范方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拉-压杆模型方法——Ⅰ: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拉-压杆模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作为定义,拉-压杆模型将构件分为D区和B区.D区是构件中与力或间断处的距离等于构件高度所划定的区域.B区是构件中D区之外的其他区域.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建立在平截面假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依据圣维南原理对结构受力进行简化,而拉-压杆模型方法中,由于其应力分布复杂D 区是不符合平截面假定的,因此不能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配筋.通过对结构的应力描述分析了拉-压杆模型的建立机制,并结合试验验证了拉-压杆模型方法.结果显示,拉-压杆模型方法用于混凝土构件D区的设计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结合某独柱墩桥梁的倾覆实例,通过对事故桥梁加固前检测分析和现场调查,确定了未倒塌桥墩的加固方案,并提出了事故桥梁的重建方案,对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选,重点介绍了未倒塌桥墩加固的施工工艺要点,分析方法及加固措施对解决类似的桥梁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FRP-混凝土组合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在拉压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FRP板与混凝土界面发生黏结滑移的FRP-混凝土组合梁拉压杆受剪承载力模型。该模型中,将配置在受拉区的FRP板简化为拉杆,而将变形非协调区的混凝土简化为压杆。为反映FRP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黏结,建立了拉压杆节点区的破坏准则--界面剪应力达到最大黏结剪应力。为验证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对已有的试验梁进行了受剪承载力和斜裂缝开裂角度的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受剪承载力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组合梁的受剪承载力和斜裂缝开裂角度,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8根混凝土简支深梁的静力试验,研究了水平及竖向配筋率、剪跨比对拉压杆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和破坏三个工作阶段,在支座与加载点之间出现一条或多条斜向裂缝,试件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剪切和弯剪破坏,配筋率较小的试件发生弯曲破坏,其破坏具有延性特征;随着荷载增加,支座附近出现斜裂缝并形成混凝土压杆,当压杆的配筋率增大(不超过1.5%)和剪跨比的变小,压杆强度明显提高,且试件趋于剪切破坏;配筋率(水平、竖向配筋率)不大于1.5%,压杆的最大主应力角与剪跨比的反正切角方向接近,本文建议拉压杆模型最大主应力角取54°;推导混凝土深梁的拉压杆模型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简化的软化桁架模型源于拉压杆的概念,满足带裂缝混凝土的平衡条件、相容条件和本构关系。文中用简化的软化桁架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梁柱内节点进行抗剪强度分析,提出了用简化的软化桁架模型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柱内节点的步骤。同时,通过对一个钢筋混凝土梁柱内节点的验算,证明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破坏曲面以及破坏模型论述了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复杂的框架空间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其主应力迹线,进行了应用拉压杆方法进行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反映深梁基本传力路径的四种压拉杆模型,提出了物理意义明确、传力路径清晰的组合压拉杆模型,并计算了集中荷载作用下无腹筋深梁混凝土压杆强度,提出了混凝土压杆修正系数Cc,反映了混凝土对深梁抗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赖清华  张百胜 《山西建筑》2009,35(11):65-66
利用较为成熟的非线性有限元程序VecTor2对基于ACI 318-05规定建立的拉压杆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两者破坏模式的区别,考察了腹筋对承载能力的影响,指出了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郝忙利  李昭鹏  李粉玲 《山西建筑》2009,35(19):312-314
针对某桥梁桥墩的偏差问题,使用有限元软件对桥墩、桩基进行了力学性能验算,提出了粘贴碳纤维的加固设计方法,并对加固后桥墩的承载性能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积累了桥梁墩柱加固经验。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trut-and-tie modelling that is recommended by the ACI 318 Building Code (2002) for designing continuous deep beams with openings. Presented herein ar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o full-scale 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s with openings subjected to concentrated loads. Each specimen was designed using the ACI 318 (2002) provisions for strut-and-tie models. Both specimens were found to be able to carry loads greater than the factored design loa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each specimen corresponds well with the designed strut-and-tie mode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us illustrate the reliability and conservative nature of strut-and-tie modelling for designing continuous deep beams with open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