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汤逊湖湖滨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在汤逊湖湖滨采集7个典型区域的土壤样本,采用密度浮选法提取微塑料,使用光学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土壤中微塑料的形状、粒径、颜色和成分等特征。结果表明:汤逊湖7个采样点的微塑料丰度为33.30~898.98 n/kg,总体平均丰度为(356.44±168.96)n/kg;碎片状微塑料占比最大;55.10%的微塑料粒径小于2 mm。微塑料颜色以白色、黄色和绿色为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微塑料分布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发现,聚丙烯和碎片状微塑料丰度与工业用地面积之间均为正相关,与绿地面积之间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它尺寸小,化学稳定性高,难降解,易吸附有机污染物。目前,微塑料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而淡水水域是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的重要传输途径。因此,了解淡水环境中微塑料赋存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于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并且难以进行回收,导致大部分塑料进入自然环境中。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下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严重的微塑料(MPs)污染,甚至对人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寻求一种高效绿色的塑料降解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生物降解因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概括了大气、水体、土壤中的MPs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其次进一步总结了塑料的生物降解与非生物降解与不同类型塑料的酶降解机制,最后,对MPs的生物降解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采集了鄱阳湖两种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圆顶珠蚌)样品,通过消解组织、密度浮选法分离、滤膜过滤和体视显微镜筛检出微塑料。分析了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初步评价了微塑料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能检出微塑料。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中微塑料平均值分别为1793.0个/kg、1563.0个/kg,二者均以白色、纤维及2000~5000μm为主。内梅罗指数法评价铜锈环棱螺中微塑料属于中污染,圆顶珠蚌中属于轻污染。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为铜锈环棱螺与圆顶珠蚌中微塑料均属于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18.
粒径小于5 mm微塑料被认为是一类新兴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更高且更容易被生物摄入,并对生物体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简述微塑料的来源,分析微塑料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地表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来源、现状及危害,综述了针对微塑料污染可行的防治方法,为地表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