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起步 较晚,且相关研究大多套用城市等较大尺度区 域的评价模式,缺少针对乡镇尺度的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方法与体系。本文通过将遥感、传感、 人感等主客观感知手段相融合,实现多种感知 方式的时空互补和属性互补,构建了融合多感 知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对蓟 州区乡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了实例研究与 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各乡镇的多感知指数总体 上呈现出以洇溜镇、渔阳镇等为中心向外围逐步 增高的趋势;各乡镇主客观感知的评价结果在 空间分布上不尽一致,需要在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的同时,提高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多感 知融合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单一感知手段相比,可以实现快速、全面、科学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构键,为我国乡村生态环境质 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些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持续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利用200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评价模型,在计算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4个指标指数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并开展对比研究,从遥感影像图的角度来评价青海生态环境20年的变化状况。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均小于0.75,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一般”的面积有45.1万km2,占比63%。2000—2020年间,青海生态环境状况约60.56万km2(约87%)无明显变化,局部地区趋向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枯竭矿区在经过了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后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修复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资源枯竭煤矿区这一典型区域的生态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规划准备、方案制定和规划评价三阶段的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程式。具体包括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和规划三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提出了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及GIS技术和实地调查咨询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调查方法用于资源枯竭煤矿区生态环境调查;从生态环境损害评价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对资源枯竭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定;确立了。生态修复功能区划-景观生态修复区划-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生态修复技术配置”四步骤的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方案编制模式。并以门头沟煤矿区为例对以上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验证,编制了门头沟煤矿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施工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建立了地铁施工诱发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地铁施工情境下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基于云模型的模糊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单指标相对隶属度计算进行预警分析,结合多属性决策,得到综合指标的预警区间变化趋势图;并以武汉市地铁施工项目为实际背景,实现对武汉市地铁施工诱发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动态预警的时空演化分析,得到武汉市地铁施工诱发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目前处于较差状态,需要重点加强改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12)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度逐渐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来越严重,如: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等,都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全球变暖问题及城市雾霾问题开始受到广关注,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人类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是应考虑到生态环境,顺应生态系统来规划设计,不能去改变或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的后果不堪设想,将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将基于生态设计理念来研究城市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6.
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处理相关地形、遥感数据等,合理选取评价因子构建矿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及模型,并结合空间分析原理评价矿区生态适宜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生态最适宜或适宜区域面积减少55.41km~2;地表仍有持续塌陷趋势,相对塌陷面积为317.83km2;影响因素主要为工矿业发展、城市建设扩张、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该研究对于今后对淮南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治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贺洋  李倞  徐昉 《中国园林》2022,38(10):80-85
博尔塔拉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正面临着因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干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生态系统变化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对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依据。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流域划分,以子流域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单元,联用Arc GIS、Fragstats和Geo Da软件计算得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模型,对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内大面积草地、湿地、森林等类型的退化是造成景观生态风险恶化的直接原因,这和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序垦荒、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有极大的关系。2010—2020年,随着国家对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多种防治手段并行,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大幅度降低,整体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值呈降低趋势。整个研究期间,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与部分退化并存,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未来建议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体系发展入手,同...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使用的合理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上海市南桥新城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在城区总体规划中引入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的理念,提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优化城区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河县为研究对象,基于通河县的生态环境特征,结合近十年生态遥感调查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以及通河县生态环境现状等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ArcGIS)及其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通河县生态系统格局近十年来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基于城市遥感数据,利用ENVI软件提取中心城区以及城市公园的地表特征参数,如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湿度指数、地表温度,研究城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以及缓冲区对城市的降温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湿度指数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归一化湿度指数可作为研究地表温度的关键指标;水体面积是影响地表温度的重要因子,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用地的急速扩张,并逐渐侵蚀耕地和生态用地,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文章结合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对广州市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再通过地形、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文化遗产等影响元素进行叠加分析,预测城市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县城子长城市总体规划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扩展的用地需求以及生态安全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城市扩展与生态安全保护的潜力——约束力评价模型,对城市未来需要的建设用地进行评价。本文认为,对于黄土高塬沟壑区,必须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条件,提高生态安全权重系数值,来寻求最优的用地选择方案,以实现保护生态安全、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不透水层(Impervious surfaces)作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率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对分析评价城市地区的气候、环境、水循环等各类要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发展评估、环境生态评价等领域。本文以多光谱高分遥感数据(高分一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不透水面指标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水体指数的城市外轮廓边界提取算法,可实现城市外轮廓边界的快速提取,为城市演变分析、城市实施评估等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规划领域中较为成熟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在提炼生态城市规划和灾害威胁下建设用地规划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长春为例,从多层筛选的视角探索基于敏感性和适宜度分析的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方法。以TOPMODEL模型为核心进行水文敏感性的指数化计算,划定水文敏感区和水文低敏感区;通过综述国内外雨洪管理体系内涵与目标的发展历程,选定人口密度、空间整合度和城市蓝绿系统3个适宜度评价影响因子,并基于GIS的多因子加权分析法进行海绵型场地适宜度评价,将建设区域分为最适宜、较适宜等5类用地;最后将敏感性与适宜度分析进行叠加,选取具有最高敏感性和最高、较高适宜度的区域为海绵型场地选址区。以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价值提升为目标构建可视化的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方法,为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层面的实现提供了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的图形化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随机抽取北京市原城8区内464处各类绿地,进行园林植物调查,计算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的3个指标: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生态多样性指数,统计分析北京市城8区在五环内的园林植物多样性特点,之后应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将相应数值采用空间差值计算,并和研究区域的地图叠加,将园林植物多样性指数在城市空间上实现了图形化显示。其结果对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评价以及城市绿地系统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工作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内涵探讨,建立适合于同区域内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SPSS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模型为评价方法,以广东省21地级市生态环境现状为评价分析对象,综合评价广东省21地级市生态承载力情况,并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旨在立足于广东省21地级市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评价各城市生态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胡云超  王柏林  钱丽 《城市开发》2023,(10):110-111
本文基于“双碳”目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和合肥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现状,从经济、生态两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合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近十年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合肥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成为深圳等港口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和竞争中,深圳与香港、广州等两个中心城市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以深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模型的测算方法,通过港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深圳、香港、广州等3个城市在湾区竞争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对深圳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扩充自身生态位、与广州错位发展,以及与香港协同进化等具体策略,以期为其他相似案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须适应山地生态环境特点是山地城市规划第一原则,对山地城市进行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并整合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的时空格局是山地城市规划的第一基础,山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控制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需要科学规划,山地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是多学科合作交融、全方位思考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以上内容构成已故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学术核心,并在其所完成的规划工程中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山地城市之魂魄。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由于对城市生态用地概念的界定模糊,理论学界对其内涵难以整合、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对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有效措施,导致我国目前生态空间日益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态势。2012年实施的新的城市用地分类,突出了土地的生态价值,但却仍未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基于此,并在对天津市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分类法,ANDERSON(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分类系统)分类法,CORINE(欧盟环境信息协调)分类法等土地分类方法,结合天津市的生态系统,生态空间布局和土地生态功能,研究出适用于规划设计、编制、实施管理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便于城市生态红线规划管理的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