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热分析(DTA)是一种基于温度程序变化下测量试样与参比温度差的方法,是热化学的基本测量技术。应用DTA也能测量固体电解质某一构型相转变时动力学参数电导活化能Ea和相转变熵△trssm,这种测量方法具有快速性,样品量少,数据分析简单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以石墨粉提供碳源,正硅酸乙酯提供硅源,在催化剂硝酸镍的作用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碳热还原法制备纯的碳化硅纳米线.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所制备的样品物相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碳化硅纳米线对甲基橙的光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碳化硅纳米线的加入量和不同的光照时间均会影响甲基... 相似文献
3.
甲基—β—环糊精的微波辐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无NaOH碱性条件下,以硫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对β-环糊精分子进行甲基化反应,收率为76.3%,反应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4.
为延长臭氧的半衰期,保留其选择氧化性,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与臭氧包络的方式。研究了臭氧/羟丙基-β-环糊精包络物(O3/CD)的氧化特性,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液相制备方法制备包络物的氧化性能,探究了O3/CD对靛蓝三磺酸盐(indigo)、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以及甲基橙(MO)的氧化特性,O3/CD能够延长臭氧的半衰期,并提高其氧化性,在环糊精溶液中通入臭氧的氧化性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方式,在通入饱和臭氧下,表现出较高的氧化性能,向0.5 mmol/L的环糊精溶液中通入10 mg/L的臭氧后,对Indigo、ABTS和MO均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氧化能力,为水体和土壤污染物氧化修复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甲基红为客体的包合反应,用X-射线衍射法和热重-差热分析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甲基红摩尔比为1∶1时包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7.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二氧丙嗪(DOPM)的荧光现象及其与β-环糊精(β-CD)的包络作用,发现当β-CD与DOPM浓度比大于10 000∶1时,β-CD对DOPM有一定的荧光增敏作用,当β-CD与DOPM浓度比小于5 000∶1时,β-CD对DOPM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提出了测定DOPM含量的荧光光谱分析新方法,该法的检出限为1.001×10-7 mol·L-1,平均回收率为99.1%;利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Benesi-Hildebrand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DOPM与β-CD包络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并对包络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甲基橙反应体系新用途--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亚硝酸根重氮化反应后生成甲基橙 ,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与传统甲基橙合成反应不同的是 ,此反应可在常温下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有色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4.38× 1 0 4L/( mol·cm) ,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0 .2 1 % ,方法回收率 1 0 0 .5 % ,亚硝酸氮的浓度在 0 .0 1 6~ 0 .1 6μg/m L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以甲基-β-环糊精(MCD)与芘(Pyr)为原料,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得甲基-β-环糊精与芘的包合物(INC)。利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热重-差热分析(TG-DSC)、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对不同温度下INC的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制备温度为25℃时,INC包合率最高,为39%,在240 nm处对应吸光度最大,为1.62 a.u.;IR检测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包合物INC中芘的特征峰强度变低、峰形变宽或发生位移;TG-DSC表明,芘占据甲基-β-环糊精的空腔生成了包合物;SEM、XRD显示,包合物出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11.73?、18.04?、20.56?,表明包合物晶型改变;甲基-β-环糊精与芘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当温度为25℃时,甲基-β-环糊精使芘在水中的质量浓度增加到7.36 mg/L,为15℃时的2倍。 相似文献
16.
17.
在初始pH=3的条件下,以金属有机配合物[Cu2(μ4-L)2]n为非均相催化剂,过硫酸钠(Na2S2O8)为类Fenton体系的氧化剂,探讨了配合物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性能,结果显示,反应前40 min,能有效降解60%的甲基橙,而当反应时间超过110 min后,有效降解率高达88%;同样条件下,不添加配合物催化剂,甲基橙的降解率只为15%. 相似文献
18.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基羟酸钠与β-环状糊精形成的包结物。实验结果表明表面张力法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表面活性剂与β-CD形成包结物的稳定常数,发现在表面活性剂浓不变时,增加β-CD的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上升,并达到纯水的表面张力值。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紫苏醛(PA)的热稳定性和水溶性,扩展其应用,以甲基-β-环糊精(MβCD)为主体分子,PA为客体分子,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A/MβCD包合物(PA/MβCD-IC)纳米纤维(PA/MβCD-IC-NF)。采用SEM、1HNMR、XRD、TGA、FTIR和分子模拟对PA/MβCD-IC-NF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测试了其相溶解度,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PA已被成功地包裹在MβCD空腔中,形成PA/MβCD包合物;PA/MβCD-IC-NF为非晶体结构,直径分布较均匀且表面光滑,平均直径为(134±60) nm。质量浓度为12 g/L的PA/MβCD-IC-NF(2 cm×2 cm)在1 s内可完全溶解。与PA相比,PA/MβCD-IC-NF中PA的热稳定性和水溶性都显著提高。PA/MβCD-IC-NF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PA,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6.2%±0.1%和94.0%±0.3%。 相似文献
20.
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在水相中替代表面活性剂与1,3-二-(4-硝基苯基)-三氮烯(DNPT)形成的包结物(β-CDP-DNPT)对银离子有显著的显色效果。DNPT被β-CDP包结后,具有增溶增敏效果,对银离子的选择性显著改善。干扰离子Cu(II)、Hg(II)、Zn(II)、Co(II)、Ni(II)、Pb(II)等允许量达到50~500μg/25mL。该法应用于相纸样品及国家标样中痕量银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