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面介绍了一些测量体积流量的流量仪表,然而在工业生产的配比和品质控制,物料和能量平衡,以及贸易储运等往往须知道的量是质量流量.虽可将体积流量乘以同期流体密度求得质量流量,但使用不便.因此,人们逐渐认识测量质量流量的重要性,经20余年探索实践,开发了有工业实用价值的质量流量计,近年发展迅速.日本和美国1985至1987年间质量流量计销售金额在流量仪表中分别占6.1%和9.3%.在我国,质量流量计开发起步较晚,但亦已有相应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1 前言 SFC-1型固态物料质量流量控制器,是我院最新研制成功的微机控制的智能型流量控制设备。固态物料,指小麦、颗粒状药物、颗粒状塑料原料和水泥的原料等。以制粉行业为例,  相似文献   

3.
1引言在电解铝生产工艺中,需要大量阳极和阻极炭块。这些炭块质量的好环,直接影响电解槽的出铝效率,而炭块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沥青粘结剂的使用量的多少所决定的。沥青用量过少则生产炭块的糊料的塑性差,挤压成型需要相应提高压力,而且产生裂纹废品的可能性增加。沥青用量较多,糊料塑性较好且成型压力较低,成型的成品率也高一些,但过量的粘结剂则使生坯在挤出或脱模后容易变型。因此,沥青流量的精确测量是非常重要的。管道输送液体沥青温度通常在200℃左右,即使在这样高温下的沥青,其粘性还是很高的,且里面还含有少量固体颗…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型微流量热分布式质量流量计的管道结构,基于Fluent技术建立管道结构仿真模型,在不同流速下对其温度场进行仿真,得出不同流速下的热量分布.通过MATLab软件画出温差与质量流量的关系图.根据热分布式质量流量计的原理建立流量测量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测量,对比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数据,确定其在低流速条件下的测量范围,最终达到对传统热分布式质量流量计的应用拓展.  相似文献   

5.
一些新型的网络应用,如P2P、流媒体和网络游戏等,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从网络运营的层面来看,要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同类别的网络流量.流量控制的前提是流量识别,STI(Scalable Traffic Identification)模型,采用端口映射、流量特征配置和内核模块插件等技术灵活扩展系统识别能力,进而可以实现对流量的有效控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流量识别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热式质量流量计是利用流体流过传感器探头时散失的热量与流体流量的关系来测量流体流量.为了研究热式质量流量计应用于井下液相流量测量的效果,开展了可行性实验研究,设计并加工了热式液体质量流量计原理实验样机.在多相流动态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动态实验,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式液体质量流量计测量液相(油和水)流量是可行的.该方法将为液相流量的测量提供一个新思路,为井下现场样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依据GB/T2624-93,对温度、压力、差压变化时,蒸气质量流量全参数修正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可用迭代运算法来分析计算误差,并举例修正不同参数,所得的精确度不同.指出对质量流量影响最大因素依次为蒸气密度、可膨胀系数、节流件内径及流量系数.  相似文献   

8.
介绍利用智能流量计算机,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实现了体积流量转换成质量流量。具体介绍了转换方法、现场接线与校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差压式流量计在质量流量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差压式质量流量计的基本原理、特点、设计思想及其一般结构。给出了实用流量测量的计算公式,具体阐述了流量测量的系统组成和实际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粉体质量流量测量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各种粉体质量流量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测量精度影响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范昭  樊尚春 《传感技术学报》2018,31(8):1153-1156
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电路研究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结构优化、动态响应的新方法.首先,基于测量管微元的力学平衡关系,构建了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时域振动的数学模型.其次,基于振动模型构建了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等效电路模型,并验证了等效电路的可行性.最后,通过研究等效电路,实现了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在不同参数结构下振动响应的输出信号的获取,并得出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灵敏度和固有频率随测量管长度L变化呈非线性反相关的结论,为科氏质量流量传感器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Linux提供了一套功能强大的流量控制机制,成为当前实现网络QoS的重要工具.针对制定流量控制方案时带宽划分精度和粒度难以权衡,采用单一队列调度算法实施流量整形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可扩展策略库的流量控制管理方案,在Linux下设计并实现了可扩展流量控制策略库.介绍了该策略库的3个模块:策略存储实体、出错回滚监控模块和可扩展策略库管理模块.定义了策略的存储格式,将主机、服务、时间、上下行方向等元素综合管理起来.同时提出了结合优先级调度的策略添加、删除、合并的策略管理算法.通过实验分析证明该流量控制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以BT为代表的P2P应用流量已占据Internet网络流量的70%以上,企业的关键应用得不到带宽保证.分析BT协议的工作原理、流量特征和识别方法,提出基于TCP丢包的BT流量的实时检测和控制方法,有效地控制了BT流量.  相似文献   

14.
杜鑫乐  徐恪  李彤  郑凯  付松涛  沈蒙 《计算机学报》2021,44(7):1287-1309
作为海量数据快速存储和高效处理强有力的后盾,数据中心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传统TCP难以在高吞吐、低时延、无损等方面同时满足当前数据中心传输需求,新的传输技术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对比传统TCP设计目标和数据中心网络中传输目标的基础上,对数据中心流量控制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流量控制是指控制流量的发送速度以及发送规则,本文从基于端到端设计的拥塞控制和基于全局优化的流量工程两个方面对流量控制技术进行介绍,并从控制机制、扩展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上述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本文对数据中心流量控制技术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技术,重点分析了研究了基于流变介质声阻抗的流量测量技术以及热式质量流量测量技术,指出了质量流量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局域网中能够实时监视网络流量,并对流量进行分析和控制,提出了一个基于SharpPcap框架的局域网流量监控系统(SPCatcher).通过对网络流量监视、流量分析、流量控制等子模块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流量监控系统的框架模型,并给出了根据数据传输方向和指令响应顺序进行划分和组合的功能实现图.通过SPCatcher系统捕获网络流量并进行分析,找出网络性能降低的源头,进而可对存在滥用网络带宽行为的特定客户端进行流量控制.实现了软件系统,测试结果验证了SPCatcher系统的流量监控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MOCVD(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中气体流量的自动控制方法。研究分析了基于质量流量控制器(M FC)、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和触摸屏的自动控制系统气体流量自动控制方法。该方法提高了MOCVD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确保了工艺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使得MOCVD系统气体流量控制水平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面向服务的校园网流量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桌面网络软件的应用,特别是P2P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校园网的应用层流量变得困难:大量带宽被非核心业务占用,而传统的基于端口和IP的流量管理难以满足要求,缺乏柔性.提出一个基于端口和特征串相结合的双层识别模型,实现了面向服务的应用层流量检测,从而进一步实现流量的控制.实验验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流量检测效率和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机的P2P流量检测与控制方案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P2P流量逐渐成为了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由于P2P采用了动态端口等技术,使得传统的端口映射的方法对P2P流量的识别不再有效,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P2P流量是网络测量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介绍了各种P2P流量识别方法及优缺点,然后提出一种新型的检测与控制策略--基于主机的P2P流量检测与控制.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比较有效地检测P2P流量并具有更好的检测精度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玉华  孙知信 《软件学报》2020,31(1):183-207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简称SDN)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SDN将控制层从数据层分离并开放网络接口,以实现网络集中控制并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编程性.但是SDN也面临诸多的网络安全威胁.异常流量检测技术可以保护网络安全,防御恶意流量攻击.对SDN异常流量检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归纳了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可能遭受到的网络攻击;介绍并分析了位于应用平面、控制平面和中间平台的异常流量检测框架;探讨了异常流量识别机制、负载均衡机制、异常流量追溯机制和异常缓解机制;最后指明SDN异常流量检测在未来工作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