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人造沸石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浓度NH3-N污水,从温度、投加量、pH和不同搅动方式等角度考察人造沸石对污水中NH3-N去除的影响,同时结合人造沸石重复使用性能探讨其工程运用的潜能。结果表明:静置条件下,20 g/L人造沸石在4℃和25℃下24 h内对污水中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41.28%和48.34%(相差7.06%),表明温度对NH3-N去除无显著影响;不同搅动方式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表现为曝气>振荡>静置,20 g/L人造沸石在曝气(1.0 L/min)条件下,NH3-N去除率达80.02%;当人造沸石投加量增大到50、100 g/L时,振荡(100 r/min)条件下NH3-N去除率分别可达83.34%、89.48%;对于不同pH污水,曝气处理时pH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表现为碱性>中性>酸性;人造沸石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重复使用6次,NH3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含氮浓度较高的特性,对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进行改进,增加了简易曝气池作为强化预处理单元.工程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RI系统对服务区生活污水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水力负荷可达2.0 m3·m2·d-1;系统出水COD、SS、氨氮、TN等达到GB/T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5%,92.0%,95.3%,80.0%.经济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长期监测确定高速公路服务污水的水质特点,以A/O工艺中试效果为基础探索服务区污水处理站的优化运行参数。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对系统TN去除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回流体积比r,系统推荐的工艺参数为:ρ(MLSS)=4 g/L,r=300%,总HRT=32 h,HRT(A):HRT(O)=1:1.5,缺氧和好氧DO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3.0 mg/L。甲醇为适宜外加碳源,m(C)/m(N)建议控制在8.0左右,系统暂停运行时间不超过24 h。长期稳定运行结果表明,A/O工艺对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0.0%、91.5%、77.3%和65.2%,出水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4.
史良于 《山西化工》2023,(10):230-232
以山西省北部地区收费站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污水水质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季节下的水质特点的分析,正确掌握水质的基本情况,可为高速公路运营站区污水处理工艺和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A/O+过滤消毒工艺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高速公路服务区采用复合式A/O生物氧化+过滤消毒工艺处理运营期间产生的污水.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能够满足回用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的水质特点,采用厌氧水解-ICEAS(Intermittent cycle extended aeration system)工艺进行处理,可有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及氮磷,处理后的出水各项指标达到GB 8978-1996一级标准.该工艺具有运行稳定、去除率高、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安全运行和达标排放,文中选取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近6年进水水量和进出水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的日均进水量在2018年—2023年3月近6年期间,于2020年达到最低,主要是受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封控措施影响;当年的进水水质受疫情和降雨量的双重影响,除2022年外,2020年BOD5、CODCr和SS浓度较其他年份均大幅下降,而氨氮、TN和TP浓度降低相对较小。2022年进水BOD5和SS低于其他年份可能是受2022年相对严重的疫情和干旱天气的影响,管道中污染物沉积进行厌氧水解导致。以疫情初始的2020年数据为研究对象,该年内各水质指标的进水浓度波动范围较大,总体上在冬季相对较高,在1月底—2月底和夏季偏低。实测出水水质浓度均达到设计出水水质标准,其中SS的去除率最高,而TN的去除率最低,改良式序列间歇反应器(MSBR)能够去除大部分的TN和氨氮。进水BOD5/CODCr、BOD5/TN和BOD...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气浮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含油废水的成功工程实例.该工艺替代了高速公路服务区较为普遍采用的WSZ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解决了设备腐蚀及停留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也为该行业的废水处理提供了工艺选择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秋霞 《四川水泥》2020,(3):127-12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生活污水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处理好生活污水问题,城市的面貌才会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客观来说,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具有高氨氮、低COD的特点,如果长期对生活污水的问题放置不管,那么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本文将重点对现阶段城市生活污水的基本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从微生物利用膜生物反应器运用以及废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几个维度阐述生活污水的治理方式,希望能够推动生态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主要对某钢铁园区进行综合污水水质监测调查分析,以找出该综合污水处理厂污水水质、水量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园区综合废水资源化回用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发现,该钢铁企业园区内3个泵站污水在排放时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差异明显,1号泵站因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水中COD和悬浮物含量高;2号泵站以工业废水为主,其电导率较高;3号泵站为典型的工业废水,其含油量高。但是,该园区综合污水厂采用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指标平均值都能达到回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1.
田玉萍  刘杰 《水处理技术》2020,46(1):137-140
针对广南高速某服务区缺水问题突出、远离城市、工程性引入自来水造价惊人等问题,设计采用"地下水淡化+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雨水补给"的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模式。地下水经淡化膜系统净化处理后,达到GB5749-2006规定指标,可供服务区生活用水;然后,服务区产生的废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设计处理量为140 m^3/d。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和收集雨水进行深度处理,使之达到GB/T18920-2002标准,根据最大用水量,中水回用系统处理量为200 m^3/d。增加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通过计算,设计处理量为50 m^3/d。  相似文献   

12.
曾艳 《煤化工》2020,48(1):50-53
针对某煤化工废水处理装置生化系统细菌死亡问题,从温度、pH、溶解氧、负荷、营养物等方面进行了排查和分析,得出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过高,碳源不足,以及生化系统来水的NH3-N含量超标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投加周边市政污泥,减少曝气量,补充碳源,增加高压冷凝液排污量等措施,解决了废水处理单元瘫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高氨氮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技术:物化法、生化联合法和新型生物脱氮法。目前实际应用中多采用生化联合法技术,在生物处理前,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物化处理。短程硝化反硝化等一些新型生物脱氮法技术前景看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高含盐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鉴  郭天娇  丰铭  齐保坤 《煤化工》2015,43(3):18-21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高含盐废水会严重污染环境,通过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对其有用成分进行回收,实现排放量最小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热浓缩、膜分离和电吸附技术在含盐废水浓缩处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机械蒸汽再压缩、反渗透、膜蒸馏和电吸附技术的特点及其主要应用情况,并指出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各种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的分析,指出高效节能的浓缩技术结合适当的浓缩液处理技术,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含盐废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5.
Modifications of carbon for polymer composites and nanocomposi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various forms of carbon used in composite preparation include mainly carbon-black, 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fibers, graphite and fullerenes. This review presents a detailed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various modifications of the carbon nanostructures for nanocomposite preparation focusing upon the works published in the last decade. The modifications of each form of carbon are considered, with a compilation of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carbon-based polymer nanocomposites. Modifications in both bulk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s have been reviewed, with comparison of their mechanical, thermal, electrical and barrier properties. A synopsi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advanced materials is presented, pointing out gaps to motivate potenti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