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它具有非公共性、非批判性和鲜明的层次性等特点。教师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不仅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默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且是一个延拓教师开放的心灵,恢复教师认知的敏锐,扩展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智慧生成过程。促进教师智慧的生成,需要尊重默会知识,唤醒沉睡的教育热情;体验默会知识,坚守人类理性的价值;实践默会知识,实现两种知识的融通。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的生命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生命整体性的把握上。教学是对生命价值的寻找,教学要对非理性的欲望、需要给予特有的尊重。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开发智力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满足和提升学生需要层次的过程。人本主义关注体验在教学中的价值,强调自我经验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意义。人本主义的生命教学观也表达在对教学目标、学习观等的具体论述之中。但人本主义所坚持的仍然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因此它仍然需要在师生之间制造一个中心,无法将师生看成平等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简讯     
《机械管理开发》2007,(3):95-95
生命:所有的生命都会离去,所有生命的离去都会是一种悲哀。面对悲哀和不幸,面对疾病、灾难和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结局也就迥异。美好的心灵能够超越苦难,超越死亡;幸福和快乐只属于拥有一颗美好心灵的人。  相似文献   

5.
秦汉前后的早期中国从不同路径形成了自己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从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模仿、仿效活动,形成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超越,形成了“教育应该注重内心还是注重外在规范”的问题;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人为的改变。形成了“是否应该尊重人的积极的一面”的问题;从把教育作为一种交流活动,形成了“教育应该遵循事物的道理来做交流,还是注重目的”的问题;此外还对教育过程提出“启”、“喻”两个概念,并在教育内容中形成了注重经典、注重伦理规范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物理主义与实用主义,是现代教育学的两种重要哲学取向。前者促进了教育学体系的结构化与科学化。有利于人类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把握与迁移。但由于其过于追求普遍真理,而有贬低个体的知觉与经验的倾向,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后者重视社会需要、价值与实践,但容易陷入利益、功用与绩效主义泥沼。二者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背离了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世界。生命主义将超越物理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局限,为教育、人,知识与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新的解释。其教育学学科立场在于:人的本质即生命的冲动、历史与境遇的绵延;知识是生命绵延的重要成果;社会化即是生命绵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核心资源而形成的,并被外界所认可的在大学发展中具有可持续优势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智力资源是大学人力资源中能认识和掌握大学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高智力活动,从而对大学的发展产生高度影响和创造社会效益的特殊的人力资源。作为大学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与互渗而生成的一种具有核心资源要素的拉力或合力,大学智力资源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优化智力资源管理视角,着力挖掘、构建大学智力资源系统,并根据大学组织特性和大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大学智力资源进行精心培育和开发,是当今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中获取今后技术发展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商品出现,是人类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信息揭示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变化,这些特征和变化就是该事物的信息。信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社会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工具,而且引起科学方法论的革命性变革。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将冲破国界、冲破语言和政治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课程:生存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值得借鉴;但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们仍坚持现代和前现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我们对我国较早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涵、课程开发、课程方案的认识。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理念,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案的相关信息并获得有计划的选课指导。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不仅因为教育帮助人获得幸福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人的生活。它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智慧,达到人生幸福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决定了这个时代里道德教育的可能遭遇,但道德教育绝不能完全屈从于时代精神。由于沉思和德性密切相关,在一个平庸的时代里,道德的平庸不可避免。道德教育要避免平庸,必须从人的超越性出发,重审好人教育的古典哲学,以平衡道德与教育之间的张力,将道德教育由消极的行为训练提升为一种积极的行动;通过德性践行以恢复道德及其教育的确定性,并将道德教育定位于为平凡的人提供崇高生活的可能性。以避免平庸的恶。  相似文献   

13.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均秉承一种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客观、稳定、永恒与普遍是知识的特征。然而。随着全球化与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到来.学界基本认同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主观、变通、相对与特殊的性质。这一知识的转型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在知识方面更加重视个人实践智慧的养成;在能力方面须养成反思、批判的习惯;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包容的胸怀。以这些标准为基础。以实践形式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以精神自治的生活方式培养其批判反思的能力;以互存共生的理念孕育其包容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世纪以来美国教育界影响较大的理论学派作简要评介。在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各种学术流派的观点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均留下了烙印。无论是开心理学研究科学化先河的“行为主义理论”,还是将思维过程定为主要研究目标的“认知发展”论述;无论是建构主义的“教育即生活”和“最近发展区”理念,还是独树一帜的对儿童智慧开发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多元智能”理念,都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学校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对种种理论的研究褒贬不一,但是,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每一个学习者的需要,它们可以兼容并蓄,同异并存。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相似文献   

16.
人的“潜能”生而有之,人的超越性、非规定性决定了人不懈地追求潜能的实现.教育的本真正是充分、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人.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实现何种潜能都要取决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人的潜能是有理知潜能,它有实现相反潜能的可能.当今的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使得教育本真偏离,人潜能的遮蔽.教育要回归本真,不仅要面向“抽象的人”,发展人的“类潜能”,更要面向“具体的人”,发展人的“种潜能”,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去蔽与实现.  相似文献   

17.
并行工程理论和方法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分析并行工程的特点,利用智能工程知识处理技术,将集成智能单元(IIU)作为并行设计的集成化智能单元,实现并行工程对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各任务的知识处理。  相似文献   

18.
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生成源于对教学文化、本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文化觉醒的"知、能、情"三位一体素养结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知识、技能、意识"四个维度和理解力的"洞察、直觉、思维、解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从文化觉醒走向跨文化理解是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均有重要意义。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实现涵盖"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体验—跨文化顿悟"四个螺旋上升的方面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