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但起点公平不等于教育过程、结果的公平。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差异,往往会导致贫困学生在平等享有教育教学资源、学业成绩获得公正评价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中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检视,揭示高校教育环境中不利于贫困学生教育公平的因素,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就如何促进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教育公平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组织文化研究有利于人职科学匹配,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具有导向、激励、筛选等作用.高等教育应关注和传授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选择相应组织文化的方法、适应组织文化的途径等。组织文化不认同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体症结。就业难的现状凸显高校组织文化教育缺失。我们应进一步明确组织文化教育的应有位置。更加注重组织文化体验实践教学,搭建组织文化展示教育平台.提高教师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的组织文化教学能力,全面加强组织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云南省13所高校560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共同影响哈尼族、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但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控制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之后,白族子女更容易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哈尼族子女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则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4.
从学生、学校、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四个层面探微,认为高校学业考试作弊是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追求分数为表象,以追逐位置和争夺资本为目的的主动“求生”策略,他们用异常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教学公平的渴望。而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超越”和偏离学校规章制度负有责任,反映了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等方面的迷失。当然,学历社会、考试社会中考试功能的畸变以及文化传统中重视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也隐含了高校教育逐渐由知识到标签的异化之路。对其防治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和长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彭虹 《中国机械》2014,(7):46-47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的专业老师必须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创新教育。本文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为根据,并对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从实践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从而与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1。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陷入了困境,原因包括规模扩大过快、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但政府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等教育财政中政府责任缺位体现在投资责任缺失和转移、效率与公平问题突出、法制建设滞后、多元筹资缺乏政策供给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等方面。可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制度变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快高等教育财政法制化进程、培育和管理中介组织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财政问责制等措施来实现政府责任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校的录取配额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校在新生录取时,必须为少数民族学生留出一定的“配额”。这项根据“平权措施”所执行的录取倾斜政策,虽是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一项重大努力,在实践中却一直受到各不同利益团体的争议。确定高校招生政策倾向的标准,必须参照现实补偿性、司法可诉性以及公开透明性三项准则。  相似文献   

8.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女子高校学科学科教学中渗透,是促进女子高校全员参与、多方协作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需求决定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女子高校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女子高校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要做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和涵盖,并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关系发展,争取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实现均衡发展,而且中小学校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化。那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通中小学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同类学校。而来自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在获得这些学校入学资格的竞争中明显占据有利地位。而由于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是高考分数,这样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学生又极有可能再次占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见,高考不仅未能成为维护或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反而以高考录取分数平等的表象掩盖了因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所造成的教育失衡。尽管如此,在现有条件下,我国高校还不能效仿西方高校实行水平测试加综合评价的招生方式,高考仍然有存在的空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比重;在提高自主招生考试有效度的同时,为农民和弱势群体子女参加自主招生提供资助,使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更加有效和公平。远期目标是,应在建立健全中小学校的增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高校招生重要指标,使高校招生制度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推手。  相似文献   

10.
分析论证了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应以教育需求的需求为出发点,其内涵包括需求分析、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以及教学过程评价与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1837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体制下,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以及当时生物学上的某些谬论的误导是阻碍西方大学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导原因,但是随着西方社会风气的不断开化以及其它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进入传统大学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不断成熟,历史的潮流必将还女性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一切平等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者视角的大学生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基于这种消费者身份,源自对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自由、正义与效率的追求,大学生应该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管理权、消费条件权、损害求偿权、公平消费权、维护尊严权、消费教育权、维权结社权等消费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进行权利的合法设定,保障客观物质条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增强消费者自己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消费者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与学校协商、向学校申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申请行政复议、调解、仲裁、司法审查、舆论监督等途径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13.
自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我们对我国较早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涵、课程开发、课程方案的认识。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理念,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案的相关信息并获得有计划的选课指导。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统考作为联系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承载了教育、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功能。实践表明,统考的理念全面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意识与公平竞争精神;统考扩大了农村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机会;统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跨地区流动。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俄罗斯统考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最主要的受益者,有权利也有责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一种力量。在美国,学生对学校、课程和教师的选择,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对教育质量调查的参与等,都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我国应该正确认识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生力量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教育价值目标、取向、理性和规范等方面差异巨大,导致合作办学双方面临诸多教育文化冲突。尤其是教学文化冲突。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主要呈现在教学物质文化、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要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合作办学双方迫切呼唤教学文化培育,以尊重师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前提。改变一方强势、排他、普世,另一方封闭、僵化、固守的教学文化型式,构建合作、开放、多元、民主的第三方新教学文化范式,在冲突与融合中实现教学文化的创新,从而走向双赢。  相似文献   

17.
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能够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交往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对于师生的生命意义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师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师的个人品质和教学品质是影响理解型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师生双方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以及平等相处与相互关怀,是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公平的合法性危机愈来愈被国内持不同立场的人士所恣意彩绘而凸显为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焦点。此焦点的背后事实上更多地内隐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情绪化宣泄与恶意误读。反思宣泄与误读的根本原因则是:在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批判与建构中缺乏一个具有共识意义的独立性反思治理框架,从而能够在公平范式转型的结构性逻辑嬗演中本质性地直面和把握真实意义上的中国教育语境。“统筹教育论”作为崭新的公平治理框架范式,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作为中国教育公平批判—诠释的整体性框架而弥补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中的不足;同时作为新的教育公平研究范式,可以在更纵深的层面上推进中国教育公平的核心新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既存在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在教育理念方面,专业课教师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概念来理解通识课程,简单地将通识课理解为专业知识的普及课,没有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方面,大班上课,难以实行因材施教;以讲授法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分依赖多媒体,难以在课堂上开发新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难以实现教学评价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文化素质教育的观点,树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旨在通过对自由学术的探讨,培养理性完善、情感优美、行为优雅的"完整的人",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就是一种通识教育的理念。其次要改进教学策略,选择经典名著作为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地采用共同解决问题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英闺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妇女教育史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的嬗变过程。教育史学家围绕妇女教育问题及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展开激烈的争论.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传统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家还以解放妇女、两性教育平等及社会公正为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诉求.这些对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