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示踪剂及其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采油三厂近几年来引入了示踪剂监测井问动态技术研究,根据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并对该曲线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入流体流向,分析注采井间连通状况以及验证隔层稳定性等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针对试验区油层发育差、连通复杂等实际情况,在试验区选取5个井组采用示踪技术进行油水井井间不同方向的油层连通状况、注采井距的差别对各储层注入流体推进速度的影响及井组隔层稳定性研究,为试验区进一步调整注采井工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已有井的动态资料研究单井产能、含水率变化及其油井产量的变化规律,对注采、井网系统、注水情况、水驱状况、动用状况及注水井的受效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唐157井区的注水开发效果,为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利用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了解注水井与周围生产井间的连通情况、推进速度及波及体积,判断储层裂缝、断层封流及窜流通道位置等,为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原理以及在黄沙坨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姬塬油田G区属于超低渗透油藏,采用一套井网动用长4+5、长6两套层系超前注水开发,受储层物性差等影响,油藏驱替系统无法建立,在加密调整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油水井生产状况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认为缩小井排距后超前注水迫使致密储层能够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提高油藏整体压力保持水平,降低了因应力敏感造成储层渗流能力更差,从而有效提高开发初期的产量,降低油藏递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油藏储层平面非均质严重,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复杂,平面动用不均衡。通过油水井合理的配产配注,可以改变不均衡的状况。针对油藏中一注两采井组和两注一采井组在特高含水期两注采井间动用不均衡的状况,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均衡驱替的标准,并在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情况下,开展了井组的配产配注优化研究,建立了不同非均质储层情况下,两种井组在给定的调控时间内达到均衡驱替的注水量或液量分配比例,为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海上窄河道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水井的水驱方向复杂.为了解井间的注采连通性和非均质性,以G1井组为例,开展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对示踪剂用量和注入工艺进行设计,通过监测示踪剂产出量,对G1井组的高渗通道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表明:G1井组油水井间对应关系不均衡,注水井平面上的前缘水线推进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因长期注水冲刷,油层内部有高渗带和大孔道存在,且比较发育,大孔道孔喉半径最高接近20μm.在窄河道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大孔道的存在及其对存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侯国广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21):137-140,156
通过对典型厚层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樊128块液量、含水、油量和水驱状况分析,评价注采井网对解决开发矛盾的适应性,认为制约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裂缝、储层和构造,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井网调整要兼顾裂缝、储层和构造因素,设计不同注采井网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适当加强边部注水,采取边部注水和内部五点法注水结合的灵活方式效果最好、油藏可以达到较高的采收率。论文成果对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2油藏为直罗油田大东沟井区的主力开采油藏,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快,需依靠注水来保持地层压力进行开采,论证得到长2油藏进行注水开发是可行的,计算合理的井网密度和极限注采井距,进而确定合适的井网形式,最后进行采收率预测并确定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10.
文33沙三上油藏是低渗透油藏,由于注采井距过大,注水开发效果差,采油速度仅0.27%。通过影响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的技术因素、储层的渗流条件法、数值模拟法等不同方法对该油藏合理井网密度进行了研究、论证。实施后,采油速度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21.2个百分点,成功实现了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证明了200~250m注采井距是该油藏的合理井距,所用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平  邱启红 《辽宁化工》2014,(12):1527-1529,1533
二氧化氯在油田开采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本文主要介绍了志丹探区地质简况以及二氧化氯复合解堵工艺在此区域的运用情况。通过对长2和长6油井作业前后产量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氯复合解堵工艺在志丹探区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刘嘉 《辽宁化工》2014,(12):1530-1533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其上下覆油藏控制作用,运用印模法,通过统计延10+富县组地层厚度对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进行恢复。研究表明: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对其上、下覆地层的构造、储层、运移通道及油气富集规律都有重要影响。侵蚀斜坡和侵蚀高地及构造高点对下覆长2油藏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侵蚀沟谷区发育的河道砂体则为上覆延9油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和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张治东 《辽宁化工》2012,41(3):302-303,307
近几年,由于探索侧向低产油井的重复压裂改造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从2000年开始,人们大量研究试验了暂堵压裂技术,现场应用增产效果明显.目前这一技术己经在安塞油田开始推广,成为老井改造的主要手段.本文针对安塞油田长6油层天然微裂缝发育、油层非均质严重、部分油井注水见效程度低、常规压裂效果差的状况,研究试验了暂堵压裂技术及配套的压裂液体系,现场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为长6油藏低产油井的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耿懿  崔跃  吴永超 《辽宁化工》2014,(7):917-919
以前的研究一直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油藏仅受到沉积相的控制,其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但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陕北斜坡中川区长6油层组油藏并不仅仅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而是受沉积相、构造、盖层以及油源条件等综合因素的控制。作者分别从沉积相、构造、盖层、油源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对于油藏分布的影响,认为中川区长6油层组油藏是一个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岩性油藏次之的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资料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川口油田川72区块长6油层组的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等微观特征,并进行了储层评价。结果表明,川72区块长6储层以长石粉细砂岩和长石岩屑粉细砂岩为主,常见压实、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和次生溶蚀及交代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也较普遍;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浊沸石溶孔、长石溶孔等4种孔隙类型,孔隙度平均值为8.53%,平均渗透率为1.48×10-3μm2,属具有中-细喉道的小孔隙、低渗、特低渗储层。长62为较好储层,长61为较差储层。  相似文献   

16.
韩华峰  刘鹏虎  乔力 《辽宁化工》2014,(9):1171-1172,1175
靖边青高(青阳岔-高家沟)油区位于靖边油田东南部,长2、长6油层为该区域的主力油层,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通过对该区域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较好的预测砂体展布方向,为储层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可以基于此开展对区域古环境的研究,对于研究古水动力及物源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藏成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油源、沉积、储层及圈闭等方面对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庆地区长6、8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油藏,其成藏主要受油源、沉积及储层等因素控制;油藏主要位于主砂带上,主砂体带侧向泥岩相变形成的致密遮挡带或砂体物性变差均能形成良好的封盖和遮挡条件,构成有利聚油圈闭。根据这一规律,指出了华庆地区长6、8油藏建产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物性等分析资料,对富县西部长2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长2储层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是控制储层发育的沉积因素;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裂隙为主,次生溶孔和微裂隙的存在为储层提供了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本区的成岩阶段已进入晚成岩A期,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碳酸盐岩充填和溶解作用,不同成岩阶段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不同,因此也控制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9.
志丹地区是陕北斜坡带主要的油气富集地区之一。通过对长6油层组的研究发现河道砂体沉积是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针对长6河道体系的分析以及油藏富集规律的研究,对河道砂体的展布、油藏的富集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下一步井位部署和有利目标优选工作。  相似文献   

20.
延长油田东部地区各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长2、长6油层组为主要含油层系。油藏具有低渗、低压、低气油比、低产的特点。由于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较差,油层伤害较重,使低渗透油田开发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