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国内许多煤矿应用了可视化远程干预型智能无人化综采,但是综采工作面内仍然需要1名工人进行巡检作业,为了实现综采工作面支架支护区域内真正无人,需要研究一种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实现对综采工作面巡检人员的替代,适应智能综采的发展方向。在分析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提出了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研究需要攻克的5个方面的技术难题: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控制平台健壮性,行走驱动可靠性,移动通信稳定性,群组控制协同性,配套应用合理性。给出并具体分析了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发展所需的5项关键技术:柔性轨道技术,精准定位导航技术,高可靠控制技术,动态图像采集技术,三维采场模型构建技术。研制了一款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以电池供电驱动行走机构沿刮板输送机电缆槽外侧的轨道实现快速移动,轨道之间采用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弹簧连接件实现柔性连接,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搭载惯性导航系统,三维激光扫描装置,红外热成像摄像仪,可见光摄像仪,无线移动终端等装备,可完成对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水平度检测,工作面精确定位,工作面点云扫描,采煤机运行状态巡检与工作面快速巡检等功能,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传感数据准确、快速传输至巷道集控中心。通过在神东榆家梁煤矿43101综采工作面应用,实现最大巡检速度60 m/min,辅助构建的工作面三维点云模型实测精度0.2 m,实现搭载惯导系统在宽360 m综采工作面直线度可控制在±500 mm。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在质量和电池续航2个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优化,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研究成果可为煤炭行业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空间狭小、设备动作频繁,位置关系复杂等问题,导致常规巡检机器人难以直接在工作面运行,自动化监测难度大。根据工况需求,结合环境及设备群动作特点,提出工作面巡检轨道设计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仿真模拟和样机试验的方法,设计一种新型跨座式巡检机器人柔性轨道,实现在工作面环境的安装调节及当安装设备发生动作变形时轨道自身的自适应补偿。首先设计了巡检机器人柔性轨道的机械结构并确定安装运行方式。其次,以轨道跨接在刮板输送机线缆槽一侧为例,分析刮板输送机在平直、弯曲和起伏3种工况下的弯曲和俯仰变形量,并对柔性轨道进行运动学仿真。在3种工况下,该轨道可随工作面设备完成水平弯曲0~5.4°、竖直倾斜0~6°、伸缩变形0~120 mm,满足实际工况要求。巡检机器人通过柔性轨道时,其主运动方向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或竖直方向在柔性过度段存在波动,波动幅值均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最后搭建柔性轨道物理样机及工作面试验平台,对工作面巡检机器人柔性轨道进行性能验证。结果表明:新型跨座式巡检机器人柔性轨道结构设计合理,可以适应工作面巡检的不同工况,对实现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机器人巡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煤矿机械》2021,42(8):7-10
以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实验平台设计为例,介绍了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实验平台总体设计、控制器设计和通信设计等,并对巡检机器人实验平台功能及性能和技术指标进行了阐述说明。在巡检机器人应用的基础上对巡检机器人轨道进行了研究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常健 《煤矿安全》2023,(6):244-248
煤矿轨道巡检机器人为煤矿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针对传统轨道巡检机器人因巷道形变导致轨道错位引发的卡死以及轨道施工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研发出一种基于仿生学原理的新型爬线巡检机器人。借鉴自然界生物长臂猿运动方式,提出了轨道巡检机器人仿生式结构,利用手爪的交替抓持实现行走,具有良好的越障能力以及柔性轨道的自适应能力;提出一种分布式控制系统,完成了控制系统整体架构以及软件功能的详细设计,并对机器人驱动能力进行了详细计算。通过实验验证了机器人运动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矿带式输送机人工巡检效率低、质量差、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一套挂轨式巡检机器人系统,系统由巡检机器人、充电站、巡检轨道、通信网络和远程管控平台组成。分别介绍了各组成部分的原理、结构和功能,重点描述了巡检机器人的巡检逻辑和充电过程。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的无人智能化巡检,提高了巡检效率和质量,减少了煤矿井下作业人数,降低了矿井安全风险,提升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了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6.
郝勇  袁智 《煤炭科学技术》2020,48(8):145-149
为解决综采工作面巡视作业空间狭小、设备间配合动作复杂、作业环境恶劣导致的人工巡检困难,巡检人员安全无法保障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占用空间小,适应三大设备相互动作,可以实现自动化巡检,集视频监控、数据融合、数据上传、温度异常报警等功能为一体的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系统。自动巡检机器人系统包括自动巡检系统、机器人本体、电气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和集控室集控系统。其自动巡检系统采用吊缆机构与悬轨支撑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拉架动作后机器人巡检路径轨道的自适应;机器人本体上装载的可见光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采集的工作面作业数据可通过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与控制主机间的双向信息交互,采集的作业数据通过集控室集控系统实现可见光和红外数据的实时融合,为进一步通过智能分析算法实现更高级识别奠定基础;集控室系统可以对采集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巡检机器人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智能控制,并在综采设备工作异常时报警。自动巡检机器人在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综采工作面实验室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综采工作面的狭小设备空间中,液压支架经常性会进行拉架操作,现有的固定轨道的巡检机器人无法进行巡检,自适应轨...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矿开采开始进入了智能化模式,但处于智能开采的初级阶段。首先,对国内外智能开采技术进展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的智能煤矿建设和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的无人化综采工作面技术进展。其次,按照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2个环节总结了国内智能开采行业的顶层设计。对于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建立了智能感知技术体系,攻克了综采装备全方位感知技术和工作面自动找直技术,解决了惯性导航长时间坐标漂移的累积误差增大问题;以物联网推动了围岩透明感知技术,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煤岩界面识别和超宽带雷达精细测量,具备了一定的超前探测能力和适应煤层地质条件变化能力,高精度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动态修正技术;将机器人技术引入到综采工作面感知体系中,通过巡检机器人实现综采工作面生产的快速无缝实时感知;通过对传统VR的建模技术升级,建立了工作面三维实景模型。对于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了智能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了远程监督型控制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利用巡检机器人超前对煤岩界面自动检测和滚筒截割状态的实时识别,实现了智能调高控制、俯仰采控制和推进方向的平滑阶梯多级调整控制,开发了巡检机器人模式下的智能割煤工艺;通过对5G通信系统的协议改进,实现了工作面移动传输上行带宽超过300 Mbps和传输延时小于20 ms的视频传输性能。保证了综采远程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通过智能感知与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进行了远程干预型智能控制综采生产、视觉测量煤岩分界、直线度自动测量调直、超宽带雷达探测、真实场景综采工作面三维建模和巡检机器人自主采煤等应用实践。最后提出了尚待解决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度超前精确探测理论体系、综采全工艺流程无人化控制理论体系、全矿井无缝覆盖通信定位体系、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上窜下滑控制和超前自动移架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煤矿井下特种巡检机器人运动受限于三维环境重建和非结构环境运动轨迹规划等关键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固定柔性轨道式悬挂巡检机器人平台。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出防爆多轮悬挂式巡检机器人本体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多行走轮与多驱动轮情况下机器人在柔性轨道上的驱动能力,建立多轮牵引力数学模型,并根据多轮牵引力数学模型获取水平柔性轨道与给定爬坡角轨道下机器人的具体驱动能力参数,根据所获取的驱动能力参数观察多行走轮与多驱动轮下牵引力的存在形式,最终选择双轮双驱的机器人行走方式。对异侧驱动模块安装方式进行仿真试验,对同侧异轴及异侧异轴驱动模块安装方式进行实物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轮双驱的行走方式可保证巡检机器人良好的水平行走能力及爬坡能力,其中质量20 kg机器人的坡度角可达25°;异侧异轴驱动模块安装机器人绕运动方向的最大摆角绝对值为2°,同侧异轴驱动模块安装机器人绕运动方向的最大摆角绝对值为5.82°,双轮双驱中驱动模块异侧安装可降低机器人机身的摆动,但是异侧异轴及异侧同轴安装方式并不能消除机身摆动。该机器人在满足基本巡检功能外可提高非结构井下环境的适应性,可增强井下布控的灵活性,降低轨道铺设及回收投...  相似文献   

9.
10.
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和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需对矿井设备以及矿井的工作环境进行实时巡检。而传统的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较高、巡检过程困难、不适用于现在煤矿的巡检要求,因此研发了一种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针对矿井特殊的工作环境,从机器人的移动性能、视觉定位与导航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井下通信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为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煤矿综采工作面生产过程复杂、开采装备系统庞大、作业环境恶劣等特点,通过对现阶段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提出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模式,并重点介绍了智能化工作面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黄陵一矿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的试验,证明了智能化生产模式是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无人化开采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在薄及较薄地质条件较好的工作面推广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技术与装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解决煤矸自动识别及煤岩分界技术、刮板输送机直线度检测与控制技术和开发支持过程、视频、3D可交互多视窗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煤矿开采带来的矸石堆积问题,以平煤十二矿己15-31010采面为背景,研究出后部回填绿色开采技术,通过矸石运输系统将井下回采矸石运至洗选硐室,通过井下洗选系统(洗选设备、破碎设备)、井下运输系统运至工作面,再通过回填输送机回填到工作面采空区内,从而达到解决矸石污染的目的。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煤矸石采空区回填机械化和规模化,促使回填开采效率和效果的显著提高。该技术的成功实施能够为保护层开采效益扩展提供更多途径,大大减少了顶板事故和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可以推广应用到国内其他煤炭生产企业,给后部回填绿色开采提供一个新的、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王博  李海燕 《中州煤炭》2016,(7):82-84,109
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矿工程回采工艺方法不断优化升级,从最初的炮采、薄煤层开采、中位放顶煤回采,已发展到如今的低位放顶煤回采。通过对新郑煤电公司12202、11208综采工作面概况和回采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采用低位放顶煤回采工艺后能够提升矿井资源的采出率,因此低位放顶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应在综采工作面回采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程度低、“三机”设备协调控制效果差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联合控制的综采自动化系统。根据采煤机的工艺流程与工作原理,提出了综采自动化系统方案,将系统分为地面监控层、巷道监视中心与设备控制层,介绍了综采“三机”之间协调控制技术方案与网络通信技术,确定了各设备的检测参数。研究表明,该系统自动化水平较高,稳定性较好,可有效提高“三机”设备的联合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综放工作面回采率低主要是由初采、末采、工艺损失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不同方面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端头支护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工作面快速推进的要求,对传统的采用"一主两副"端头支架支护方式进行改革,在王庄煤矿5208综放面试验,成功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加金属π型顶梁的联合支护方式管理端头顶板。现场实践表明,新的端头支护方式可满足端头顶板下沉和支护强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煤矿综掘工作面局部通风系统易造成瓦斯积聚严重、通风效率低等问题,提出改变压入式风筒末端角度来实现风流和瓦斯最佳运移路径这一思路,并以柠条塔矿综掘工作面的实际工作环境和通风条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风筒末端方向角度对风场和瓦斯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到风筒末端角度合理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加快倾斜综采工作面回撤效率和提高综采工作面末采支护的安全可靠性,本文以北辛窑煤矿8103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高强度聚酯纤维柔性网与金属网在安全、经济、操作难易程度上存在的差别,得出了高强度聚酯纤维柔性网具有节省人力、安全可靠、支护强度大、提高末采收尾效率等特点,为回撤液压支架留设机道、撤出设备期间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然 《中州煤炭》2016,(10):54-58
综采工作面布置受客观地质条件影响限制,特别是综采工作面不规则布置,会给生产过程中带来许多技术难题。双祥分公司在2105工作面设计过程中,采取沿断层、保护煤柱边界布置工作面的方法,形成了需要进行切眼对接的不规则综放工作面,同时通过计算支架数量、支架存放设计与切眼对接施工控制等技术,实现了2105不规则综放工作面的顺利对接与连续生产,并形成了针对不规则综放工作面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体系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冯彦军 《中州煤炭》2023,(5):305-309
针对综采工作面末采阶段回撤通道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采用了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德泉煤矿12103综采工作面回撤通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工作面距离回撤通道20 m时,回撤通道两帮应力呈现非对称应力现象,随着工作面和回撤通道距离越来越近,应力峰值不断增加。现场观测结果表明,12103回撤通道顶底变形量为279 mm,两帮变形量最为158 mm,保障了工作面回撤期间的安全,现场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